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
课堂教学语言大致有问题类、讲解类、过渡类、评价类四大类,每一类语言都有一定的作用。课堂评价语言是否恰当,是否具有激励性等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评价语言在教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评价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语文教师应该特别重视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准确性与赏识性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不乏种种低效、无效的评价现象:要么一味的表扬和肯定,乱戴高帽子,从不批评,企图达到鼓励的作用;要么武断地一口否定,让学生当头一棒,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或者是模棱两可,自己举棋不定,学生左右为难;或者是刻板式,千人一语,缺乏针对性。如何提高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呢?笔者觉得要注意发挥好评价语言以下几个特性。
准确性。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 评价语言准确是课堂传授科学知识的首要前提。教学过程中,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在准確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准确的语言必须是正确的、精确的。一方面是对事物客观公正的评判,学生的言行是对是错能够给予正确评价,决不是含糊其辞,甚至黑白颠倒,判断失误或有严重偏差,误导学生,出现科学性错误。另一方面,准确的语言是比较精准的概括,既不过分夸大,也不特意缩小,要言不烦,通俗易懂,恰如其分地评判学生课堂学习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否则评价就容易出现差错。
赏识性。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得当的赞美是一种投资少效益高的鼓励性行为,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感情投资。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使用赏识性语言。如,“你真了不起,一口气能背诵出这么多的诗歌来,肚子里墨水真多!”“谢谢你,你像播音员一样给如何朗读做出了示范!”但,使用时应注意“真”“假”这对矛盾。一方面,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仅能感受到优等生的长处,更善于从中下等学生身上发觉闪光点,并将其放大,流露出教师的钦佩之情,且可以适当夸张。另一方面,学生需要真实的情感,所以在夸奖时,要注意具体明确学生的何种表现值得欣赏,假、大、空,容易引起学生反感。
激励性与启发性
激励性。激励性语言基于赏识性语言,两者都讲究对学生闪光点的追寻,都立足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呵护,都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会。但激励性语言又高于赏识性语言。一方面,在指出学生成功之处后,会提出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期待学生更佳的表现,学生在自豪的同时会感受些许的遗憾,而这样的遗憾,学生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进而确立起更高的学习目标,产生更强的学习内驱力。如,“你真了不起,一口气能背诵出这么多诗歌,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谢谢你,你像播音员一样给我们如何朗读做出了示范,就是注意调整一下站立姿势就更神气了。”另一方面,激励性语言,往往跳出某个问题,某一节课甚至某一学科的圈圈,从学习乃至为人处事等层面给学生以激励,激励的层次更深刻、更持久。
启发性。启发性语言在课堂评价上使用的频率虽然不高,但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方法的理解以及评价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它。教师的启发性语言通常出现在学生阶段性学习之后,或对某一方法进行评价,或对某一环节进行整理,或对某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它完全是一种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对“过程与方法”的深刻反思,如“你觉得他这样的理解有无道理?给你怎样的启发?”“这位同学朗读得这么流利,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从刚才这位同学的背诵中,可以总结出了他有什么好方法值得你学习?”重视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梳理,强调学生个体的感受与衡量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启发和心理感知,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竞争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针对性及课堂评价特性
针对性。针对性就是教师评价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评价方式,因“人”施“评”,区别对待各种有差异的学生。要做到这点,一方面需要教师熟悉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性特点。如学生有普通话不准、读书拖腔等毛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我知道这是小朋友最容易犯的毛病,不急。今后读书时时刻留心字音,就会慢慢改正这个毛病。”这样的评价是对外地学生极具针对性的勉励,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教师顾及特殊学生面子,不能直言地说,“你是差生,能够读得这样好已经不错了!”此类的话,一边鼓励一边又挫伤学生自尊,让学生哭笑不得。
语文课堂语言的评价特性往往不是单一的,兼具多种性能,需要语文教师加强课前预设及课中随机生成,掌握多种语言评价艺术,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指导、调控等功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