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艳艳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80-02
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是指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脊髓膜炎症,儿童较为常见,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化脑临床表现和主要致病菌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甚至滥用,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症状及脑脊液结果越来越不典型,诊断难度较以前增大。典型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改变[1],其发病急病情重,延误诊治会严重影响患儿预后。尽管有抗生素的有效应用,化脑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及严重的伤残,探讨导致化脑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有利于临床早期识别、及早采取充分有效的监护治疗措施,为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国外已有较多相关报道[2],现将我院2009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2例小儿化脑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3年5月收住本院诊断为化脑的患儿122例。 男75 例 ,女 47例。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新生儿组(0-1m)、婴幼儿组(1m-2y)及儿童组(2y-14y)。新生儿组 40例:男20例 ,女 20例 ; 婴幼儿组50例:男34例 ,女16例; 儿童组32例:男21例 ,女11例。
1.2方法 收集病人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发症、临床转归、、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等,依据出院时的转归情况将122例病人分为AB组,A组63例为预后良好组; B组59例为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指治疗过程中出现化脑并发症(如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室管膜炎等)、存在长期及( 或)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癫痫、智力障碍、颅神经损伤、偏瘫等) 或死亡。
1.3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中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1]:具备感染和化脑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化验结果符合化脑或脑脊液中培养出细菌。具体表现如下:(1)、突起高热、头痛、呕吐,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伴抽搐,小婴儿表现为激惹、不安、双目凝视;(2)、脑膜刺激征(如颈抵抗Brudzinski征和Kerning征阳性)及颅内压增高征,婴儿表现为前囟饱满、颅缝增宽,重者出现脑疝;(3)、脑脊液CSF白细胞总数> 1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增高,糖降低;(4)、CSF培养有细菌生长或涂片革兰氏染色发现细菌。具备以上1~ 3 项即可临床诊断,若有(4 )可确诊。
1.4 治疗方法 患儿均在住院后及时留取血、脑脊液标本,采集后即送细菌培养,患儿均行血常规及CRP检测,并行颅脑影像学检查;患儿均予二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 在病情急性期予激素、甘露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最后采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性别差异:122例病例中女性患儿47例(38.5%),其中预后良好24例,预后不佳23例,男性患儿75例(61.5%),其中预后良好39例,预后不佳36例,不同性别疾病预后P值为1,提示不具有显著差异;季节差异:122例病例中春季(3月至6月)发病39例(32%),其中预后良好22例,预后不佳17例,夏季(7月至9月)发病29例(23.8%),预后良好17例,预后不佳12例,秋季发病25例(20.5%),预后良好14例,预后不佳11例,冬季发病29例(23.8%),预后良好10例,预后不佳19例,不同季节疾病预后P值为0.21,提示不具有显著差异;122名化脑患儿平均留院时间为21.97±10.627天。
2.2 临床表现及体征:患儿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神经系统表现如头痛、头晕、少动、抽搐等,呼吸系统表现如气促、咳嗽等,消化系统表现如呕吐、腹泻、腹痛等,其他表现主要包括黄疸、皮疹等(表1);临床体征主要包括意识障碍、前囟隆起或饱满,瞳孔不等大或对光反射迟钝,脑膜刺激征包括颈抵抗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布氏征及巴氏征,抽搐等,不同组别的临床体征与预后也各有不同,新生儿若出现前囟隆起、瞳孔异常、颈抵抗及抽搐,均与预后不佳相关,而婴幼儿组未发现提示明显预后不佳体征,儿童组提示若出现意识障碍及颈抵抗则提示预后不佳可能性大,三组之间在前囟隆起、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抽搐三方面与预后相关性上存在差异(表2)。
2.3 實验室检测结果:三组患儿血液及脑脊液检测结果及分析提示与其他两组相比,儿童组脑脊液细胞数若超过500×106/L或脑脊液糖浓度小于1.5mmol/L或脑脊液蛋白浓度大于1000mg/L 与预后相关联系更紧密,而且三组之间在脑脊液糖及蛋白浓度上有显著差异(表4)。
2.4 影像学检查:40例新生儿病例中23例头颅CT、头颅MRI或头颅B超异常(57.5%),50例婴幼儿病例中31例有影像学检查异常(62%),32例儿童病例中19例有影像学检查异常(59.4%)。
2.5 病原学检测:新生儿组血培养阳性18例(45%),脑脊液培养阳性12例(30%);婴幼儿组血培养阳性13例(26%),脑脊液培养阳性18例(36%);儿童组血培养阳性4例(12.5%),脑脊液培养阳性11例(34.4%)。
2.6 转归及预后:新生儿组患儿40例,其中预后良好22例,预后不佳18例,婴幼儿组患儿50例,其中预后良好22例,预后不佳28例,儿童组患儿32例,其中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佳13例,不同组别疾病预后P值为0.347,未提示存在显著差异。
2.7 其他:新生儿组中有1例蛛网膜囊肿(2.5%),1例头皮脓肿(2.5%),1例早产窒息后HIE;婴幼儿组中有1例为脑脊膜膨出(2%),1例尾部潜毛窦(2%),1例内耳结构畸形,2例免疫功能低下(4%);儿童组中有4例内耳结构畸形(12.5%),2例耳源性感染(6.3%),2例外伤后(6.3%),1例鼻腔囊肿(3.2%),1例先天颅骨发育异常(3.2%),1例脉络膜囊肿(3.2%)。三组之间单因素方差分析F值为11.386,P=0.001,有统计学差异。
3 討论
随着抗生素及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化脑患儿存活率明显改善,总病死率低于10%,但是持续性后遗症的发生率仍无明显下降,占10%~30%[3],一项综合性分析显示存活者中有16.4%出现后遗症,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远期后遗症的病例[4],可见延误诊治会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在一项关于化脓性脑膜炎的远期研究中发现,在发生化脓性脑膜炎12年后41%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患儿的学习和行为障碍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化脑临床表现和主要致病菌分布均与患儿年龄密切相关,不同年龄阶段各有特点[6]。新生儿免疫力低下,血脑屏障不健全,通常以血行感染起病,故发病初期多以发热、少吃少哭少动为主要表现,本组资料提示新生儿若有前囟隆起、瞳孔异常、颈抵抗及抽搐,则提示预后不佳可能性大,且新生儿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对于病情需早期判断,及时治疗;婴幼儿期化脑患儿多以发热、前囟隆起为主要表现,并发症出现率也高,需保持警惕,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儿童期化脑常以发热、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就诊,本组资料提示若有意识障碍或颈抵抗表现,需尽早行腰穿,脑脊液中白细胞数若超过500×106/L或脑脊液糖浓度小于1.5mmol/L或脑脊液蛋白浓度大于1000mg/L,以上任何一项因素均与预后不佳相关。而且儿童组患儿先天内耳畸形及耳源性感染比例偏高,亦须警惕外伤史。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12.
[2]deJongeRC,vanFurthAM,WassenaarM,et al.Predictingsequelaeanddeatha fter bacterial meningitis inchildhood: a systematicreviewof prognos ticstudies[J] .BMCInfect Dis,2010,10:232.
[3] 刘晓军,张玉琴.小儿再发性化脓性脑膜炎28例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7( 22) :523-525.
[4] Grimwood K.Legacy of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infancy.Many children continue to suffer functionally important defects[J]. BMJ, 2001,323(7312 ):523-524
[5] Grimwood K Anderson P Anderson V.Twelve year outcomes following bacterial meningitis further evidence for persisting effects[ J].Arch Dis Child,2000, 83(2):111-116.
[6] Callenbach PM,Arts WF,ten Houten R,et al. Add-on levetiraceta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refractory epilepsy:results of an open-label multi-centre study[J]. Eur J Paediatr Neurol,2008,12(4):32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