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与探究历史:初一年级文物仿制活动

2014-04-29 01:50:33杜莹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还原创新探究

杜莹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这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本论文立足于2011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初一年级历史文物仿制活动课为案例,从实践层面上系统阐述了这一课操作的具体流程。并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具体操作流程进行分析论证。本论文提出的方案对初一年级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还原 探究 初一年级 历史文物仿制 “史鉴”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c)-0041-02

《历史文物仿制活动》是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2课,是一节活动课。在一些学校,这一类课程是直接跳过去不上的,因为既要花时间、花精力去指导,而且考试又不考,被认为无效益。但几年的实践下来,我发现精心上好这一课,充分开拓其外延,对整个初中历史的学习帮助非常大。这个说法一点儿也不为过,我相信通过后面的论述,你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1 相关概念研读

历史文物仿制活动涉及到的概念有:“文物、文物的价值、还原、探究”等,通过查阅《辞海》和《百度百科》等资料可得出相应的解释。而如何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授概念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础。這就需要对所查资料进行重新整合,用尽可能浅显、符合学生认识水平而又符合科学的语言地给学生讲授。当讲清楚这两个概念,学生就了解了应该如何观察和鉴赏文物?文物与古玩的区别?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当然也就清楚自己应该研究的对象了。

2 循序渐进地教学推进

整个教学流程由九个环节构成,步步推进。

(1)润物细无声,从进入初中的第一节历史课开始。

从学生进入初一接触历史课开始,就引入文物这一概念,常常强调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润物细无声,当上到第12课时,学生对文物这一概念已经非常熟悉,知道如何鉴赏文物以及文物的重要意义。

(2)参观历史博物馆,实地实物地指导学生观察和鉴赏文物。

(3)学生课后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物的相关资料,轮流利用课前五分钟展示并用历史的语言讲述它的来历。

(4)正式开始仿制活动前的一节“系统准备课”

课堂实录

导入: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相信大家对文物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学校即将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历史文物仿制活动。相信大家都是巧手、能手!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第12课 仿制历史文物活动)

师:历史文物是指什么呢?

生(读课文):历史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如建筑、碑刻、武器、生活器具和各种艺术品等。

师:请举例说明我们怎样才能仿制好一件历史文物呢?

生:要想仿制好文物,首先要了解文物的时代、类型、特点、结构……

(课件展示:一组文物图片[注:每类文物精选一两种学生熟悉的])。

师:我们观看了很多历史文物图片,下面再来欣赏视频《秦始皇陵兵马俑》(课件展示)。

师:我们再来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历史文物的仿制品(拿出自己外出旅游买的仿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前几届学生制作的优秀仿品)。

(针对学生观看后的高涨情绪,进行积极引导并提出活动要求)。

师:活动要求:(课件展示)。

(1)根据兴趣和动手能力自愿结合,每1~3人为一个小组。

(2)小组内分工合作,每组完成一件仿制品注:强调分工,人人都要有负责的任务)。

(3)仿制作品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如人物、动物、乐器、文字、生活用具……使用的材料要充分发挥大家的创新思维,尽可能体现节约、环保。

(4)制作时间为国庆期间(注:公布老师的联系方式,以便指导)。

(5)国庆后一周内上交作品,之后评分、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

师:评价标准(课件展示)。

(1)造型是否美观大方。

(2)颜色搭配是否合理。

(3)做工是否细致。

(4)仿制是否到位,能否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或特点。

(5)过程的完整性记录(拍照或录像)。

老师解读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

(1)制作过程要求科学性,不能随意改变文物的形态,可以通过上网查找原文物的外形、大小等数据,按一定比例进行仿制,首先做到形似,其次是神似。

(2)要体现过程性,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把一些重要的环节,如材料的准备、开始制作、逐步成型、成品均用相机拍下来。这样让学生既明白过程的重要性,给以后提供一些借鉴,也避免投机取巧。

结语:

看来大家已经是信心满满的了,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最满意的作品!

(1)到(4)环节在九月份完成,这是学生参与兴趣和作品质量的保证。

(5)国庆期间,学生自主进行充满期待的“历史文物仿制活动”。

(6)国庆后两周内完成学生上交作品、教师评分和评选优秀作品工作。

(7)精心布置优秀历史文物仿制作品展览。

展览由各班同学自主设计展台,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展出了经过挑选的来自各班级的60余件优秀作品,有仿制原始遗址的系列作品: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的彩陶盆、人形陶罐、小口尖底瓶等;有体现古代军事发展史的各种仿制器物:仿秦始皇陵兵马俑、仿虎符、仿投石机、仿各个时期的剑、戟等兵器;还有文字发展历史的系列作品:仿制的甲骨文、仿制竹木简等等。

形象生动的展台,让学生流连忘返,他们有空就到展览室去看看,欣赏别人的作品、听听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赞赏,提高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8)展览期间,分班召开优秀历史文物仿制作品品鉴会。(注:不同班级至少选出最优秀的五组)。

品鑒会实录

优秀作品的制作者讲述作品的构思:

生一:我们小组用陶泥制作了秦朝虎符,它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分左右两半,右符存中央,左符在将军手中。它威严,勇猛,神奇,所以我们仿制了它,并且在上面刻写了小篆。

生二:我们小组合作制作了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这种建筑方法使房子与地面隔离而达到有效的防潮,我们觉得它是古老的农耕时代的杰出成就,是聪明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

生三:我们用墨鱼骨和小刀仿制甲骨文,甲骨文是我们汉字的祖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不仅构思非常巧妙,而且又结合每一件文物的特点,把它的构思、功能、价值介绍给大家,不仅仿制的好,说得更好!为了精益求精,老师想对个别作品提一点修改建议,如仿干栏式房屋时,作者为了美观在门上挂了一串干辣椒,这是否符合历史呢?老师查了相关资料……

学生交流体会和感悟。

生一:我们原以为仿制文物很简单,制作起来却很不容易,如陶泥有时太软了,站不住;有时干了就全散了;有时比例失调,重心不稳;问题可多了,我们是多次试验才成功的。

生二:最初我们小组合作不好,意见分歧比较大,耽误了很长时间,以至于不能按时上交作品。但后来我们调整心态,就配合默契了,还完成了一件相当不错的作品。

生三:当我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欣赏时,心里美滋滋的,我们收获了成功,收获了体验,更收获着快乐。

教师总结并进行思想教育: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尽管我们的作品距离艺术品还有差距,但我们通过参与走进了历史,参与就是体验,体验就有收获,收获就是成功,成功就会快乐,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感悟,这就是本节课的目的。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付出了努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仿制历史文物很不容易,而真正的历史文物更是无价之宝,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历史文物不能复生,它失不再来,面对历史文物的不断老化,经常流失,我们该怎么做?

生:保护历史文物。

师:对!保护历史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我们要有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行动,如在参观历史古迹时,不要乱摸乱画;发现文物要注意保护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9)从每类作品挑选一件最优作品,进一步指导参加科普探索项目比赛,树立更高远的发展目标。

(5)到(9)环节在十月份完成,结合全国的科普活动月,提升活动品味。

分析论证:

(1)分析本课课程标准。

本课没有相应的课标内容,课本上设计的活动目标是:①提高对历史文物的观察鉴赏能力,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②培养动手能力,增强想像能力。③激发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1]这在“三维目标”上应该体现的是“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我把第3点增补为:④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新增第4点:寻找历史文物里的科学技术,加深对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变化是基于在2011年成功申报的桂林市A类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史鉴”功能的研究》,我承担其中的一个子课题研究—— 学生的“史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注:“史鉴”功能就是从历史中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借鉴历史经验来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挥历史“以古鉴今”的功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

3 分析本课教学方法

在课堂模式的构建中,我们认为,必须要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生动鲜活的“史鉴”行动。因为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记住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关注现实、展望未来,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实践联系,将历史与具体的现实人生相碰撞、与现实的热点问题相链接,将那些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历史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东西,让学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之道,从而真正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型教学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 探究—— 史鉴—— 升华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构建新型中学历史教学体系。[2]

众所周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陈寅恪先生语)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3]这就是“还原”历史的过程。仿制历史文物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的过程。在仿制历史文物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再想方设法地解决。这就是“探究”历史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主动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这就是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初一年级《历史文物仿制活动》这一课所采用的思维—— 探究—— 史鉴—— 升华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渗透“还原”与“探究”这一指导思想,达到“史鉴”能力与创新能力地有机结合。

4 分析本课的作用

(1)通过调查发现,历史文物仿制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仅结合书本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课本知识。

(2)文物仿制作品能够以直观地形式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将文字或图片的历史变成实物,提高了学生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的兴趣。

(3)同学们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材料,体现了还原历史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创新精神。

(4)通过仿制活动,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5)促进了家校、师生、生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有的学生选择和家长共同完成,在活动过程中,增进了和家人的沟通与交流,缓解了青春期的一些矛盾。

有的学生选择和同学一组完成,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活动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指导者、点拨者,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尽情地发挥,教师也因为学生的快乐而快乐,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6)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动手能力很不错,尤其有几个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说明学生的闪光点各有不同,为以后教师的指导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4 结论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学不能因循守旧,固守着传统的知识传授,要充分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 探究—— 史鉴—— 升华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发挥历史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历史文物仿制活动》这一类活动课在历史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有目的、有策略地选择其中一项将使初中历史教学质量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岳麓版面[Z].

[2] 刘素云.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史鉴”功能的研究[Z].

[3] 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Z].

猜你喜欢
还原创新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还原”范冰冰
齐鲁周刊(2016年41期)2016-12-01 12:50:36
收藏在“还原”中添趣
金点子生意(2016年9期)2016-11-16 17:09:54
简析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