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云波 王泽松
摘要探討了南陵县粳稻生产的诸多因子,介绍了粳稻生产的近期状况,进一步探讨了促进粳稻生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粳稻生产;因子;探析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2-03516-02
作者简介桂云波(1964- ),男,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面积1 263.7 km2,隶属于芜湖市管辖,下辖籍山、弋江、许镇、三里、工山、家发、何湾、烟墩8个镇。南陵县水稻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安徽稻作学》介绍:“1985年在南陵县葛林的葛林遗址13号土墩中,发现有西周晚期的稻谷”[1]。南陵县种植粳稻则至少在清代就已经开始。在民国版《南陵县志》卷十六“食货志·物产”篇就有记载,当时写作“秔”(该字与“粳”同音,《辞海》上说是“粳”字的异体字),并注解说“不黏曰秔,俗作粳”[2]。但南陵县城乡居民一直以籼米为主食,粳稻主要销往江浙一带,故种植面积不大,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大力推广“单改双,籼改粳”以后,加上交通条件改变,运输方便,因此,粳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3-10]。特别是双季晚粳,因其比籼稻耐低温、耐寒,因而种植面积约占双季晚稻种植面积的85%左右。据南陵县统计局资料,2011年全县双季晚稻种植面积21 984 hm2,其中,粳稻面积18 642 hm2,占84.8%;双季晚稻总产165 946 t,其中,粳稻总产134 748 t,占812%。因米质较好,所以,南陵县的粳稻深受江浙沪一带城乡居民喜爱,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南陵县是粳稻适宜种植区域。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调查认为,南陵已是安徽省为数不多的双季稻种植县。下面分析南陵县粳稻生产的各种因子,以便为今后粳稻生产更好地发展提供依据。
1粳稻种植区域的资源情况
粳稻种植区域分布于南陵县8个镇,其中以籍山、弋江、许镇这3个大镇为主要种植区。全县有关气候条件见表1(1957~2000年)。
1.1光照充足从表1可以看出,南陵县5~11月的光照时间均较充足,而且9~12月光照比较均匀,对粳稻生产比较有利。
1.2气温适宜5~11月的气温均适宜粳稻生长(粳稻最低生长温度为10 ℃),且7~8月的较高温度有利于粳稻的分蘖和孕穗,而粳稻生长后期逐渐降低的气温,使子粒灌浆充实饱满,蛋白质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稍有增加,煮熟后的饭粒柔韧爽口。
积温:≥12 ℃的初日4月8日,终日11月6日,积温4 824.3 ℃;≥12 ℃的保证率为90%的初日4月13日,终日10月25日,积温4 464.9 ℃;≥12 ℃保证率为80%的初日4月10日,终日10月29日,积温4 689.9 ℃;≥10 ℃的初日3月30日,终日11月16日,积温5 037.4 ℃;≥10 ℃的保证率为90%的初日4月8日,终日11月9日,积温4 899.0 ℃;≥10 ℃保证率为80%的初日4月4日,终日11月12日,积温4 992.2 ℃。完全可以满足粳稻生长需要。
1.3降水丰沛5~11月的降水量由高到低,与粳稻生长期间需水量基本同步。
1.4土壤肥沃南陵县现有耕地面积34.0 khm2,其中水田面积31.50 khm2,因实行复种,所以,水稻常年播种面积5000~53.80 khm2。2011年,稻谷总产377.4 kt。稻田实际耕地面积3010 khm2,按耕地面积计算,稻谷平均单产12 540 kg/hm2;按复种面积53.80 khm2计算,单产7 015 kg/hm2。
在稻田土壤中,砂泥田土种有24.40 khm2,占81.06%。这种土壤肥力水平处于中上,适耕性好,十分有利于水稻生长。其土壤肥力主要指标为:有机质含量30.0 g/kg(20.5~41.6 g/kg),属肥沃水平,与1983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化验结果相比,增加了8.2 g/kg,增幅37.6%。全氮含量1.62 g/kg(1.27~2.13 g/kg),与1983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化验结果相比,增加了0.25 g/kg,增幅18.2%。有效磷含量10.45 mg/kg(4.5~29.3 g/kg),与1983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化验结果相比,增加了5.45 mg/kg,增幅10900%。速效钾含量56.6 mg/kg(43~202 mg/kg),与1983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化验结果相比,增加了7.4 mg/kg,增幅15.0%。部分乡镇下降,是因为:①K+活泼性强,易随水流失;②因为种植杂交稻地区,杂交稻对钾的需求量大;③这些地方复种指数较高,对钾的需求量大。
其他20%稻田土壤,肥力水平也较高,完全适宜种植粳稻。
从表2可以看出,南陵县的土壤养分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这主要得益于早稻草还田,籍山、弋江、许镇等3镇还得益于广泛种植紫云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籍山镇东部和北部及许镇全境,除了有大面积的砂泥田土种外,还有相当大面积的乌砂泥田、泥骨田等土种。这些土种耕作层深厚,营养物质丰富,犁底层及其下面的成土母质营养物质含量也比较丰富,对粳稻的生长后期仍有较强的供应强度,可延长谷粒的灌浆期,使米粒充实,米质变好。
2粳稻生产发展现状
2.1面积逐年增加南陵县粳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1年种植面积12.72 khm2,2011年种植面积21.98 khm2,10年间增加9.26 khm2,增幅 72.8%。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量逐年加大。
2.2单产逐年提高南陵县粳稻单产逐年增加,2001年单产5 985 kg/hm2,2011年单产7 525 kg/hm2,10年增加1 540 kg/hm2,增幅 25.73%。单产逐年增加的原因是选用了增产潜力大、抗性较强的品种。
2.3品種不断更新10年前种植的粳稻品种主要是皖稻20(D9055)、秀水664、丙89-79、镇稻88等,近年来种植的品种主要是武运粳7号、秀水03、宁粳2号等。南陵县主要用于种植双季晚稻,比例约占95.5%(21.00 khm2),作中粳种植的比例约占4.5%(0.98 khm2)。
2.4全套技术全面推广主要技术:培育壮秧(旱育秧、湿润育秧和软盘育秧),适期移栽或抛秧(仅有少量直播),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全程机械化技术等。
2.5总产不断提高南陵县粳稻总产逐年增加,2001年总产76.2 kt,2011年总产165.4 kt,10年增加89.2 kt,增幅 117.06%。总产增加的原因是以上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2.6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科学水平较低,土地经营规模大的还不很多,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比例还比较高,新品种、特别是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在面对千家万户时,推广难度相对较大。目前,实行土地流转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实行“一麦一稻制”,一季稻种植的基本上是杂交籼稻。
3粳稻市场及消费情况
南陵县虽然是粳稻生产大县,但却基本不消费粳米,全部外销,主要销往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即使少量消费(全年不过100~200 t),也以东北大米居多,而且往往是卖早点的摊点煮稀饭用。这种趋势预计未来变化不大。
4粳稻生产发展潜力
4.1面积仍有可能扩大目前南陵县粳稻种植面积22.00 khm2,占稻田面积的约70%。粳稻价格从10年前的1.4多元/kg上涨到目前的3.0元/kg。只要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适当,仍有进一步扩大面积的可能。主要途径:①在双晚稻田中扩大粳稻种植面积;②在单季稻田中扩大粳稻种植面积。
4.2单产仍有增产空间要想提高单产,主要靠引进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杂交粳稻虽然增产潜力较大,但因种子价格较高,用种较大(用种量37.5~75.0 kg/hm2),并且需年年购种,单位面积支出费用较高而难以推广。有很多常规粳稻品种的增产潜力也很大,在南陵县种植的品种很多单产可以达到9 000 kg/hm2以上;农民在购种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少,而且常规稻种在一次性购进后,农户自己留种还可以续用数年。
5粳稻生产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5.1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扩大种植面积,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材料,实现提高粳稻单产和总产的目标。
5.2目标任务
5.2.1扩大面积。在南陵县,除了将目前的22.00 khm2双季晚粳稻田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24.00 khm2外,还可以在一季稻田中扩种粳稻,最大可以扩种到4.70 khm2。粳稻种植总面积达28.70 khm2。
5.2.2提高单产。5年内,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将单产由目前的7 000 kg/hm2增加到7 500~8 250 kg/hm2。
5.2.3增加总产。通过以上两项措施,5年内,争取粳稻总产由目前的160.0 kt增加到240.0 kt以上。
6促进粳稻生产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抗性强、价格为大多数种植户能够接受的粳稻品种;根据市场需要发展粳稻生产,在有条件的地方,多建设一些高产创建示范片,充分发挥新品种和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改善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力度;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加大土地流转进度和规模,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转变为规模生产和经营;通过转让、流转或竞租等方式,将分散的农田集中到有生产经营能力的种植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由他们生产经营;提高粳稻保护收购价格,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粳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成荃,黄义德. 安徽稻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余谊密主修,徐乃昌总纂,南陵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南陵县志(民国)[M].合肥:黄山书社,2007.
[3 ]张小三, 王晓华, 龙德祥, 等. 早粳稻引种比较试验[J].中国农技推广, 2000(4):40.
[4] 董中华.双晚常规粳稻超稀播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 1997(6):9.
[5] 艾家祥, 方世萍.测土配方施肥对双晚粳稻产量与倒伏的影响[J].农技服务, 2012, 28(11): 1562.
[6] 张小三.高产优质早粳稻长白 9 号的引进与开发利用[J].中国稻米, 2000, 6(4): 21.
[7] 谢金木.连作早晚稻 "双机双抛" 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1999 (3): 111-114.
[8] 李良应, 王泽松, 戴元华, 等.灰色关联分析在双晚粳稻区试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 2005, 23(4): 223-224.
[9] 顾兴友, 顾铭洪.轮回422与籼稻杂交F1抽穗期超亲遗传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1):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