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2014-04-29 00:10林湘珠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2期

林湘珠

【摘 要】目的:通过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了解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临床回报的输血不良反应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3010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07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2%,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79人次,占73.8%,以输注血小板引起为主;发热反应27人次,占25.2%,以输注红细胞引起为主;循环超负荷1人次,占1.0%。结论: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积极开展自体输血技术,严格执行输血技术规范,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25-01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它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挽救生命或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让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为了解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现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及临床回报的输血不良反应数据。

1.2 方法

按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临床医护人员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送输血科保存和统计。

2 结果

2.1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13010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07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2%,其中输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69%(表1)。

2.2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分布

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79人次,占73.8%,以输注血小板引起为主;发热反应27人次,占25.2%,以输注红细胞引起为主;循环超负荷1人次,占1.0%;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表2)。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包含即发型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即发型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细菌污染反应、循环超负荷等,迟发型输血反应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血栓性静脉炎和输血传播性疾病等。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我院输血反应均为即发型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表1显示,在13010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07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2%,低于文献报道的l%~10%[1]。這可能跟成分输血及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有关。成分输血的优点是避免了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或免疫反应,输注安全,不良反应少。临床成分输血的比例已列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输血技术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临床医师水平的指标之一。从2010年开始,我院的成分血使用率达到100%,临床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使用单一的血液成分,避免了不需要的血液成分所引起的反应。另外,从2008年开始,我院均使用去白细胞红细胞,这也大大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表1还显示,输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与文献报告的一致[2]。

在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中,本资料显示过敏反应有79人次,占73.8%,以输注血小板引起为主;发热反应27人次,占25.2%,以输注红细胞引起为主;循环超负荷1人次,占1.0%。过敏反应占据首位,发热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表明通过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降低了我院发热反应的发生。在各种血液成分中,机采血小板因纯度好、含量高、供体少、输血不良反应少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本资料显示,输入机采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仍为最高。血小板引起过敏反应可能主要与输入的血小板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反复输注使患者产生抗HLA抗体以及与受血者的自身特异抗原不相容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引起患者产生同种免疫反应而导致[3]。发热反应多在输血开始15分钟~2小时内发生,突然发热、寒战,体温38~41℃,血压多无变化,有时伴有头痛、烦躁、皮肤潮红等,通常与多次输血或妊娠有关。受血者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原,导致发热反应[4]。还与输血次数密切相关,输血次数越多,发生发热反应的机率越大。另外由于血液在贮存期间白细胞活化后产生或释放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β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也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5]。其中大多是由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引起,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约为10.2%-41.0%[6]。输血不良反应中有1例发生循环超负荷,系一老年患者短期内输入较多液体所致,输血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立即停止输血,给予吸氧、利尿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值得注意的是,我院临床用血量很大,却未见临床对于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这可能与临床医生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不透彻有关。对于发热、过敏、急性溶血等常见易辨的即发型输血反应很熟悉,而对罕见的或迟发的输血不良反应的了解却不深,从而忽视了这类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即使出现了相关的不良反应,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对临床医生在输血知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各种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从而深刻了解输血的危险性,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保证输血安全。

总之,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也可能给受血者带来危害。即使血液质量不断提高,输血仍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措施。因此需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能少输就少输,能不输就不输。并积极开展自体输血技术,严格执行输血技术规范,采用新的配血技术、去除白细胞及血液辐照技术等,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夏琳.临床输血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9.

[2] 刘达庄,朱俊,朱自严,等.免疫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及预防研究

[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3,159-161.

[3] SCIHFFER C A.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efractorine sss to platelet translusion[J].2004,44(12 Supp 1) 4S-14S.

[4] 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9-185.

[5] 杨成民,李家增,季阳.基础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4-455.

[6] 于洋,刘景汉,欧阳锡林,等.白细胞过滤器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J].输血杂志,2003,16(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