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本睿 卢娜
北京良乡高教园区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建设的两个高教园区之一,2002年正式奠基,十多年来,房山区委、区政府与各入驻高校精诚团结,全力推进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2010年,以“汇集学府资源、科技引领产业、绿色生态环境、宜居宜业新城、践行以人为本”五大理念集合而成的园区发展升级版——“智汇城”品牌全面唱响。随着“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高教园区重新审视自身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积极探寻在“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位置”。
立足“一区一城”
为房山加速发展提供新优势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以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北京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高端产业新支撑,由此房山提出要建设高端制造业新区;北京提出要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由此房山提出要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这“一区一城”新定位的提出,是符合北京的要求和定位的,更是“十二五”时期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具体分析,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就是要引进高端重大项目,构筑实体经济高地,打造首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就是要建设更加宜业、宜居,更加有活力、有魅力的现代化新城,更好地承担起承接首都中心城区人口、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聚集首都高端要素的功能。
作为房山城市的前沿发展区、品牌园区,在“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中,高教园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年来,高教园区按照配套设施建设与满足高校需求相结合、高科技企业引进与高校学科优势相结合、园区产业发展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始终把加快推进拆迁、拆改移项目作为建设前提,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基础,把加快推进高校基本建设作为龙头,把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作为抓手,把“建设大学城,为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拓展空间;打造智汇城,为区域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增添活力”作为任务使命,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园区。
截止目前,园区内土地一级开发任务全部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轨道交通房山线稳定运行,市政配套九通一平设施齐备。已签约入驻院校达到6所,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四所入驻高校已启用新校区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师生入驻规模已达三万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已进入建设、筹备阶段。公租房、教育实习基地、教师商品房等重点配套项目即将完工,配套中小学、市政交通一体化项目启动。智汇城科技创业园和中关村房山园获得批复,科技成果转化及智汇城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相继展开。
致力新时期
为京津冀协调发展提供新动力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破解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房山区委、区政府将此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求结合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启动相关研究,找准战略定位,确定战略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高教园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结合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把高教园区建设成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把“智汇城”打造成人才高地、科技成果高地、科技服务高地、科技企业孵化地和集聚地,成为科技房山的发展引擎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契合区委、区政府提出的“321”发展格局,高教园区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以高教园区为智汇城核心区,依托高校科教资源,打造以教育实习基地为代表的科技孵化器和以车站一体化为代表的企业加速器,以北京校企合作促进会和智汇城孵化器机构为平台,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突出高端引领作用,形成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在“长良组团”布局,建设科技企业集聚和科技研发服务平台,打造与科技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配套平台区,作为支撑核心区研发业态的承载空间,协调配套各类研发平台和科教资源,推动产业主体在属地落地。以窦店、燕房组团和“两带一环”为智汇城服务区,以产业发展为诉求,协同创新联合体,及时转化技术研发成果,引导核心区产业孵化过程中涌现的优质企业向功能区迁移,打造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链,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以房山全境乃至京津冀为智汇城辐射区,利用核心区资源,根据其发展规划,提供科技、人才、信息服务,打造技术密集型产业特色小镇,形成“一镇一品”,助推全区协调发展。同时,借助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契机,“一路向南”辐射“京津冀”经济发展圈的发展。
瞄准定位
明确“智汇城”发展方向
按照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对房山区发展的要求,结合房山“一区一城”新房山战略和“三城、两带、一环”的总体布局,“智汇城”作为科技城区建设的开路先锋,以“以慧建园、以园汇智、以智育业、以业兴城”为根本点,以建设“北有中关村,南有智汇城”为着力点,以打造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为着眼点,结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协同京津冀发展目标,打造成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功能区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枢纽地。
以慧建园。按照住建部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智慧城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安防基础设施和环境家畜设施建设,强化智慧校园、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专项示范应用,提升园区在运行监测、政务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体现智汇城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和前瞻性,打造“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为智汇城汇集高端智力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奠定基础。
以园汇智。以智汇城品牌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成立智汇城高新技术研究院,构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机构和平台体系;通过对接“十百千计划”、“海归人才创业计划”、“万人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引进高水平创业人才队伍;通过建设智汇城高端创新人才专家库,搭建高端人才智力平台,促进智力共享、信息交流和人才流动,为智汇城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以智育业。充分发挥智汇城资源禀赋和人才优势,面向房山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管理、文化创意与高端服务业、智能机械和光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建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打造智汇城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等措施,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校企协同创新,与中关村形成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引领房山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以业兴城。深化拓展智汇城品牌内涵,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现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条件,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引导企业集中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带动智汇城及周边区域发展,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纽带,合理布局产业与各项配套功能;形成“核心区、配套区、拓展区、辐射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出智慧城市和国际新城的示范作用,最终实现“北有中关村,南有智汇城”的宏伟愿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城市。
( 作者单位:高教园区管委会)
以建设“北有中关村,南有智汇城”为着力点,以打造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为着眼点,结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协同京津冀发展目标,打造成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功能区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枢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