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问题的提出:
沙尘暴袭击北京城,百年不遇的长江洪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源,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臭氧洞、温室效应……严酷的现实,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国把“保护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这项国策的贯彻的关键在于教育。《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应根据大、中、小学各科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教材中环保内容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所规定的内容。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自然的要涉及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学生物教学中,无疑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环保教育的实施
1.实施环保教育的切入点
⑴为人类定位
如果有人说你是一只动物,你定会觉得被侮辱,但这又是不争的事实。在人类心灵的深处已经把自己与动物划清界限,人与动植物只是一种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于是急功近利的人类就乱砍滥伐,乱捕滥抓,造成动植物资源的危机。教学中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动植物的共性,它们都是由一个个的细胞构成的,都能新陈代谢,生繁殖后代都会遗传,变异等等,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人也一样,只是生物中的一员,属于哺乳动物,人类的基因有99%与黑猩猩是一样的,为人类进行分类定位,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随意破坏生命是一种生命蛮行为,是弱肉强食的表现,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思想亟待反思。
⑵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怀
当看到一头头的野牛死于枪下,一片片的森林被砍倒时,你的第一个反应是因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被破坏而焦急,还是因为一条条的生命被扼杀而悲愤呢?恐怕前者居多,事实上现在的环保者大多是为人类的利益而环保,而正是人类的功利心使的环境被破坏要切实保护好环境人类应当少一分功利心,多一分对生命的关爱。
生物教学中,首先应当注重挂图、模型、标本、生物活体等直观教具的运用,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艺术性,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其次,应当尽力多上室外课,组织学生亲临大自然,亲身感受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使它们被美丽大自然所陶醉,为生命的艰辛而敬畏。再次,在观察或实验中,对所用的生物活体,若不需处死的,课后应发动学生放生,对需解剖或处死的也应以一种崇敬的态度对待,不能以处死、解剖动物为乐,对尸体也不应乱剖滥剪。还有,在教学和观察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人类的帮助,它们是人类的真正朋友。教师应该以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唤起学生关爱生命的悲悯情怀。
⑶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只有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才能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足够的认识,使他们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受,从而自觉接受环境教育,教材中可结合环境忧患意识教育的地方很多。如:结合绪论可介绍粮食短缺、人口过剩、环境污染、资源危机;各动植类群分类中,可介绍动植物的不断绝种;结合“生态系统”一节可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黄河水多泥沙的原因,长江洪灾的原因等等。以严酷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学生在为珍稀动植物的“珍”而感受到自豪时,更为其“稀”而感到忧虑,当然,同时也要介绍我国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效,以防止学生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心。
⑷培养学生的生态观
生态观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现象的认识或看法,作为一种观念,它决定了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基本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因此,生态观教育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关于生态环境的教育,二是为了生态环境的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生态知识的同时,应当让学生理解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的错误态度。认识到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然创造了人类养育着人类,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大自然有自己特有的规律。人类的私欲是无限的,如果不加以克制,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应当把大自然视作朋友,对过去的“人定胜天”、“做自然的主人”,“征服自然”等思想观念亟待反思。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对环境现状,破坏环境的行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明确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建立以社会公益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环境伦理道德,让学生深深懂得破坏生态环境是不道德的、可耻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⑸对学生传授有关环境基础知识
和生物学有关的环境基础知识很多,如森林在环境中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监测,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对人体和生物的危害,生物圈、生态系统有关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对生态的影响,生物工程在治理环境中的作用等。环境知识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生物教师不应于生物学科,要适当拓宽,以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知识。
⑹对学生进行环保法制教育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严竣,环保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成为环境保护的捍卫神。教材中就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教师不但要大力宣传这些法律,还要结合当地方政府的环保措施教育学生,如:沿海的封海禁渔,划定禁渔区,禁渔期;封山封矿;对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处罚、治理;创建卫生、文明城市、乡村活动;耕地的保护,等等。通过环保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法制意识,使他们自觉地保护环境。
⑺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保护环境是一种行动,环保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参与保护环境,具有强烈的环保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不但要让学生认识环保的必要性、重要性,掌握环保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环保活动中,学中做,做中学。如发动学生参与到社区、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创卫活动中,参与植树节,爱鸟周等活动,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并自觉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实施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
⑴课堂教学。生物教师应该注意发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备课和上课时,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主要目标来制定和完成。同时要注意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和信息。课堂上应该把环保教育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要防止简单的说教,教师应投入感情,以自己强烈的环保意识,对大自然的热爱来感染学生,与学生产生共鸣。
⑵宣传教育。如: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演讲比赛、环保征文活动、出版环保墙报、环保图片展等。
⑶参观、考察。如:参观企业治污设施,社区绿化建设等;实地考察环境污染现象;调查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及生态情况等;组织学生到各种生态环境中旅游等等。
⑷环保实践。如:发动学生承担校园绿化管理;参与社区、校园创卫活动;在校内、外宣传环保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的重要性;植树造林;指导学生成立保护野生动植物协会并开展工作等等。此外,要注意结合植树节、爱鸟周、环境日、无烟日等开展阶段性大型活动。
生物教师应当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目标。生物教师要努力学习环保知识,研究教育方法及学生特点,课堂内要发掘教材,把环保教育不留痕迹地结合到生物教学中。课外要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易被学生接受的环保活动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发挥环保教育的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