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兴
摘 要: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用语文知识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让学生走进语文世界的情感家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沐春风之美感,使他们心灵变得博大,智慧得到启迪。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13-001
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塑造健康、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依托文本,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对多元化的语文教材的解读,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学生的口语交流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学生在围绕移山的意义在当今之所在时,评愚公的做法是“愚”。因为学生分析时并未联系先秦战乱的时代背景去把握这则神话的“精神意义”,而是以几千年后今天的巨大变化的现实去评判愚公做法的“智”与“愚”,他可以搬家,可以挖隧道,可以建山庄,可以发展旅游等。对学生这些认识,教师既要给予适当肯定,又必须依托教材结合背景特点,把学生的分析引导到教材选編的目的——“精神意义”上来。这样,纠正了学习讨论中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不良现象,从而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注重文本义的解读,但绝不是以本为本,而是以人为本,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法》指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有三层含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尖子生;二是对每个学生来说要全面发展;三是怎样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要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正确领悟作者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和谐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自尊,这就要求教师追求教学方法的科学和精致,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和发展,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式的学习,要在教师科学施教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以情为先,激活心灵
情是文学创作的根本,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情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用情感激活语文课堂,用激情叩击学生心扉,才能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在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培养良好情感。
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课堂就犹如没有花香的草地。学生的感悟源自于教师的感悟,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要把语文教学变为情感交流、体味生活价值的活动,方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从而迸发出他们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收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
教师要传道,传教材之情、作者之情,更要传生活之情。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时,针对学生中的“恋爱”,围绕“什么是爱情,怎样才算真正的爱情”,结合“法律讲堂”和生活实际中积累的以网恋敲诈、以结婚诈骗等案例,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爱情是男女相爱的感情,意味着对对方、家庭、下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现代不少人是因选人不准,了解不深,草率结合,往往带来的是痛苦。同时,又举了一个例子:早在30年代的戎马生涯中,陈毅对张茜就产生了一种超常的感情,为了暗示自己的深切的爱慕之情,使这种感情能顺利地发展下去,结出爱情之果,他苦心创作了一首诗《赞春兰》送给了张茜(当时张茜的名子叫“春兰”):“小箭含胎初出岗,似是欲绽蕊露黄。娇艳高雅世难觅,万紫千红妨幽香。”张茜从这首诗中领悟出陈毅的深情,从此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这首《赞春兰》诗也就成了他们之间“定情”之物被人们传为佳话。教师提醒学生,青少年“早恋”,年龄还小,思想不成熟,又缺乏社会阅历,仅凭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海誓山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关系又会疏远起来,所以,成功率极小。留下的是太多的不必要的遗憾,甚至是心灵的创伤。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生路漫漫,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必定事半功倍。否则,事倍而功不及半甚至前功尽弃,从而使他们正确处理同学——朋友——爱情之间的关系。
四、见机穿插,相应扩展
教师在教学时,要随时了解学生的需要,揣摩他们的心理,在他们兴趣浓、欲望高的时候,穿插与学习有关的名人轶事,点燃他们的求知之火。在学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穿插了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寻永安超禅师房》一诗,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透过名人足迹、诗篇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修身立德,言传身教
俄国著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当什么人。”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更从教师的言行和平时的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人。教师只有在品德、修养和人格方面堪为人师,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熏陶学生,美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只有学会做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语文教学一定要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要上出语文味,依托教材,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品味文章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及感悟思想情感,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促进其健康、全面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