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陵八家"魁首龚贤的水墨设色画雅鉴

2014-04-29 10:24周安庆
收藏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龚贤设色金陵

周安庆

明末清初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论及这一时期的传统画坛,当时昆山(今属江苏)画家龚贤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位丹青高手,史上被誉为“金陵八家”魁首。清末民初以来,随着人们对中国绘画史的不断认识,龚贤的艺术成就即引起画界内外的较大关注,屡屡为人所津津乐道。他的绘画作品多以水墨表现为主,鲜作设色画。本文仅以他的《摄山栖霞图》及《清凉环翠图》画卷为例,对其设色山水画艺术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对此能有一个基本认识。

一、画家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龚贤(1618-1689年),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柴丈人,明末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迁居留都南京,13岁始学丹青。青年时代参与东林、复社活动,开始关注国家前途与时代命运。在与这些社团文人的相互交往中切磋学艺,研画不息,遂在金陵崭露头角。

崇祯甲申年(1644年),在南京奠都不久的南明弘光朝在清人铁骑中灭亡。清军血洗金陵,民众四处逃散,刚直不阿的龚贤也不得不避乱出走,漂泊流离于江北的扬州、海安一带。约康熙三年(1664年)左右,龚贤才返回南京,于城西清凉山麓筑“半亩园”,躬耕栖隐,凭藉设帐课徒、鬻画卖字为生。淡泊于清新幽秀的山水佳境中,龚贤不断抒写山川及故国情怀,宁愿穷困也坚不仕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龚贤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龚贤的山水画艺术,近拜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为师,远溯五代、两宋诸家,深得造化之神韵,尤喜董源、巨然、吴镇、沈周等前辈大师的画风。虽然他始终是位在野的布衣画家,然而在与杨文骢、吴伟业、周亮工、石谿、渐江、王翠、樊圻、高岑、邹喆等文士及书画家的交流中,诗画艺术皆有了长足的进步。

龚贤的传统笔墨功底扎实,用笔讲究中锋入画、“以线力骨”,兼施秃、尖之笔,浓淡枯湿并用,皴擦积染自如,从而达到一种苍辣秀润、沉着稳健的艺术效果。他在《龚半干课徒画稿》“画家四要”中论述:“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不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一”龚贤的绘画作品早期以简洁淡雅的“白龚”之风为主,譬如画面中的山石往往略作笔墨皴染而已;之后逐渐转向淡墨迷润的“灰龚”画格,画面中的墨感有所增强;晚年画作格局气魄宏阔,笔墨愈加老到,雄浑、浓密而苍茫。层层点染的“积墨法”,注重黑白明暗光感对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言。这一时期的画风亦称“黑龚”,体现了龚贤山水画艺术创造的最高成就。

注重自然写生、借古以开今,是龚贤绘画艺术的另一大特点。这也为当时摹古思潮弥漫的画坛,吹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在传统绘画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正如不媚当时的他在《清初人画册》题跋中所言:“不可学古人,不可不合古人。学古人则为古人所欺。吾常欲欺古人,然古人卒不可欺。久之,然后见古人之道,势不能不合古人也。此善于学古人者也。”

龚贤性情孤高超俗,特立独行,于画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作常以重峦叠嶂、参树杂丛、烟云雾霭、飞瀑涧泉、平流大江等为描绘对象,不乏雄阔、苍浑、幽秀、沉静等气息,尤属难能可贵。现存代表作如《夏山过雨图》《深山飞瀑图》《溪山无尽图》《干岩万壑图》《重山烟树图》《摄山栖霞图》和《清凉环翠图》等,气韵灵动非凡,意境深邃隽永,蕴含着浑朴秀逸、清寂高远等显著的个人艺术特质。面貌独特的绘画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龚贤于诗、书、画等方面皆有比较全面的艺术修养。他的书法不囿于传统法度,浓淡相宜,疏密参差,挥洒自如,更多地融AT不受羁束的"kA反叛心性。综观其存世的400多首诗作,无论是观照生活、还是高志归隐等,均为其内心世界轨迹的真情流露。龚贤的个人经历对于其文艺创作理念和表现风格影响较大,可谓诗、文、书、画皆如其人。他毕生还留下了《半千课徒画稿》、《草香堂集》等著述,具有较大影响力。

二、存世设色山水画艺术简述

龚贤十分崇尚“水墨至上”的艺术精神,丹青创作“重理尚气”,山水画大都采用墨笔表现,具有浑穆、圆润和厚实等艺术特色,富于诗画韵味,然而他却很少创作设色画。如广州美术馆藏有他在“丙辰(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创作的一幅淡青绿设色山水画《秋山飞瀑图》,款识日:“半亩居人,年近六十,未尝一为设色画,盖非素习也,而酷好余画者,数以青绿见索,遂有糟粕,可厌如斯,虽亦远慕古人,实则不如用墨之尽善……”可见龚贤始终秉持“以素为贵”等文人一路笔墨原则,但却并不完全排斥色彩的存在。

龚贤的设色山水画,主要受赵孟頫等前代名家影响。以水墨为基础,在黑白中掺合浅赭、石青或花绿等不同色彩,偶尔亦笔点桔色渲染秋叶,彼此水乳交融而又互相映衬,使得画面的空间感及层次变化更为丰富。

据当代学者、书画家萧平在《龚贤绘画研究》中统计,全国各大文博收藏单位藏有龚贤多幅设色山水画。如:《春山结亭图》、《板桥弱柳图》、《秋村夕照图》、《龚野逸山水真迹》册页等。这些画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龚贤在后期山水画中对于色彩运用的探索实践,值得后人进一步研究与借鉴。

据明末清初文人程邃、柳堉在《金陵寻胜图》画卷跋文所述:大约在清康熙二十五、六年(即1686、1687年)问,安徽文人叶贲实陆续邀请寓居南京的吴宏、龚贤、樊圻、陈卓、戴本孝、柳埔等名画家,为其绘写实景山水画《金陵寻胜图》。但《金陵寻胜图》后散佚,其中只有吴宏所作《燕矶晓望图》、《莫愁旷览图》,樊圻作《杏村问酒图》、《青溪游肪图》,陈卓作《天坛勒骑图》、《冶麓幽栖图》,戴本孝作《龙江夜雨图》,柳培作《天印樵歌图》分别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而龚贤所作《摄山栖霞图》(纸本水墨设色卷,30.2×151.8厘米)及《清凉环翠图》(纸本水墨设色卷,30.2×144.2厘米)两幅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龚贤这两幅绘画精品,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个人设色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其中引首及尾跋除有近现代书画名人吴昌硕、陆恢、曾熙的手笔外,卷中还钤有清中期以来收藏家梁章钜(1775-1849年)、潘仕成(1804-1873年)、秦祖永(18251884年)、庞元济(1864-1949年)等人的鉴赏印,因此相对来说流传比较有序。

三、笔墨沉郁苍润的《摄山栖霞图》

享有“第一金陵明秀山”之誉的栖霞山位于古城南京的东北郊,因满山生长药材,摄入后可养身,古称摄山。群峰环抱中的南朝古刹栖霞寺,原系齐代隐士明僧绍住所,后来他捐宅成寺,山得今名。栖霞寺唐时与湖北荆州玉泉寺、山东长青灵岩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明代为金陵八大佛寺之一,香火梵音延续迄今。栖霞山风光旖旎,景色怡人,在南京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摄山栖霞图》画卷,即为龚贤晚年流寓金陵时的一幅力作。

但见绵延起伏的栖霞山雄峙长江南岸,满山遍野苍茂郁勃,山溪蜿蜒潺流,烟雾飘渺弥漫,茅舍、房屋和佛殿点缀于山下山巅,宽阔的大江浩荡东流,让画面中的空间更具广度和深度。而山水描绘黑色呼应、动静相宜,亦充分展现了栖霞山麓的幽美风姿。作者于该卷首右下侧自署“龚贤”,钤有白文“野遗”方印;卷尾左上侧落笔为“徵君遗故宅,干载閟灵区。谷静松涛满,江空山影孤。白云迷绀殿,清旭射金瓴。为问采芝叟,神仙事有无。题摄山栖霞寺诗。龚野遗”,并钤有阴文“龚贤印”、阳文“半千”方印。其中的诗书画印彼此交融,较好地起到了画面的平衡作用。

该图卷包首尚有近人陆恢的隶书题签“明龚野遗摄山栖霞图”、曾熙的隶笔引首“眇然思远”,及卷尾吴昌硕对其画艺的品评解读行草题跋。

众所周知,气韵、笔墨、造型、构图和色彩等,乃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要素。龚贤不啻精于墨法,亦颇擅长用水,在《摄山栖霞图》的创作中主要兼用“平远”等法和俯瞰视角构置图象,以中锋为主,骨法用笔,浓淡枯湿并用,注重黑白明暗对比,不仅层次变化丰富,而且水墨淋漓滋润,富有勃勃生机;通过水墨打底及点苔等,又略加皴染的赭石、淡青绿等色彩,进一步凸显了画面中的苍秀凝重、浑穆隽永等精气神韵,沉厚稳健的笔墨功力和平中寓奇的构图风格,也毕显于画面中。此卷属于画家“黑龚”迭加敷色一路的鲜明画风,类似的水墨设色丹青也体现了龚贤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成就之一。

古人提出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及“随类赋彩”并非色彩的完全写实与写真、或丹青的装饰运用,有时却反映出画家对待色彩的主观诠释及内心感怀等。如史上有文人画家爱以赤笔表现苍松、竹子,不乏借物抒情、表达自我等象征性韵味;再如有些明末遗民画家也爱以朱砂等色勾染景物,突出主观世界的色彩表现,旨在暗喻昔日明朝江山,此举同样也有借画抒情言志之意。但见《摄山栖霞图》中的殿屋墙面,多以朱砂淡染(佛寺外墙大多为黄色),正点出了龚贤内心的抑郁之气,寄托了不忘故国家山的深沉情怀。

与石溪、程正揆、樊圻、高岑等其他寓居金陵名家相比,龚贤以层层皴染的积墨法,辅以色彩之运用,更为丰富地表现山林峰丘的变化,所作富有生动气韵。综观龚贤的存世画作,常常只绘景物,意境静穆、深邃且空无一人,从该图卷尾寓意颇深的题画诗中,人们亦可窥见其坚守节操、高志归隐的遗民心态。

四、江南山水典范之作《清凉环翠图》

金陵城西多佳山,素有“水木清华”、“城市山林”之幽境,但尤以清凉山一带最负盛名。东吴大帝孙权尝构筑石头城,后来因山中建有清凉寺而得今名。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解铃还需系铃人”即出自于此。南唐李氏皇帝还在此建造避暑“夏宫”。明代嘉靖年间,学者耿定向于此创办崇正书院,培育出南京籍状元焦竑等莘莘学子……

由于清凉山一带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丰厚,向来便是人们吊古览胜佳地。龚贤《清凉环翠图》画卷,正是其晚年巅峰期描绘该山景致的又一佳作。

现让我们一起卧游其问:信步登临清凉山,山径蜿蜒曲折,步移景换,坡峦起伏绵延,远近丘壑纵横,周遭林木葱茂。南唐遗迹翠微亭独立于清凉台上,一览浩渺水天,轻霭弥漫,烟润欲滴,令人豁然开朗。山下城墙盘桓,清水依稀静流,惟不见帆影、鸟踪和人迹,近乎空明纯净。四面秀色环绕,风光旖旎迷人,令人心旷神怡。画面左下侧的茅舍,莫非就是龚贤寓居该山之麓半亩园陋居?他在该图卷的左上侧自署行草款识“清凉环翠,龚贤”,并钤一枚“半”、“千”朱文连珠半圆印。而该图卷包首则有陆恢题签“明龚野遗清凉环翠图”,引首吴昌硕篆书手笔“言采其薇”四字;龚贤“寓金陵最久,所写山皆金陵……”读之如游清凉胜境,真的“扩我壮怀也”,近代名流曾熙的这番行书尾跋,评价颇为贴切,宛若点睛之笔。

龚贤在该画卷的创作中,兼以“平远”、“阔远”等法构图,散点透视布景,平中见奇,别开生面。画家用笔苍劲有力、纯熟老到,层层积墨皴染,颇为浑厚滋润,以墨取韵,计白为黑,并以石青及花绿淡染、浅赭辅之,运色同样如墨,技法纯熟老到,使得山川的阴阳凹凸更富有立体感,充满了勃勃生机。整幅图卷布景疏密有致、聚散巧妙、虚实相生,光影对比强烈,意境幽深隽永,气魄愈加宏阔。龚贤于此设色,正如“清初四王”之一王原祁在《雨窗漫笔·论画十则》中所谓的可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等效果,使画面更加清秀文雅、超脱浊俗野气,水墨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静若止水中,这何止是一种艺术个性的升华?如此清凉世界的神韵诱惑,令人无法抗拒。

《清凉环翠图》因颇得造化至深至静的奥理,不仅映射出画家内心世界的清新幽寂之美,而且亦表达了艺术创作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观,蕴涵着个人浓重的感情色彩,堪称中国传统绘画史上描绘江南山水的典范之作。观者也可以隐隐地窥探出画家心底含蓄难掩的故国情怀,不禁让人联想起他重返金陵时的另一首感怀诗:“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踞,破寺人鸡鸣。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橐驼为何物,驱入汉家营!”

诗性有声,水墨无痕。《摄山栖霞图》、《清凉环翠图》画卷尽管仅仅是旧时代中两卷故纸而已,然而人们沉浸于此画境中,似乎依然能够感悟到龚贤胸壑之间那股澎湃激荡的豪迈心声,心海中生发出无尽的遐想幽思……(责编:李禹默)

猜你喜欢
龚贤设色金陵
在水一方2
国画纸本设色《荷》
龚贤山水摭议
《岩高千尺虎》
山水之间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独白系列之三》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浅析龚贤《溪山无尽图》中的光影表现及其艺术价值
《张祜 题金陵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