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与拯救

2014-04-29 06:49:22刘立刘恩君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14期
关键词:逍遥海德格尔庄子

刘立 刘恩君

摘要:庄子和海德格尔都是诗人哲学家,尽管相距2000多年,但却在生态美学方面有着相似的视域。庄子与海德格尔通过对“道”和“存在”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表述,来反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对象化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美学艺术观。在面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庄子与海德格尔分别提出了“清静无为”与“艺术拯救”,以期在反异化、争自由的道路上获得人类的最终归宿。

关键词:庄子 海德格尔 逍遥 清静无为 艺术拯救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思想史上,他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到庄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清净”“无为”,因此,对于人类该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庄子给我们的观点就可以用“清静无为”这四个字来概括。

“清净”一词最早见于佛教典籍《俱舍论》卷十六:“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反映在《庄子》的思想里就是“逍遥”,指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遨游于自然界,不被名利、权势、物质所累,以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超脱境界。这也是庄子对个人在世界中的一种理想状态的描绘。那么做到逍遥之后,作为个体又该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呢?庄子的观点是“无为”。庄子既反对“君人者以己出经式法度”的法治观点,也反对“藏仁以要人”的礼治观点,而是提倡无为而治。他在《应帝王》中说:“汝游心于无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就是说,只要游心于恬淡的境界,清静无为,因顺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用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的。因此,在政治方面,庄子认为帝王应当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做到“无为而治”;在个人修养方面,“无为”就是追求其无名、无功、无用的真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的理想;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庄子主张清心寡欲,追求个人生存、个人价值的人生观。

庄子主张的是个人价值,否定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主张无用之为大用。那么海德格尔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海德格尔的观点则是“艺术拯救”。既然提到要拯救,那么就一定会存在某种危机,才使得拯救具有其必要性。因此,海德格尔最主要的思想就体现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上。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只执着于对存在者的研究,用对存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因而存在被遗忘了。存在的遗忘是指存在沦于非本真状态中,远离其本真状态,其意义也被消解在存在者中。存在的危机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遗忘而提出的,是为进一步说明了存在的意义无法显现的后果。在存在被遗忘的地方,存在处于非本真状态之中,处在存在的意义的遮蔽之中,也就是存在处于危机之中。处于遗忘和危机中的存在有没有拯救之路?海德格尔认为有拯救之路,所谓存在的拯救是从存在的非本真状态回归到存在的本真状态,体验本真之在,守护本真之在。在拯救的转向中,人守护着存在,使存在处于澄明状态。拯救存在是存在真理的必然。海德格尔的救渡之路有诗性拯救、哲学拯救和现实拯救。在存在的诗性拯救和哲学拯救的基础上,根据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试图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存在的拯救,构建存在显现的图景,实现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庄子的思想在很多方面是存在有某些相似性的,据一些学者考证,海德格尔与庄子之间还存在有师承关系。例如,四川师范大学钟华副教授就曾经撰文指出,海德格尔的诗学与庄子的诗学观点具有某种“紧密的‘亲缘关系”。但是为什么在人类该如何处理人与世界关系这一点上,二者却具有如此大的分歧呢?一个走向个人逍遥,超然物外;一个寻求艺术拯救,试图挽回。

我认为分歧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文化背景不同;二是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1.文化背景不同。海德格尔生活在西方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下,两希文化中都带有某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例如,在古希伯来文化当中,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上来拯救世人,牺牲自己来为世人赎罪;而在古希腊的英雄神话传说中,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英雄,当城邦面临危险的时候,即使明知面对的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也要勇敢的担当起保卫城邦的责任,这是每个英雄所必须具备的气概,例如,《伊利亚特》中的赫克托耳。“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了西方思想家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即使明知力不能逮,也要尽力去拯救。而在中国,由于庄子是中国较早产生的思想家之一,在庄子之前,“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并没有产生,也就不能形成大的影响。诸子百家的时代,各家思想争鸣,没有形成像两希文化那样固定的文化传统。因此庄子不会像海德格尔那样,作出拯救的选择,而是选择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即逍遥。

2.时代背景不同。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是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和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割据的战争蜂起,政权频繁地更迭,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林立。这种政治状况必然反映到庄子的头脑中来。庄子的政治立场是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相对立的,庄子的政治观点是与当时现行的政治制度相反对的。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既有积极反抗精神,又有消极的出世主义态度。而且面对战乱,人难免会有一种消极与无力感,所以庄子选择超然物外。海德格尔的拯救思想主要形成于“二战”结束之后,他以西方文明的批判者自居,他反思的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局限,纳粹为人类所不齿,但并不意味着战胜国就没有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纳粹与盟国,都是西方文明局限性的产物(原子弹)。人们既反对纳粹,同时批判西方社会的异化。这种思考的结果就像他与《明报》周刊记者访谈录的题目那样,“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拯救我们”。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许多原因,诸如个性差异、所受教育不同、接受的思想不同,等等。总之,庄子与海德格尔以对“存在”和“道”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表述来反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对象化认识论。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美和艺术是根源于那无形无色的“存在”和“道”的。他们的学说主旨无非是要异化社会中的人们在精神上提升一级而不物于物,从而获得相对的自由,反对人的异化是海德格尔和庄子哲学的核心,争取人类的自由则是其最终归宿。二者虽然方法不同,但是目的却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宗富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l995.

猜你喜欢
逍遥海德格尔庄子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心斋与坐忘
活力(2016年4期)2017-03-16 23:09:05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9
浅谈庄子的 “逍遥”
青年文学家(2015年6期)2016-05-09 12:52:41
《庄子说》(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庄子说》(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