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根林
摘 要:我校的诗歌教学从莺湖诗社起家,从课外辅导到成立诗社,再扩展到古诗词的诵读与教学,逐步形成了我校诗词教学的基本经验。笔者对本校诗歌教学的实践情况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诗歌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09-1
莺湖诗社,感受诗意。我校依托本校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诗歌创作二十余年的沈传生老师,创立“莺湖诗社”,全校三至六年级有近百名学生参加,分初级班和高级班,每周两次社团活动。诗社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采取每月一主题,如初级班本学期的主题是:如何写“雪”诗、“我在春天”专题诗歌习作训练、母亲节和端午节专题诗歌小练笔等;高级班本学期的主题是:名诗欣赏、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现代著名诗人作品选讲、清明节专题诗歌练笔等。
为了深化诗教,我们编印了诗教校本教材《乐乐的诗》与诗教通讯《莺湖诗报》,用于教师平时教学的配套材料,拓展学生阅读。我们还开展“我给诗歌配画”、“诗歌手抄报”、“迎新诗歌创作比赛”、评选“校园十佳小诗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诗词诵读,形成气场。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古典诗词教育,本学期我们在全校2250多名学生中全面推行诗词诵读活动。通过班级集体的影响力,学生间形成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互相督促、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等诗歌诵读的气场逐步形成。具体要求和措施如下:
一是规定诵读数量。各班诵读诗篇数量每学期低年级20首、中年级30首、每学期40首。期末检查反馈各班诵读情况,以整班诵读为主,指名抽查为辅进行监督,各班设立诗词积累本备查。
二是明确诵读主题。要求各班围绕一个主题选择诗歌内容,可以诵读某一位诗人的作品,可以集中诵读某一季节的诗歌,也可以诵读某一传统节日的诗篇,还可以确立某一事物、某一类情感的诗歌等。为防止不同年级诵读内容的重复交叉,我校制定了各年级诵读专题和篇目,把诗词作为学生必备的素养。
三是规定诵读时间。诗词诵读利用校内时间的边角边料,不占用主要的教学时间。晨诵是学生每天开始学习生活的必备修养课,我们让学生在诗歌的熏陶中养成每天诵读的习惯;每堂语文课预备铃响后,同学们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再次温习早读时积累的那首诗歌;放学前则要再次“暮省”,默诵诗歌,回忆每天所学。每天固定诵读时间,不但保证诗歌学习的顺利开展,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坚持的品质。
四是落实激励措施。为了更好地开展诗歌课程活动,还需要形成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如每月“诗娃”、每学期“诗星”、每年“诗圣”等荣誉称号的评选;一些新颖的刺激性奖励,如奖励与老师合影一次、奖励老师特制的一张小书签等,多种形式的激励举措,学生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学习兴趣。
诗词课程,走向经典。诗歌具有的人文性、文学性、启蒙性、美学性和教育性等特点,为深入研究诗歌教学,我校以孙惠芳老师为领衔的班本诗歌课程建设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主要做法:
一是主题性诗词诵读。依托“天”、“地”、“人”三个主题分为三个阶段,中高年级学生为课程学习对象。
四年级——“走过四季”诗词之旅。以“天”为主题,根据鲜明的四季特征,按照时间的发展规律,逐一进入秋、冬、春、夏四季的诗词之中,每个季节的诗词之旅又根据时令变化、节气特征、景物特点、人情风俗等开设为一段又一段短小精致主题集中的旅程。
五年级——“走遍神州”诗词之旅。以“地”为主题,根据地理位置的变化,按照空间的延伸展开旅程。首先从我们身边的家乡平望出发,脚步逐步走向县城吴江,然后走进苏州、南京,走出江苏,走向全国各地,走遍名山大川,从诗中感受各地著名景点、古代建筑、风物民俗等。
六年级——“走近名家”诗词之旅。以“人”为主题,书写好天地间那个大大的“人”字。开展“走近李白”、“走近苏轼”等名人的诗词课程,将是我们诗词之旅的一段又一段旅程的重要主题与素材。
二是创新诗歌课程的学习方式。我们力求创新诗歌课程的各种辅助形式,呈现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配备专门集子。我们给每位学生配备了两本小集子,一本取名为“拾珠集”,含有“拾取珠玉”之意,学生每天在这本集子上耕耘,工工整整地抄下每天一首诗词,并专心致志给每本集子配上图画;另一本取名为“琢玉集”,含有“雕琢珠玉”之意,每天学生作一首诗,学会创作格律诗,使诗歌课程读写结合,避免“眼高手低”只会读诗不会作诗的现象。
诗配音诵读。学生每天的诵读积累之余,我们也常会改变方式,增添一些新鲜的花样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如欣赏吟诵录音、唱诗等也是不错的方式。
诗歌回眸。每段诗歌课程结束之后,我们会及时定期进行温习、反馈、总结,给每一段诗词之旅附上一个深情而理性的“回眸”。在这一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温习,伴随着每一次回眸,都留下一段段或浅或深的记忆,给一段段诗歌之旅的结尾敲上一个个响亮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