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是否下降

2014-04-29 00:44侯会
才智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公仪惠施魏王

侯会

有关调查显示,过去十年间人的智商水平呈下降趋势。取证范围是英国、丹麦和澳大利亚,估计中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是不是电子产品惹的祸呢?别的不说,单是手机,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已拥有五十亿部!出门乘车,车厢里低头的比抬头的多。大量信息来不及分辨、容不得思考,海水般涌入大脑——“同你一道渐渐变傻”也便成为势所必然。

人的大脑也如机器零件,长期不运转,则容易锈蚀、迟钝。古人有所不同,遇到问题,没有“百度”、“谷歌”可以提供一搜即得的答案,人们只能绞尽脑汁从书本、现实及自家经历中去理解体悟、冥思苦想。他们拥有的知识十分可怜,但他们的思维、辨析能力,却在磨炼中不断提高,绝不输于今人。近读《韩非子》,我不时废书而叹,感慨良多。

例如,这位两千二百年前的智者,对于事物因果的复杂性,已有深刻的理解。《韩非子·外储说》中讲了这样一则寓言:宋国有家卖酒的,酒旗高悬,酒质醇美,价格公道,服务周全,可就是顾客稀少,以至于好好的美酒都搁酸了。老板请教一位长者,长者问:你家的狗凶吗?原来,他家养了一条猛犬,有小孩子揣着钱来打酒,因为怕狗,只好到别家沽取。老板这才恍然大悟。

另一个故事,讲相马专家伯乐教学生如何识别“踶(chí)马”,也就是爱用后蹄踢人的烈马。学成后,学生甲相中一匹踶马,让学生乙去验证。学生乙连摸马臀三次,马却一动不动。甲羞愧难当,说自己技艺不精,相得不准。乙却说:错不在你,只是这匹马的前腿关节受了伤,无力支撑整个身体,因而后腿没办法腾空踢人——两个故事说明同一个道理:事物的因果并非一对一那么简单,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单纯的一因一果关系往往只存在于书本中。

仍是跟伯乐有关的故事,说伯乐既善于识别千里马,也善于识别普通马。他收了两个学生,一个勤奋好学,另一个却有点不着调。那么伯乐的两门技术分别教给谁呢?让我选择,肯定把识别千里马的“真章”传授给好学生,把识别普通马的技术随便传给另一位——然而伯乐的选择正相反。

伯乐解释说:千里马不多见,学了这门技术常坐冷板凳,很难靠它吃饱饭。反之,普通马的交易天天有,学了技术便再也不愁吃穿——这是教人看问题要从“常理”向前延伸一步。

同样寓意的故事还有“公仪休不受鱼”。公仪休是鲁国的国相,最喜吃鱼。一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他却一条也不收。他对弟弟解释说:正因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我一旦接受了,就要看人家眼色行事,干枉法的勾当;干枉法勾当,就难免东窗事发被免职。免了职,还有人给我送鱼吗?到那时我自己也没钱买鱼,也便无鱼可吃了。所以,今天不接受鱼,正是为了以后总有鱼吃——道理是如此简单,可今天的贪腐官员却硬是不懂,或心存侥幸、假装不懂!

《韩非子》中还有个“亡其半”的故事,最有启发性:惠施在魏国为相时,正赶上张仪来到魏国,游说魏王联合秦韩、攻打齐楚。惠施坚决反对,无奈满朝大臣及全国舆论一致主战,魏王也接受了建议。惠施不肯罢休,进宫去做最后努力。可还没等开口,魏王便说:先生不要再讲了,攻打齐楚肯定对魏国有利,你看,全国人都这么认为,又哪里会错呢?

惠施说:有些大的原则不能不詳察。假如攻打齐楚确实对魏国有利,而且全国一致认为有利,这就怪了:怎么智者一下子这么多啊?又假如攻打齐楚对魏国没利,但全国一致认为有利,那同样奇怪:怎么蠢货一下子这么多啊?一般而言,事有疑问,才需要讨论谋划。而正常情况下,又总是赞成的占一半,反对的占一半。如今全国意见高度统一,这很反常,大王肯定失掉了一半人的真实意见。是谁让您失掉了那一半呢?就是那操纵舆论、挟持君主的奸贼啊!

惠施(其实是韩非)这番话,真有醍醐灌顶之效!大的不说,一个家庭商量吃饭,男的要吃炸酱面,女的要吃麻辣烫,老爷子想吃豆汁、焦圈,小孙子嚷着要吃“巨无霸”。一个家庭尚且不易统一,又怎能设想更大范围的“高度统一”呢?

从我们这几代人的亲身经历看,如“文革”一般,凡是高度统一、缺少异议的年代,往往是不正常的年代。两千多年前的韩夫子已经把话说透,可惜我们不读经典,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莫非我们的智商真的下降了吗?

易茗摘自《今晚报》

猜你喜欢
公仪惠施魏王
惠施与船家
三人成虎
如何看待谎言
背道而驰
风清气正过春节
文 人 抬 杠
公仪休:受贿是不合算的
公仪休不收鱼
《庄子说》(十)
公仪休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