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倾城之恋》的电影改编

2014-04-29 11:37:07吴世娟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改编电影

摘 要:电影改编是一种新的艺术创造,改编名著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香港导演许鞍华在1984年将张爱玲的名篇《倾城之恋》搬上了银屏,虽然导演在故事情节、人物对白等问题上都“死忠”于原著,但是却没能准确抓住原著所要表达的精神,使电影没有了张氏小说独有的神韵,是一次不成功的改编。不过导演在改编过程中却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新的尝试,为名著改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电影;改编

作者简介:吴世娟,女(1979.9-),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

一、电影改编的原则

电影改编是一门艺术,改编的理论原则历来就存在忠实性和创造性的论争,普遍来看,改编基本上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电影改编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新的艺术创造,导演在改编过程中既要忠于原著——要尊重人物塑造、社会背景,原著的总体风格;又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可以根据需要对原著故事进行合理的增删甚至改作。但无论怎样改编,导演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要把握住原著的精神。可以说,是否能准确的把握住原著的内涵和神韵,是电影改编成败的关键。

二、《倾城之恋》改编的得失

1、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的愚忠,主题思想定位的错误

电影《倾城之恋》在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的设置上都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许鞍华导演几乎把小说整个搬上了银屏,改动的部分非常少,就连人物的对白也是一字不差的照搬进电影。在场景上,许鞍华还原了小说中的浅水湾酒店和香港街道,在台词上,许鞍华直接使用了小说中的文学语言,由此可以看出许鞍华对改编原著的忠实态度。但是,在小说主题思想的定位上许鞍华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一个并不年轻美貌的离异女子白流苏,想靠结婚改变自身命运,和一个只愿找个有“中国味道”的情妇却从不想结婚的浪子范柳原,为了各自的目的而费尽心机、斗智斗勇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精明的算计,并无多少爱情可言,张爱玲的这个故事是对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的颠覆和嘲讽,整部小说是充满喜剧性和讽刺性的,但是许鞍华却没有抓住小说的神韵,把这个故事拍成了才子佳人式的言情剧,原著中的讽刺效果荡然无存,她自己后来也意识到了主题定位的错误:“《倾城之恋》最大的教训,是我没抓住作品的精神,那个作品的精神其实是很西方、很讽刺的,而不是缠绵的大悲剧。” [1]由此可见,许鞍华只是愚忠于原著的情节和人物对白,却没有准确把握原著的精神和内涵。

2、表现小说心理描写和主观化语言上的遗憾

在小说中,作家通过灵活的运用文字,能够将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和细腻多变的情绪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但是电影是用视像展现人物特征的,镜头对人物心理的展示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这一特性的限制,原著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很难在荧屏上表现到位。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全知视角的主观化语言来实现的,这就加大了改编的难度,许鞍华即使把原著中的对话完全照搬到电影中,也很难准确的再现人物的性格,同时也失去了原著中对才子佳人爱情的嘲讽意味。

在心理描写的表现上,如小说的开头徐太太为了白流苏的婚事请她同去香港这一部分,徐太太如此豪爽,让白流苏吃惊不小,小说里有一大段白流苏当时的心理描写,这一段的心理描写展示出了白流苏精明的算计,她已猜到这一切有可能是范柳原早就安排好的,所以等她到了香港看到了范柳原却毫不吃惊就合情合理了,电影中虽然照搬了人物之间的对话,但是却没有办法表现这部分的心理描写,在香港范柳原出现在酒店时,白流苏一点也不惊讶的表现就会让观众很不理解,原著中对爱情算计的嘲讽也无从表达。

在主观化语言的表现上,如电影中是以悠扬的胡琴声开始故事的讲述的,和小说中“胡琴咿咿呀呀拉着”的开头是一致的,但是小说中关于胡琴还有几句主观性的评论:“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2] “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表达了一种落寞的心態,也隐隐地显示出两个主人公勾心斗角的爱情故事的戏剧性。这种主观化的语言是无法用视像来表达的,所以电影中的拉着昆曲的胡琴就只能传递出整部影片的抒情性的基调,却无法表现作者的主观诠释。

3、《倾城之恋》改编的探索和尝试

许鞍华导演在对《倾城之恋》的改编上并非没有亮点,她在改编过程中也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有一些镜头难以展现的心理描写,她在影片中通过第三人之口表述出来,让观众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如小说中有一段白流苏精于算计的心理描写:“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 [3]许鞍华在电影中通过徐氏夫妇在跳舞时的对话,把这段镜头无法表达的心理描写展现出来,虽然有些突兀,也消解了白流苏的算计意味,但是这样改编基本上没破坏电影的主体叙事节奏,也让观众对白流苏的想法有了一个侧面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导演的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肯定。影片的结尾处,导演还用字幕的形式把张爱玲的经典评论照搬了上去,这种通过字幕卡的形式来表现张爱玲的主观化语言的尝试,也对名著的改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樽:许鞍华:新浪潮的进行时[J].收获,2008(1).

[2] [3] 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改编电影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37:13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34:42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53期)2016-07-15 07:32:03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8:24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4:58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0:22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24:36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8:24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