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
摘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学习、领会、研究音乐课的性质,建立起符合时代节拍的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模式。音乐教师只有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备好每一节课,才能正确地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使音乐课改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音乐教师 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创造
音乐教育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能力与需要为出发点,通过“识谱”、“唱歌”、“欣赏”、“乐器”等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姐妹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到“表现音乐”,最后发展思维创造音乐,使学生产生自信心理,减少畏惧心理,在饶有兴趣的情景下学好音乐课程。
一、分析音乐要素,引出情感共鸣。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心理形式。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众,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既避免了在“时间艺术”这一称呼中音乐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混淆,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针对不同的程度有相应的教材,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而旋律则是最本质意义上的音乐要素。音乐教育是这样,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节奏平稳、节奏缓慢、节奏鲜明、节奏富于民族特色,因此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变化使情绪有很大的差异,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压抑,节奏鲜明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节奏的快慢也会使生理、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不相一致。节奏快心跳加快,动感增强,如非洲的音乐,高度发达的节奏,快速,复杂多变,多层次,这样的节奏代表了非洲部落成员的共同感情和意志;节奏缓慢则心平气和、稳重,在音乐作品中多用于叙事、抒情等。在音樂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这些变化。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仍然缓慢,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
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只有对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等有全面准确的理解,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给原曲增添了新意,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然而无处不体现出自然之“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就出现了类似于歌剧选段的民族声乐作品,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助于演奏者对音准的把握和最佳发音点探索,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在乐谱的字里行间,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既有传统之美,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
二、鼓励学生自我创造,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情感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根据听到的音乐,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课堂讨论,形成正确而又具有自身个性的美学观;师生通过对话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等等。
音乐欣赏的最核心部分是审美教育,而要对学生的评估,就是判断学生是否培养了审美情趣,是否陶冶情操,是否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等。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倾听,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写画.在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自己去找,去感受音乐,去创造音乐,这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音乐课,只是识谱、唱歌,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能力。音乐课应该是孩子的世界,音乐课堂应该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应该成为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能仅仅只是一个聆听者。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关注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音乐的实践,关注音乐技能以外的艺术实践。
三、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兴趣对音乐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还是听不进去,往往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而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氛围。在给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上欣赏课时,比如欣赏《长征组歌》。如果单靠老师的启发以及学生的单纯想象,这样就像走马观花一样印象不深。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播放一些音乐的片段以及电影的片段等等,学生观看完后,使之能有一种心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调动了学生体验音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去美化人生的前提。”
从“游戏”入手,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让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在不经意的玩游戏中,植入孩子们的心田,从中掌握音乐知识。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音乐。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真正涵义在于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学校音乐课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教学生认识几个音符、唱几首歌、欣赏几段名家名曲而已,而是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使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从而迎接新的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少不了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