“无地”延寿的沟域经济看点

2014-04-29 00:44夏胜银赵方忠
投资北京 2014年5期
关键词:沟域延寿农民

夏胜银 赵方忠

没有建设用地,甚至连山场、农林用地都在农民私人手里,这样的区域尽管连续两年被列为市级重点建设沟域,但外界并不看好,认为其发展前景黯淡。可深入实地调查之后才发现,原来人们都看错了!

这个“极不好混”的地方是延寿沟域,是昌平区2011年对辖区乡镇进行区划调整后,由原长陵镇大部分区域组成的昌平区新的深山山区镇。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延寿的建设用地指标被置换到别的地方,仅剩的山场和农村用地也全部承包到户、具体到人。“无地可用”的延寿镇,只有通过农民增收来证明发展沟域经济的价值。

多年以来,延寿农民对增收达到北京山区平均水平可谓殷殷以盼,可尽管种果树、搞养殖,甚至外出打工,各种增收方式几乎在延寿的农民身上都有实践,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仍极其渺茫。2012年,延寿被确定为市级重点建设沟域后,延寿以其特有的自然沟域为单元,以范围内的板栗种植、自然景观、人文遗迹为基础,开始对山水林田路村进行统一规划、有序打造,朝着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点线面相协调的方向发展。2013年,农民所得总额同比增长了9%,无论是单个季度还是全年增长均达到了山区平均水平。完成这一目标的意义并不只是数字,而是沟域经济模式在不同山区的普遍性、适用性,彰显了沟域经济在北京山区发展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为浅山山区以及京郊农村探索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

在生态建设中寻求产业

在近两年沟域经济发展中,延寿实际上重点关注了一件事,那就是生态建设。正是关注的力量为延寿带来了希望。

2012-2014年,延寿每年的生态建设投入始终处于稳步上升的通道之中。从延寿自设镇以来统计的数据看,延寿近两年投入到生态建设方面的资金接近亿元。以国家、市、区、镇四级财政共同投资的国家农业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为例,2012年延寿沟域实施了川北河怀柔界至延寿寺段河道6000亩生态综合治理工程;2013年实施了南峡水库至黑山寨原信用社对面河道6000亩生态综合治理工程;2014年川北河辛庄段进行生态综合治理面积达8000亩,项目建设已全部启动。包括生态景观长廊的环境整治、沟域沿线村庄的外立面美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矿山修复、险村搬迁等工程。

生态建设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而沟域经济对于延寿来说,就如同一幅中药的药引子,实现了各级政府资金的“政策集成,资金聚焦”。据调查统计,近两年延寿沟域实施工程项目中,集成了市农委、新农办、财政局、发改委、旅游委、园林局、农业局、水务局、公路局、市政市容委、供电公司等多个部门的政策资金。

在近年来北京沟域经济的实践中,政府资金聚焦沟域,一方面涵养沟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打造沟域发展旅游等休闲产业的基础条件。但相比于那些拥有建设用地的沟域,延寿显然无法依托土地资源大量引入社会资本,并以此快速培育起沟域的主导产业。

事实上,沟域经济发展是产业布局而非空间布局,其底线是涵养生态,红线亦是在山区大肆开发建设。因此,对于延寿而言,尽管没有用地指标,但并不阻碍其在生态建设中寻求并发展产业。

北京市农委领导曾多次表示,沟域经济的环境整治,不能为整治而整治,要在整治中找效益,要结合政府对生态建设的大投入发展产业,让政府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按照这样的逻辑,除了继续发展延寿多年形成的板栗和麻核桃种植产业外,在近两年的生态建设中,延寿将经济发展的方向聚焦于林下经济,大力推广仿野生种植栗蘑。

2009年,延寿农民张连宇在政府补贴政策刺激下,当年订购2万袋栗蘑,一跃成为当地的栗蘑种植大户,首茬产栗蘑便达8000余斤,最终的2万栗蘑菌袋共产出栗蘑1.4万余斤,产值突破13万元。

尝到了甜头,热情旋即高涨,张连宇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几年间规模已扩大到了10万袋,产值将突破80万元。更重要的是,种植大户的示范效应快速发酵,2013年延寿农户种植栗蘑菌达85万袋,实现产值520万元,占当年昌平全区种植规模的一半以上,有效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在文化传承中形成特色

延寿沟域处于距北京市中心一小时生活圈内,并与闻名世界的昌平十三陵毗邻,具有独特的生态和区位优势,有着旅游业发展的天然土壤。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延寿沟域,已经具备了延长游客消费路线的基础和条件。事实上,十三陵作为历史人文遗产,要吸引十三陵游客消费,并形成新的消费增长极,延寿在文化挖掘上必将大有作为。

北京农学院教授何忠伟认为,从历史传承角度看,“延寿”与“寿”文化有着很强的关联和粘性。首先,“延寿沟域”名字本身就带有“寿”字;其次,延寿镇因辖域内的延寿寺而得名,延寿寺的发展离不开延寿文化这根主脉,而延寿文化又与延寿寺的发展一脉相承。1992年,北京市政府修复了延寿寺,近些年正致力于弘扬药师法门,打造延寿文化品牌;此外,延寿沟域内的望宝川村,是国内著名的长寿村,人均寿命为86.2岁。自古以来,中国养生文化一直被人追捧,延寿沟域挖掘“寿”文化,便能够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在延寿文化中收获健康、快乐和长寿。

很大程度上,推广养生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公众去品鉴、去体验。印度是佛教文化大国,为全世界佛教信徒所向往,每年都会有数十万计的信徒前往朝圣。以此为参照不难想象,一个旅游消费海量的国家,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延寿寺是延寿文化品牌的标志符号,经过近5年四次修缮之后,加拿大华裔罗道安礼送了价值连城的1.2米高的碧玉佛,已经成为众多信徒探寻古迹,观赏奇松,朝拜礼佛的圣地。

为进一步弘扬寿文化,结合近两年沟域经济的资金聚焦,延寿沟域有意打造沙岭村至慈悲寺全长13公里的“寿文化”景观道,已经建成了17处以寿命名的大小景观节点,形成了沙岭村迎寿园、黑山寨长寿园、慈悲峪望寿园三处知名景观节点,其间巧妙地布设了寓意深刻的17个“寿文化”石刻,天然的奇石、朱红的寿字、浓绿的栗树、蜿蜒崎岖的山路,像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画,像一串多彩的珍珠项链,看不够,玩不够,让人处处惊讶,流连忘返。

在文化旅游时代,延寿沟域挖掘形成一系列与“寿”文化相关的资源,打造的养生文化、礼佛文化和生态疗养文化一体的特色休闲养生区,与昌平已有的皇家养生文化连成一片,正在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而这样的沟域经济发展思路,无论是内涵或外延,都显示出了延寿与北京其他沟域的不同之处。

在培育产业中组织农民

延寿沟域山区山场面积广阔,林木覆盖率高,地质结构属花岗岩地质结构,麦饭石分布广泛,栗树普遍种植,土壤呈微酸性,为栗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延寿沟域黑山寨地区农户就开始探索进行仿野生种植栗蘑。

怎么将栗蘑这一种植传统转化成特色产业,昌平一直在积极探索,延寿也顺势抓住了机遇。近年来,昌平区政府对种蘑农户给予了购买菌袋补助,并对种植农民进行免费培训和现场指导,同时,政府出资为龙头企业北京美佳兴业贸易有限公司购买菌袋制作流水线和烘干设备,作为交换,农户可低价从美佳兴公司购买菌袋,企业则保底收购农户栗蘑,并为农户提供免费烘干等服务。

沟域经济成为延寿栗蘑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仅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并且依托“寿”文化开发了“寿菇”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品种。数据显示,2009年延寿沟域栗蘑种植规模不到20万袋, 2013年达到了85万袋。栗蘑产量由2009年10万斤发展到2013年70万斤。

而对于这一特色产业的精心培育,延寿也是煞费苦心。为避免农民“单独干”,促进沟域形成“整盘棋”,延寿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载体,将千家万户的栗蘑种植者“组织起来”,成立了栗蘑合作社,由龙头企业美佳兴业公司和合作社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因此不断走向成熟。

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海疆栗蘑产销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318户,带动周边500余农户,入社林地5万亩,年总产值近800万元。合作社以农户为基础、以林业为依托、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途径,积极为社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胆探索栗蘑从实验室自行培育到科学化种植,再到产品深加工的“栗蘑研产加一体化”模式。

据了解,在产品研究上,合作社进行了冬天温室栗蘑种植实验和不同成分比例菌袋生长出的栗蘑品质和产量的对比实验。分别为反季节栗蘑种植提高出菌率进行了铺垫;在具体生产上,不断扩大种植量,推广反季节栗蘑种植,统一购置菌袋和安装设备,通过实行保底收购,不断突破产量瓶颈;在产品加工上,通过购置烘干设备保证产品形态和品质,开发“栗蘑酱”等新产品,设计了特色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合作社的运转,引起了九三学社的关注,将其纳入“百技为一村”活动。目前,合作社栗蘑总种植量约占昌平区的2/3,惠及了诸多农户,一万袋栗蘑收益3.5万元,其中包括1.8万元的政府补贴。

这种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让更多的社员想种、能种,也会种栗蘑。目前,延寿沟域现有栗蘑种植户为800余户,种植规模已达到130万袋,年总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

猜你喜欢
沟域延寿农民
美修订核电机组二次延寿审批程序四台机组受影响
身残承载情无限——记延寿镇永安村会计、村医景玉珠同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孟津县沟域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
京津冀跨区域生态文明沟域规划出台
“沟域经济”:探索山区经济发展新模式
“国际空间站”延寿2024,还有戏吗?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