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苍林
【文章摘要】
居民的收入直接影响消费水平,消费水平以及消费模式又和生活质量有密切的关键。近十年来居民收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地区间收入差距逐年缩小,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是收入的重要体现,从消费的各项支出来看,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变化较大。消费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恩格尔系、旅游消费支出等指标来衡量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生的活质量,应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和居民的消费素质。
【关键词】
居民收入;消费支出;生活质量
1 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及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加大,居民的人均总收入也逐年提高,同时收入的来源也不断发生变化。据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6354.80元,到2012年增长到了53917.99元,增长了2.3倍。如果刨除通货膨胀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以1978年可支配收入为100作为原始基数,居民可支配收入也从2002年472.13点增长到2012年的1146.70点,2002到2012这十年间年均增长率为9.27%,领先于全国 GDP的年均增长率。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是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保障。
从收入的主要来源看,2002年年均16354.80元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5.10%,转移性收入12.25%,经营性收入占2.03%,财产性收入占0.62%。到2012年,工资性收入占32.15%,转移性收入占11.81%,经营性收入占4.73%,财产性收入占1.31%。可以看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没有显著性的变化,工资收入仍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最大,这可能和国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有较大关系。
近年来,地区间收入差距并没有扩大,反而有缩小的迹象。2005年西部地区人均总收入为13917元,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四个地区的人均总收入的比值为151:101:102:100,到2012年西部地区人均总收入为22475.1元,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四个地区的人均总收入的比值为146:100:102:100。东部地区的人均总收入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它三个区域基本持平,如此稳定的发展局面可能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战略支持有关系,而沿海地区凭借历史积淀、地理优势、开放的外部环境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其保持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居民的收入和经济发展还是正相关的,但部分地区可能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2 居民消费情况分析
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只有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才能持续增加。目前国家通过政策鼓励居民消费来拉动内需,稳定的社会保障措施、轻松便利的信贷服务和多样完善的就业、创业培训体系、扶持措施,是居民增加消费支出的强心剂。而商家也纷纷出奇招,推出了种种优惠措施及付款贷款业务,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驱动下,居民的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居民在各项消费支出中除额度增加外,消费组合的比例也在发生变化。
近十年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从2002年的12059.78元增加到2012年的33348.62元,增加了1.76倍。2002年居民12059.78元现金的支出中,食品支出占37.68%,文教娱乐支出占14.96%,交通通讯支出占10.38%,居住费用占10.35%,衣着费用占9.80%,家庭设备及用品占6.45%,其它支出占3.25%。到2012年居民33348.62元中,食品支出占36.23%,文教娱乐支出占12.20%,交通通讯支出占14.73%,居住费用占8.90%,衣着费用占10.94%,家庭设备及用品占6.69%,其它支出占3.94%。十多年来,居民食品支出的比例在小幅下降,而交通通讯支出从2002年的1252元稳步增加到2012年的4910元。这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动频率加快,这和区域间频繁的贸易往来有很大关系。同时通讯费用支出的增加,一方面说明人们对通讯设备需求增多,话费更多的钱购买电脑、手机,享受更高端的通讯业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彼此之间交流沟通和业务往来在加强。
3 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近年来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将以恩格尔系数、国内人均旅游花费等几个指标来衡量居民的生活质量。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家、地方政府甚至普通百姓都对恩格尔系数都特别关注。恩格尔系数的具体算法是食物支出金额占总支出金额的比重,食物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越高,恩格尔系数越大,反之越小。可以看出,当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时,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会逐渐下降。联合国对恩格尔系数大小和居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界定,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属于极其富裕地区;20%—30%为富裕地区;30%—40%为相对富裕地区;40%—50%为小康;50%—60%为温饱;60%以上属于贫困地区。根据数据显示, 2002年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7.7%,2012年为36.2%,呈小幅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由2002年的46.2%下降到2012年的39.3%,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已经从小康阶段逐渐过渡到相对富裕阶段。
旅游是居民追求精神享受的重要体现,居民花费在旅游上的支出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生活的质量。近年来,人均国内旅游花费逐年增加,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的增长幅度率高于城镇居民。农村人均国内旅游花费从2002年的209.1元增加到2012年的491元,增长了135%;城镇人均国内旅游话费从2002年的739.7增长到2012年的914.5,增长了24%。旅游花费的增加也证实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越发达居民生活质量越高,产业的级别也就越高。
另外从其它一些指标也可以明显看出居民生活质量在逐年提高。从汽车拥有量来看,2002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0.9辆,到2012年增加到21.5辆,农村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的数量也从2010年的2.8辆增加到2012年的6.6辆;从移动电话普及率来看,2002年每百人拥有16.1部移动电话,2012年每百人拥有82.5部;从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来看,2002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擁有电脑数量为1.1,城镇居民为20.6部,到2012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脑数量为21.4部;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来看,2002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4平方米,2012年为12.3平方米;城镇居民为87.0从升学率来看,以初中为例,因为初中辍学率比例较高,2002年初中升学率为58.3%,2012年初中升学率提高到88.4%。
4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些建议
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居民属于理性和谨慎性消费者,居民储蓄占总收入比例较高。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多数属于保守型消费者。因此应提高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只有稳固的后盾和可以信赖的保障体系,居民才能增强消费信心,提高收入消费比例。目前我国正着手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居民对未来风险预期的减弱,居民消费的理念就会转向提升生活品质方面。
2.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前提,目前工资收入仍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应建立灵活多样的生产要素参与机制,让居民有更多的机会从劳动以外的其它生产要素中获得相应的收入。另外分配制度也是居民收入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许多智力劳动者并未享受到知识所带来的附加值收入,甚至其复杂的劳动还不如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高。因应调整分配制度,尤其是福利性收入应尽量转化为货币性收入,多种渠道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3.提高居民的消费素质。只有居民消费素质的逐渐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近年发展迅速,只有居民消费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享受到财富带来的乐趣。因此应加速发展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涛制约杭州生活品质提升的经济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6).
[2]吴子玉畅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畅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6).
[3]英国工作和养老金部.英国在平均收入以下家庭情况.2012.
[4]徐跃华.论“按需分配”理解中的几个歧义问题[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47.
[5]李晓宁,马启民.中国劳资收入分配差距与关系失衡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