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研究下肢血管病变时多层螺旋 CT 血管的成像结果

2014-04-29 20:33刘蕾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刘蕾

【摘 要】目的:对于多层螺旋CT诊断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搜集整理了2013年5月至9月间我院收治的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共32例,其中包括静脉病变患者9例,动脉病变患者23例,统一对其进行1.5mm准直和0.75mm层厚扫描的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对其造影成像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通过16层螺旋CT扫描,CTA对于23例患者病变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血管内壁的钙化程度均能够清晰显示出来。而对于CTV的扫描结果则是4例患者显示正常,剩余5例患者下肢静脉出现栓塞的症状。结论:多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成像中能够将其病变的具体症状直观立体的显现出来,能够为下肢血管病变的诊疗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中加以大力推广。

【关键词】下肢血管病变;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中图分类号】R 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97-02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发现,下肢血管病变在老年人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朝着老龄化的方向发展,因而下肢病变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升高[1]。传统诊疗方式中对于下肢病变的检查多通过多普勒超声联合血管造影的方式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操作医师有着较高的技能要求,此外,血管扫描对于患者本身存在一定的伤害,因而在临床检查中不宜提倡。近年来,多层螺旋CT技术特别是16层以上的CT技术以其特有的诸多优点逐渐被医学界所认可。本文笔者便针对16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病变成像的诊断价值进行统计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均为2013年5月至9月间我院收治的32例患者,其中包括9例下肢静脉病变的患者,23例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年龄跨度为46岁至85岁,平均年龄为69.37±2.1岁。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8例。其中动脉病变的患者经诊断均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静脉病变的患者诊断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共5例,剩余4例则显示为正常。

1.2 扫描技术

本次实验研究所采用的扫描仪是有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IEMENS Somaton Sensation16层螺旋CT扫描仪。32例患者的扫描范围均由头部扫描至足部,管电压控制为120KV,管电流为100mAs,另外扫描标准控制位 1.5mm的准直和0.75mm的层厚。32例患者中,下肢静脉病变的患者扫描持续的时间为180秒至200秒,下肢动脉发生病变的患者扫描持续的时间为25秒至35秒。

1.3 图像分析

将患者扫描所得的原始CT图像通过容积再现以及二维最大密度投影结合曲面重建等技术加以重组,从而形成新的下肢血管图像,根据图像显示来看。通过16层螺旋CT扫描的32例患者所得的图像均能够将其各结构细节清晰的显示出来。

2 结果

2.1 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

本次试验研究中23例下肢动脉发生病变的患者其重建后的CT图像均能够将其血管清晰完整地显示出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MSCTA影像扫描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次研究中有12例患者的影像特征表现为血管呈不规则性狭窄排列亦或者是出现节段性闭塞图像;6例患者影像特征表現为管壁处出现钙化的症状;4例患者影像表现为血管闭塞的同时伴有迂曲症状出现;剩余1例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则出现了几个分支较细的侧支循环血管。通过对比几种下肢动脉血管图像后得知,VR图像所显示出来的下肢动脉效果最为清晰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西门子公司设计的去骨软件对图像做进一步的修整,除去骨骼的干扰,从而使得血管更加清晰可见。除此之外,利用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可以对动脉成像中各段血管狭窄的长度以及直径等值进行测量,从而对患者的具体症状以及病变程度有了一个明确清晰的掌握。

2.2 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

9例下肢静脉患者中有4例通过进一步的CT影响扫描观察并未发现异常情况,对比研究其影响发现4例患者的大隐静脉以及股深处静脉都显示为充盈饱满的良好状态。另外5例患者的下肢静脉影像则显示为栓塞的症状,主要影像表现特征为血管腔内充盈不足,出现缺损的症状,管腔部变窄严重者甚至出现官腔中断,梗阻段以上的静脉未能正常显示出来,其静脉处多处出现循环侧支开放的情况,患者盆腔内的静脉丛呈现迂曲性扩张。

3 讨论

在传统的血管病变诊疗中了,由于血管造影技术具有图像清晰、对较为细小的血管同样具有着较高的分辨率的优点,因而备受临床诊疗的推崇。然而,这种血管造影却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穿刺部位容易出现水肿以及远端血管栓塞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患者下肢出现缺血等并发症状。多层螺旋技术采用了一种较为特殊的探测仪器,其机器在完成一周的旋转时却对患者的多层图像实现了采集扫描,从而使其扫描的速度得以极大的提升,并提高了图像的清晰程度[2]。换言之,多层螺旋技术的问世,不但解决了血管造影技术对于患者的诸多伤害,还能够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实现对患者受检测部位的血管状况进行直观形象的观察研究,再次基础之上所延伸出来的诸如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多平面的重新组合和容积的再现等后期图像处理的辅助手段相互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从而将患者病变部位的具体位置、病变的范围以及病变的程度等准确的显示出来。由此可见,多层螺旋CT技术实现了在解决传统临床诊疗血管造影技术种种缺陷的基础之上使其优势得以提高的目标。

总而言之,多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成像中能够将其病变的具体症状直观立体的显现出来,能够为下肢血管病变的诊疗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中加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鹏举.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足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6(18):99.

[2] 彭碧荣,黄雄,罗锐.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后处理技术[J].放射学实践. 2010,15(10):1128-1130.

猜你喜欢
多层螺旋CT
探讨X线腹部立位平片、多层螺旋CT在上消化道穿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诊断鼻骨骨折的法医学意义
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及肿瘤血供应用价值研究
不明原因腰腿痛运用多层螺旋CT腰骶神经重建诊断的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