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绍君
宗教文化,说到底是一种信仰文化,而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宗教,传入中国后也是派别众多,其说各一,很是复杂。最普遍的说法是佛教在中国分为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等各大宗派。如此众多的派系对佛教的基本教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了一源多流的发展态势,可以说,佛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梵净山作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弥勒道场,其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弥勒文化。那么,什么是弥勒文化呢?
据《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简称《弥勒上生经》)载,弥勒,姓慈氏,梵文音译弥勒,名阿逸多,出生于古印度,后出家为佛陀弟子,佛陀授记(预言)他将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弥勒修成菩萨后先于其师佛陀入灭(离开人世),上生兜率天净土。又据《佛说弥勒下生经》(又称《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或《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简称《弥勒下生经》)言,佛陀涅槃后,世界陷入苦难,经过五十六亿年后,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绍继佛位,三行法会,以救世人。
弥勒信仰起源于印度,在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时最为流行。中国流行弥勒信仰,是从晋代开始的。首先在晋代有道安法师(314—385)发愿上生兜率天见弥勒之举。十六国时期,随着弥勒信仰的深入传播,也产生了许多“众生得救”的传说。唐道宣在《释迦方志》卷下说:“自晋、宋、梁、陈、魏、燕、秦、赵,国分十六,时经四百,观音、地藏、弥勒、弥陀,称名诵念,获其将救者,不可胜计。”
有关弥勒信仰的主要经典有五部,即《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佛说弥勒来时经》和《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都是叙说弥勒上生兜率天和下生成佛时的国土、社会、人民以及弥勒离天宫、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入涅槃等详细情况。此外,弥勒说法,都是偈颂,无著依颂解释,故成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经论》。
弥勒信仰主要分为兜率净土和人间净土。
一、弥勒的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为佛法所共同承认,他在未成佛前居住于兜率内院。兜率天是“六欲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中的第四重天,译为“知足天”。因为此天中的人于五欲不生贪著,能知因识果,衣食能知量知足,故名知足天。此天又分内、外院,弥勒菩萨住在内院四十九重如意殿,昼夜常为众天人说法;外院是一般天人居处,仍有五欲之樂,还有男女对笑的习气未尽。兜率净土离娑婆世界很近,同样在欲界,修行比较容易,只要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再加上发愿往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就能往生兜率净土,不必像极乐净土,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凡往生兜率净土者,能面见弥勒菩萨为其说法,使他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这里出生快,闻法快。除了弥勒菩萨昼夜六时说法外,还有天女、乐器、树声、水声等各种声音演说妙法,故有兜率净土之称。
兜率净土实际上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界的净化:平坦、整齐、洁净、富丽。如《弥勒上生经》描绘说,兜率天上有五百亿天子,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以天福力造出种种庄严宫殿、园林,化出无数金光莲花、珠宝、乐器,诸天宝女。经日:“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绕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出华中如宝花流。——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也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另一方面是众生界的净化,即社会的净化。社会的净化包括了三方面:(1)经济生活的净化:净土中是“各取所需,各得所适”,资生的物质为大家共有共享,没有巧取、豪夺、占有、私蓄的现象。(2)人群生活的净化:第一,不分男女;第二,没有种族界限;第三,没有强弱的分别;第四,没有怨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3)身心的净化:在净土中,人人远离贪嗔痴,一致以佛法为理想追求,无我无我所,不退菩提之心。
二、弥勒的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是弥勒净土思想的特色与重心所在。所谓人间净土,即是佛教的理想世界,将在未来弥勒下生成佛时实现。对这一理想世界,《长阿含经》之《转轮圣王修行经》《世记经》、《中阿含经》之《说本经》《转轮王经》,以及《佛说起世因本经》《弥勒下生经》等经中都有详尽的描述,其特点主要有:一是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洁净、舒适,无荆棘坑坎秽浊尘埃,无旱涝等灾患,无蚊蝇蚤虱蛇蝎等害虫毒物,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地平如镜”,土地平广,街道整齐,人口众多,村镇“鸡鸣相接”,人人逍遥自在,平等安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龙神鬼类,都为人类工作,但绝对不须祭拜,那时世间已无迷信叩拜之事。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气候凉热宜人,树木繁茂,花香馥郁,草坪青翠,水果甘甜,是人们理想中的天国、仙境。二是生活用品极其富足,地生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着;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财宝丰饶,无所匮乏”,无有贫穷,无有因物质财富不足所引起的种种苦恼、争斗,人生毫无疾苦,更无任何自然灾难。三是人们的道德水平极大提高。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勉。“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珍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正法治化,七宝成就,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互爱互敬,没有语言隔阂。政治清明,永绝战争之患。四是人类生理缺陷得到极大改善,人皆形貌端正,身无疾患,寿命长达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方可出嫁,可谓人皆为仙。
从科技发展的前景来看,弥勒描述的这幅理想国图景,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而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理想王国和我们共产党人要实现的共产主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也很相似。所以,中国佛教协会老会长赵朴初先生和台湾近五十年来崛起的佛光山星云大师几乎同时倡导了这种弥勒信仰,并称之为“人间佛教”。
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信仰不同,它们之间有两个差别,一是兜率净土与人间同在欲界,故与阿弥陀净土相比,较易得度。二是弥勒下生救世,直接来到人间,较阿弥陀信仰更多地念及众生。因而这种极具人间净土特色的弥勒信仰传入贵州后,立即得到贵州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明清时期,贵州境内饱受战乱和天灾人祸之苦的广大民众渴望太平安宁和快乐长寿,弥勒净土与弥勒下生救世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所谓黔东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出现并兴隆便是典型的一例。
同时,佛教文化中的弥勒净土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巨大的作用,体现在:一是能够引导人身心平和。当今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高度紧张,许多人的心态发生了扭曲,身心不和谐,心理不健康。弥勒文化提倡“灭除贪欲”的理念,可以引导世人对好的环境不起贪心、对不好的环境不起怨心,对不好不坏的环境不起痴心。强调“静心修禅”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转化为一种修养身心的体育锻炼方式或一种精神治療方法,对于现代人保持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谐也是大有益处的。二是能够引导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弥勒文化提倡的各种道德伦理观念,对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强调“弃恶扬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要求人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欺骗,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等等,无疑对保持人际关系的稳定,推动家庭和邻里关系的和睦,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都是有益的。三是能够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弥勒文化提倡不杀生、放生、素食等观念,对今天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湖泊、甚至维护生态平衡都是有益的。佛教徒就是因为有了不杀生的信念,所以他们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生存环境,使佛寺庙宇周围山清水秀、草木丛生、鸟语花香。可以设想,如果今天人人都树立起这种观念,那么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四是能够引导人们积极进取。弥勒文化倡导的“农禅并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已成为佛教界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许多僧徒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精心管理,开创了田连阡陌、树木参天、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一座座名刹大寺,装点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今天,如果人人都能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不管是从事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以平常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进取,就一定能推进社会的发展。五是能够促进大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佛教历史上高僧辈出、大德如林,他们译经著作,创立宗派,传经授业,为我们留下了浩瀚的佛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医学等宝贵资料,深入研究这些经典,把这些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医学等遗产挖掘出来,对于促进大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相信,只要弘扬弥勒文化的精髓,并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把梵净山佛教文化打造成供世人在繁重工作之余,修心养性,思考人生,规划未来的佛教圣地,那么,一定能够吸引一大批素质好、消费能力强、回头率高的游客,梵净山的发展就一定能够璀璨辉煌!
责任编辑:江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