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缙
[摘 要]军事训练作为军队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历来深受重视。宋代施行募兵制,庞大职业军队的战斗力需要以高强度的日常军事训练来维持。宋代军事训练以实战为出发点,扬长避短,在步兵训练、阵法训练、水军训练等方面均有鲜明特点,并对新式训练方法进行了一定探索,取得了良好训练效果,为保障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相对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宋代军事训练也存在着诸多弊端,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约宋代的军事。
[关键词]北宋;南宋;军事训练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5-0076-04
Discussion on Song of military training
LIU Jin
(School of Humanities,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071,China)
Abstract: Military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the combat effectiveness the military, with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are closely linked. Song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strategic objectives as a military training base, and the formation of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t that time military train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played a key role in. However, the drawbacks of the Song Dynasty military training, the same highlights, there are problems. It is also constrained the military achievements of the Song Dynasty, one of the negative factors.
Key words:Song Dynasty;Military training;trait effects
[收稿日期]2014-06-29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7214543001)。
军事训练是指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技能教练的活动,在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深受重视。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相比之前各代,宋代实行募兵制,作为招募来的职业士兵,军事训练是普通士兵每日必不可少的军事项目,这一点与以往历史上其他王朝所实行兵制下的军事训练有较大区别。因而宋代军事训练相比前后代,具有鲜明特点,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当然宋代军事训练不可避免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制约宋代军事成就的负面因素之一,其在军事训练中的利弊得失很值得后代借鉴。
一、宋代军事训练的特点
(一)步兵训练专业化
古代战争中,骑兵以其快速、机动、灵活、迅猛等优势,一直是历代王朝军备建设的重点。西汉武帝和盛唐时期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军事成就,与其骑兵优势密不可分。而宋代由于在骑兵建设上受到种种制约,陆军一直以步兵为主,训练也是以步兵训练作为重心。
步兵面对骑兵快速攻击,很容易被冲散战斗队形,所以必须在远距离就给予骑兵大规模杀伤,因而弓弩训练在宋代冷兵器训练中占据绝对优势。北宋初期弓弩训练以斗力作为主要内容,宋太宗年间有“挽弓有及一石五斗者,矢二十发而绰有余力”[1](卷三八,p.823)。但经过实战检验后,这种训练方式有些华而不实,所以,又逐步形成与准确性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之后宋金战争中,宋人又认识到金兵弓弩斗力虽不强劲,但专以准确性伤人。南宋加以借鉴,将步兵弓弩训练重心转移到考核距靶远近、中靶箭数,以及入靶深浅等相结合的更具实战针对性的训练。因此,宋代对步兵掌控弓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逐渐形成弓弩手专练弓弩,枪刀手专练枪刀的训练特点。宋代虽然也曾经下令弓弩手同样训练短兵器,但更多的是弓弩被定为最末等者兼习枪、刀等兵器,优秀者依旧专练弓弩。而且如神臂弓等一类机械弩都需要士兵有更强的操控能力,士兵必须达到一定训练要求,往往都是弓弩训练中优等士兵才能胜任。宋孝宗年间曾命令禁军只训练弓弩,其他技艺概不学习 [2](卷五九二八)。士兵训练专业化更强,对武器熟悉程度更高,以便其将武器威力尽可能发挥到极致。
北宋步兵阵形训练中,弩手、弓手依鼓声指挥,完成各自作战任务后,退回阵内,近身格斗由另外一队士兵进行 [3](前集卷二,pp.508-509)。《武经总要》在“步兵习四变图”已经讲到枪刀在前,弓弩在后的编排次序。南宋将这种变化体现在实战中,阵内以枪手在前,弓手居中,弩手居后,编排也并非一队弩手、一队弓手、一队枪刀手、再一队弩手这样周而复始编队,而是各自单独编阵,如此弓弩手可以集中力量,给敌最大杀伤。远距离攻击时,枪手、弓手坐地,弩手放箭;再近,弓手起立,如弩手放箭;近战则枪手冲锋,既可保护弓弩手,又可将其作为预备队,增加了有生力量。采用此法,弩手攻击范围可至200余步,弓手达80步;而唐代弩手攻击范围是150步,弓手60步。在完全冷兵器的状态下,宋代步兵杀伤力更为惊人[4](卷三六六,pp.11416-11417)。
宋代陆军以步兵为主,决定了宋代军事训练必须重视、加强步兵训练,长期与骑兵作战,宋军装备了部分新式武器,又需要步兵分工更明确,专业化更强,尽可能熟练掌握专业装备。这是两宋与骑兵作战总结出来的训练经验,是其军事训练的一大特色。
(二)“以步制骑”的阵法训练
中国古代阵法训练一般以方、直、圆、锐、曲等为主,每一种阵的战斗作用有所不同。李靖议论说:“方、圆、曲、直、锐,实因地形使然。凡军不素习此五者,安可以临敌乎?兵,诡道也,故强名五行焉。文之以术数相生相克之义,其实兵形象水,因地制流,此其旨也。”[5](p.577)譬如,圆阵利于防守,曲阵利于冲锋。宋代阵法训练中虽然也有方、圆、直等名称,但都是方阵的变体,体现的是“以步制骑”核心思想。
宋太宗制定的“平戎万全阵”即一个大方阵,阵内又布三个步兵方阵为中军阵,左右前后翼骑兵只是承担警戒和掩护任务。这种方阵以防御骑兵冲击为主要目的,规模庞大,估计在实战中采用不易,只是在训练中应用较多。而《武经总要》中记载的“本朝八阵法”,是宋代对前代阵法进行总结、改造,将牝阵、牡阵、冲方阵、车轮阵、罘罝阵等原本用途不同的阵形,悉数改造成为方阵或者近似方阵的防御阵形,以步兵作为主体。这是基于宋代战争的特点而定,符合了当时作战需要。
至南宋时期,阵法不再拘泥于古法,而是依实战经验总结出克制骑兵的新阵形。譬如,吴璘所创“叠阵”,严格意义仍算方阵的变体,但是,训练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全以步兵组成,骑兵处于辅助性地位 [4](卷三六六,p.11420)。此后诸如“撒星阵”等,已经彻底抛弃了方阵,模仿骑兵战术,发挥步兵的机动性,聚合无常,步兵以骑兵的战术制约骑兵,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也正体现了宋代“以步制骑”的阵法训练指导思想。至于实战效果,不仅由训练本身决定,还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故对北宋“以步制骑”的训练方式不能加以简单否定。
(三)对新式训练方法的探索
宋代军事训练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有些是基于当时战争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落伍,有些则是全新的训练思维,被后代继承和发扬。
宋代战争方式及其规模都需要更优秀的将领,宋神宗时期创立的武学,正是为了这一目的,专门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场所。通过武学培养,将官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掌握了新的作战、训练方法,熟悉各种武器装备,可以更好地为军队服务,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具有了近代军事院校的一些特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宋代武学断断续续,宋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未能为宋朝提供优秀将帅。
车是先秦时期重要兵器,战国以后,随着骑兵兴起,在战场上销声匿迹,成为运输辎重的工具。虽然不断有人建议复兴战车,但因战车自身存在机动性较差、进攻能力不足等弱点,一直没有实现。宋代为制约骑兵,再次提出重新利用战车。韩琦、宗泽、李纲等人先后提出战车训练方法,由于没有新式武器与之配合,始终不能得到应用。魏胜则将火器与战车结合,制出炮车,以战车作为屏障发射火器,使战车进攻能力大大加强。虽然当时由于技术限制,没有与炮车相配的单兵火器,不过已经在军事训练上是一个很具有前沿性的探索。
火器在宋初就已经在战争中有所使用,但仅是一些火箭、火球之类的火器,杀伤力不大,元丰七年(1084年),西北前线李宪需要武器中就有:“神臂弓火箭十万只,火药弓箭二万只……火药火炮箭二千只,火弹二千枚。”[1](卷三四三,pp.8248-8249)此处明确有火药弓箭,这种弓目的是使目标燃烧,估计力量并非训练重点,战机与准确性方面训练较多。还有一些通过抛石机或人力抛送的火球类火器,南宋晚期出现的管形火器等新式武器带来的必然是训练内容和方法的变革,只是目前笔者所见资料很难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四)繁荣的水军训练
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南唐偏安江南,以长江为天险,如果宋军不建立强大的水军部队,则很难支撑其攻伐南唐的作战计划。因此,宋太祖积极加强水军的建设与训练,乾德元年(963年),“出内府钱,募诸军子弟数千人,凿池于朱明门外,引蔡水注之。造楼船百艘,选卒,号水虎捷,习战池中。命右神武统军陈承昭董其役。”[1](卷四,p.89)在之后的灭唐作战中,宋水军部队与陆军联合作战,在实战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体现了水军训练的良好效果[1](卷一五,p.324)。随着南方地区相继平定,全国统一的完成,北宋的国防压力主要来自于辽和西夏,宋水军地位有所下降,各种日常训练也不能得到较好保障,宋太祖时期广受重视的金明池教战,至宋真宗年间已经沦为开封城内居民百姓的游赏项目,军事意义荡然无存 [1](卷六八,p.1530)。
南宋偏安东南一隅,定都临安,正是企图依仗临安的“重江之险”[4](卷三六九,p.11487)(指长江和钱塘江两大天然屏障)。然而,临安位于钱塘江口,濒临大海,迫使南宋政府必须重视海防,加强水军建设。“国家江海要害,制置水军,皆习水战。”[6](后集卷五○,p.782)再加上江南地区适于水战,“东南沮洳,非用武之地,故多以舟师胜。”使得南宋的水军训练广受重视,成效比较显著,“今沿江诸军咸有棹船士,每按试中流,上下如飞,北人骇愕。”[7](甲集卷一八,p.435)自南宋孝宗朝始,南宋的水军建设与训练逐渐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据宋孝宗时期奉命检阅许浦水军的袁说友描述,这支水军在训练时,“出入如风驰,进退如电掣。” [8](卷二五七四,p.29885)而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入蜀途经鄂州,见到鄂州水军训练:“观大军教习水战。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上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鞺鞳,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观者数万人,实天下之壮观也。”[9](卷四六,p.2441)南宋中晚期以后,尽管水军装备中出现了诸多火器,但由于技术限制,在战争中仍以冷兵器为主。因此,在日常训练中也是以刀、枪、弓弩等兵器作为训练重点,“教以击刺弓矢之技”[2](卷六三八二,pp.340-348)。除基本技能训练之外,水军也需要战术训练,可称为阵法训练,“戈船列阵楚江滨”[10](卷三二,pp.420-421)。战场上的行动全凭旗鼓等来指挥,阵法训练的首要便是战船熟悉战场上各种指挥号令,最终使战船“左不得右,右不得左” [11](卷二,p.11),保持良好队形。然而,由于缺乏史料,阵法训练的详细内容难以探究其详。但在实战中,有许多南宋水军排阵的例子,例如,名将韩世忠在黄天荡大战中,“连舻相衔为圜阵”[2](卷三四九一,p.49-50)。南宋末年,张顺入援襄阳之役“结方陈”[4](卷四五○,p.13248)。可见,在水军训练中,阵法训练是不可或缺的训练项目。
正是缘于南宋水军训练精良,实力强大,才使得缺乏足够水军的蒙古(元)长期不能突破南宋的江淮防线,保障了南宋的国防安全。直至元世祖时期,元军依靠南宋降将刘整训练水军后,方得以与南宋水军抗衡。襄樊之战,元军凭借水军封锁两城对外联系,并最终取胜。随后进行的阳逻堡之战、丁家洲之战、焦山之战都是宋元双方水上决战,元军击溃了宋军水师主力,直逼临安。然而,此后张世杰水军仍然支撑南宋残局达三年之久,不能否认南宋水军之强大,而如此强大的水军正是建立在良好训练基础之上的。
二、宋代军事训练的效果
军事训练成果最好的检验方式是实战。两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对外战争表现不佳,所以,宋时就对军事训练指责较多,认为军事训练的负面作用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因素。但是,庞大的宋帝国如没有良好的军事训练作为军队战斗力保障,如何能够延续三百余年?宋代在军事上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结到军事训练本身。
抛开宋代战争众多制约因素,宋代军事训练的效果相当明显,尤其是北宋初与南宋初两个阶段,宋军的确称得上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在一批优秀武将如曹彬、李继隆、杨业、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下,宋军的战斗成果相当可观。此后,虽然也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宋代军事训练在许多重要国防区域,大致保持了一定水平。如北宋中后期西北地区的“西兵”和南宋时驻扎在三大战区的军队,以及水军,之所以保持了较高的战斗力,正是以良好的日常军事训练作为保障。
不过,宋代军事训练受到当时多种因素制约,使其无法正常快速发展,也令宋代没有取得相对辉煌的军事成就,这是被当时众多因素制约的结果,并非军事训练单一因素,所以,对宋代军事训练应该恰当而准确的评价,不能因为宋代军事成就相对较小,否定其军事训练所取得的成就。
三、宋代军事训练弊端
(一)军政腐败,训练流于形式化
宋中央政府制定关于军事训练方面的条文不能说不丰富,但是由于军政腐败,政府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军事训练流于形式,“苟不得其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用。”[12](卷一,p.17)
宋代自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推行消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尤其澶渊之盟签订之后,统治阶级满足于用金钱换来的和平局面,忽视武备,军事训练流于空疏,形同儿戏,“所谓教之者,兵官廵尉以时一出,按例为之,遇春秋大阅,有司未免有损经费,而徒为玩习之具,此何异棘门之戏哉?”[2](卷四五五八,pp.279-280)再加上没有严格的军纪约束,风纪散漫不整,导致兵骄将惰,以至于出现了有养兵之费,而无训兵之法,有蓄兵之名,而无用兵之实的严重弊端。这些弊端均为制度不健全所致。
中国古代一向非常重视将帅培养,“将者,国之辅也。”[5](p.18)除去在战场上运筹帷幄,作为组训者的将帅,直接负责军队日常训练,募兵制下军事训练开展良好与否,基本系于将帅一身。一名优秀的将帅,往往非常善于练兵,先秦时期的吴起,汉代马援、唐代李靖、明代戚继光,无不精于练兵。但宋朝建立后,惩五代武人跋扈之弊,推行“崇文抑武”,尤其是至宋太宗朝两次北伐失败后,这一政策初步确立,带来的后果就是武将地位、素质都直线降低。武将地位下降,使得有才能的人不愿从军,大多转而从事文职,武将队伍不能良性循环,周而复始,统兵武将素质逐渐降低,反映到军事训练中就是部队的训练不能良好开展,宋人经常谈论的士兵被私役现象即为最好例证,这都是与将帅相关训练弊端。反之,如果是优秀将帅,对军事训练经过一定时期内的关注,军队立刻得到改观。北宋康定年间张亢在西北,也就是数十天强化训练,军队素质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如狄青、岳飞等名将所辖部曲也都是他们苦心训练出来的精锐之师,“岳家军”对女真优势骑兵的郾城与颍昌两次大捷,即为其军训效果的最好诠释。
所以,两宋缺乏优秀将帅,不能保证军事训练的良好进行。即便是具有优秀将帅,也受制于“崇文抑武”的政治风气。南宋末年刘整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此精于训练水军的将领被逼降元,而南宋正是灭亡于其训练出的蒙古水军。
(二)精神激励机制不足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5](p.174)这里所说的“气”可以视作士气,但是,士气通过何种方式来保障,尤其是军训中的士气。唐王朝军队非常注重士气训练,“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5](p.554)对此的解决之道以李筌所讲最为精辟:“以战劝战,以赏劝赏,以士励士”[13](卷二,p.92),士气训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物质刺激,然后再以严明法制进行约束,惩罚必严,赏赐适当。
宋太祖年间的军事训练中士气方面较为成功,严刑重赏,恩威并重,使得士兵在精神层面上有所畏、有所得,这样在日常训练中能够态度认真,技能优秀,保证在实战中的良好表现。
自宋太祖之后,宋代士气训练逐渐淡化。某些时期可能由于君主对军事训练的重视,对训练中表现良好的士兵赏赐较多。但大多数情况下,君主经常检阅、并且得到丰厚赏赐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士兵。绝大多数士兵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得到物质激励非常有限,必然会影响到士兵的训练。因而宋代的优秀将帅非常重视士气训练,如吴玠“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虽身为大将,卒伍至下者得以情达,故士乐为之死”[4](卷三六六,p.11413)。成功激励了士兵的训练与战斗热情。
四、结 语
宋代的军事训练依据当时的国防需求而形成,其重步兵训练与“以步制骑”的训练思想和宋代的作战任务密不可分,而南宋时水军训练的繁荣又与南宋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实战中,宋代军事训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两宋的国防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价宋代军事训练,不能以简单的合理与不合理划分,其对前代的继承是当然的。但它继承的肯定是适合自身作战特点与军事任务,不合适者必然会抛弃。适用于汉唐的训练方式不一定适合宋代,适合宋代的训练方式也不一定汉唐会采用,所以,评价宋代军事训练必须以宋代实际情况为依据。
从宋代军事训练体系的构成、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实战表现来看,尽管宋代军事训练存在一些弊端,但整体发展基本正常。应对宋代的军事训练做出公正评价,并从中看到其存在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曾枣庄等.全宋文 [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曾公亮.武经总要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脱脱.宋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骆宇骞,等.武经七书 [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章如愚.群书考索 [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7]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傅璇琮,等.全宋诗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
[9]陆游.陆游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76.
[10]李纲.李纲全集 [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1]许侗.虎钤经[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何良臣.阵纪注释 [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
[13]李筌.太白阴经全解 [M].长沙:岳麓书社,2004.
(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 张晓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