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察变得更科学

2014-04-29 15:12:09陈瑞基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科学课蜡烛结论

陈瑞基

摘 要:观察是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所必须培养的一种科学素养。但是对于观察,许多科学教师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在一些科学教师的眼中,观察只局限于学生用眼睛去看。只是其中一种辅助手段,而且认为上科学课只要学生动起来,只要符合科学探究的形式就行了。

关键词:科学课; 观察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5014)12-064-001

科学探究中观察的样式有很多,最常见用的是用自身的感官直接感知事物。如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耳朵听、用手摸、用舌头尝。但其中有些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用舌头去尝物体的味道,因为有些物质是对人体有害的,特别是一些药品,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中毒,在科学课中尽量少用。

要想使学生做到科学的观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观察时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学生科学探究的過程中,教师仅仅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观察事物或者实验现象,是远远不够的。在观察之前如果没有提醒学生观察的注意事项,学生就有可能变成一只只无头苍蝇,在实验过程中无所事事,不知道该观察什么?例如在《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中,要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知道有些事物在发生变化后会产生新的物质。但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在观察燃烧的现象后,只能说出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蜡烛会由长变短,燃烧时还有一部分蜡烛变为蜡油,蜡油在流下来的时候会由液态变为固态。很难从他们的观察中得出蜡烛的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这一结论。因此就需要老师在学生实验之前,指导学生观察蜡烛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物质。因此,在观察时教师可以作出以下要求。

首先,观察的内容要少。同一个实验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而且在实验中所关注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让他们既要观察这个,又要观察那个,很有可能会顾此失彼。例如在《养蚕》这一单元中,关于蚕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包括蚕是如何生长,蚕是如何进食,如何吐丝结茧羽化成蛾,蚕是如何移动的,蚕的生活环境等等,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其中的一个就行了。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也可以是教师指定的内容(蚕形状变化)。又如观察生锈和没有生锈的铁制品时,通过不同形式的观察,使学生了解了两种不同物质的颜色、光泽度、硬度的差异。不需要学生对铁、铁锈两种物质的吸水性能、物质的成分、铁变成铁锈的原因等进行观察。(有些现象包含了化学变化,不是仅凭观察就能解决的。)在小学科学课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在实际科学探究中,让学生进行有明确目的的观察。

其次,要求观察的过程力求科学。观察不是为了记忆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观察中,如果观察的方式不科学,得出的结论也一定是不科学的。如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就必须在实验前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在读数时,必须等温度计的液柱升到最高点时,才开始读数,读数时眼睛必须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在一条水平线上。否则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二、科学观察后的记录要用科学术语,力求准确

科学的观察记录与其他学科的观察记录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与语文的观察记录有很大的不同。语文的观察,是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观察的,会因为人的喜怒哀乐连在一起的,同一个事物由于观察者心情不同而各异。科学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被观察对象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是实验所观察到的结果,不是胡编乱造。语言的记录上不要带有感情色彩。如观察蚕的记录中最好不要出现“我太喜欢蚕了!”“我每天都观察可爱的蚕,今天蚕开始吐丝了。”这样的实验观察记录。力求用科学术语进行记录。科学观察的记录也不仅仅是文字,还可以是图画、照片、音像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时能够更清晰、更直观的记录观察的结果。

三、观察必须与科学探究的其他过程与方法结合起来

观察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于科学探究过程,而是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中的几个或全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明确了观察的内容,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必须以科学的观察为前提,而观察的整个过程必须在实验和制作中完成,科学的观察依赖科学、合理的实验。如在苏教版四年级《声音的产生》这一课中,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奥秘,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但是仅仅通过课本当中的实验让学生具体感知是相当困难的,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般学生只能说出声音是由物体的动产生的,振动只是老师给出的概念,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此时教师就可以拨动一根较长的牛皮筋,使之发出声音,同时也能看到牛皮筋的来回移动。然后再告诉学生物体的来回移动,在科学上叫做振动。再回忆之前做的保鲜膜的实验,人的身体、鼓面、塑料瓶等做的实验,结合自己的观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仅仅停留在随便做几个实验,随便观察观察,学生是不可能真正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

小学科学课中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观察就是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主要形式之一。只有重视了对学生观察的指导,重视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科学观察,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习惯,学会科学观察的方法,激起科学观察的兴趣,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猜你喜欢
科学课蜡烛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中等数学(2022年7期)2022-10-24 01:47:30
浇不灭的蜡烛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34
结论
圣诞蜡烛
科学课教学反思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