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2014-04-29 08:04韩邦兴陈存武刘东陈乃富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资源优势应用型人才

韩邦兴 陈存武 刘东 陈乃富

摘要综述了我国应用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探索了皖西学院化资源优势为办学优势,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关键词资源优势;办学优势;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2-03756-03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ZDJY133);制药工程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2013tszy028);皖西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13zy03);皖西学院2013年度招标课题项目(2013zb28)。

作者简介韩邦兴(1978- ),男,安徽安庆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工作。*通讯作者,教授,从事植物资源开发研究。

1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1.1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的“用工荒”现象并存,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说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工程实践严重脱节,不能实际应用。而多数私企不愿意承担应届大学生岗前培训的社会责任,希望招聘到进来即能顶岗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适应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应运而生。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理论基础宽厚的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能型人才,它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1]。

1.2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一般认为高校分为3种基本类型:①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人才;②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理论基础宽厚的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如律师、教师、工程师、医师等;③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这3种类型主要是依据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来划分,第二类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这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在全国8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700多所,主要是面向地方的院校[2]。

1.3地方高校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体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在满足精英人才培养的同时,需要大力培养各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转变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3]。

其次是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原则的体现。地方院校是指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院校之外的院校,由地方政府财政划拨办学经费,属地方政府行政单位管辖,是为地方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各类高等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性。其办学经费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就应该是其最主要的职能。而在服务地方职能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各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4]。

再次是地方本科院校职能定位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职能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4个方面。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承担四大职能时,其侧重点和内涵不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教学型高校,应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5]。

2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趋同化目前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实际上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于精英式教育,通常仅仅是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做些调整,无论是在培养理论,还是培养方案的制订上,都还普遍停留在以往的精英教育时代,导致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水平大学,而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的尴尬境地[6]。

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不显著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不显著,尤其是体现不出地方性和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鲜明特征。究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未将地方的资源优势整合进去。

2.3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需求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和特色不明显,很难培养真正的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是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如果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高校就不会有活力,就难以取得地方政府的真正支持。

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3.1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把握地方社会需求,找准专业定位要改革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牢牢抓住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把握地方社会到底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找准专业定位,包括培养目标、规格、面向定位等。

3.2化地方资源优势为办学优势,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資源优势、人文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学研合作优势及政府部门、行业的支持优势等。挖掘这些优势资源并转化为办学优势是地方本科高校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通过优势转化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是有针对性、有生命力的,能够培养出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比如六安市农产品深加工是地方支柱产业,有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食用菌、优质茶油等知名产品或品牌,拥有一大批企业,也是政府重点支持、扶持领域。皖西学院有效地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整合在食品、生物工程、制药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旅游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3加强软硬件建设,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下工夫,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方面下功夫,提高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否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为一纸空文。如何在这些软硬件建设上下功夫,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并付诸行动,扎实推进每项工作的开展。

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再好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最终都需要一大批教师去实现。教师水平跟不上,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空话。提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将教师派驻企业,建设相关的一系列评价考核指标。也就是说,如何把“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真正落在实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同样,其他的软硬件建设如何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都需要深入研究。

4皖西学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1应用型专业现状皖西学院2009年被确定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光源与照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30余个应用型较强的本科专业。

4.2地方资源优势明显

4.2.1大别山区的资源优势。大别山区在特定地域和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境内物产富集,矿产众多,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矿产优势:六安在地质构造上属秦岭造山带东段武当-桐柏-大别山成矿带,是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也是成矿条件较好的区域。矿产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品种多,已发现矿藏40多种,探明储量30多种,石油、天然气也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目前开采利用的有金、银、铅、锌、钼等40余种。安徽省金寨县境内探明一巨型钼矿床,其钼储量约有220万t以上,达到世界第二,潜在经济价值超6 000亿元;霍邱铁矿是国内罕见的大型鞍山式铁矿,已探明储量16.5亿t,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大别山区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9.9亿m3,全省水资源的60%以上集中在大别山区;大别山区有维管束植物186科、714属、1 638种,裸子植物8科、18属、30种,被子植物150科、644属、1 518种,粮食作物品种626个,经济作物品种67个,蔬菜品种70个,干鲜果品19种。粮、油、麻、栗、茶、茧、肉、禽、水产等农副产品产量居安徽省第一。有著名的霍山石斛、霍山黄芽、六安瓜片、霍山灵芝、漫水河百合、金寨板栗、皖西白鹅等资源。大别山区独特资源优势是皖西学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决条件。

4.2.2产学合作的优势。六安市重视产学研合作,出台《六安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强化产学研一体,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围绕六安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开展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批技术攻关课题。举办产学研对接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有效对接。建立若干“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引导科技人才向六安市流动。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聘100名科技特聘员(特派员)与六安市大中型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帮助企业引进、转化科技成果,解决技术难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采矿及钢铁、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与家电等产业中建立3~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六安市政府重视产学研合作是皖西学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

4.2.3政府部门的支持优势。吴邦国委员长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调研时提出了“5+1”项目,强调安徽大别山区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茶叶、毛竹、中药材(石斛)和生态养殖(皖西白鹅)4个重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安徽省政府、六安市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别山区发展。皖西学院作为皖西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当地政府历来支持、重视学校发展,尤其是在办学资源倾斜,产学研政策扶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政府部门的支持优势是皖西学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外在环境。

4.3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内容

4.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研究。从人才培养的过程分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理好基础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教与学、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本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等关系,尤其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学科体系与实际需要、就业市场的关系,而偏重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的经典或传统理念与做法是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

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映教育理论,但教育理论及其体系不仅仅是分散、孤立的思想、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认识水平上,问题在于如何把科学教育理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指导教育活动与行为。因此,需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研究。

4.3.2應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与诸要素之间关系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其组成要素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人才培养模式诸要素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因此开展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4.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模式、制度模式、过程模式研究。开展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模式、制度模式、过程模式研究。①目标模式:采用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针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言的,比如按学科知识结构可分为通才型、专才型、复合交叉型等。②制度模式:比如采用合作办学,主辅修制等。③过程模式:比如采用时间进行模式,有“2+2”模式、“3+1”模式等,过程模式中还有“服务型模式”、“创造型模式”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目标模式、制度模式、过程模式的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是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一个整体。

4.3.4化地方资源优势为办学优势研究。不同的地方高校有不同的地方优势。如皖西学院地处皖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企业资源、校企合作资源、科技创新平台资源、政府部门的支持扶持资源、地方产业政策资源等,应研究挖掘梳理这些资源,转化为办学资源,并引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之中。

4.3.5保障条件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落到实处,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主要包括对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也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

4.3.6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前述各项研究成果,分类或按专业群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德勋,于坤.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问题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5):35-36.

[2] 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3] 黎琳.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要性、困难、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1):95-101.

[4] 吴忠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0):49-54.

[5] 朱明珠.浅议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5):106-108.

猜你喜欢
资源优势应用型人才
关于利用挖掘陕西文化资源优势 创建影视强省的调研与思考
河北承德矿泉水(山泉水)资源优势分析
广西岑溪切实把石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推动唐山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