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登高诗初探

2014-04-29 03:37赵明明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渊源唐代主题

摘 要:登高诗一直是中国诗歌史中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型,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正因如此,关于登高诗内涵的界定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之一。千百年来,诗人们登高望远,既欣赏自然美景,写意人生也抒发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到了唐代,很多诗人都参与了登高诗的创作,或豪情万丈、悲壮慷慨或深沉忧思、思乡怀人,登高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唐代的登高诗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唐代;登高诗;主题;渊源

作者简介:赵明明(1988-),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2

一、关于登高诗内涵的界定

由于登高诗和山水诗、游览诗、游仙诗以及其他题材的诗歌有着交叉重合的部分,大多数学者将登高诗分为身登与神登两部分。与其他诗歌相比,登高诗则侧重于登高的实际行为,诗人在登高的过程中,或叙述登高过程的所见所闻,或抒发登高而望的主观情感。由此,我们可以给登高诗的定义作出界定:诗人登高而望,从现实的或想象的角度,或者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或者借此寓情于景,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以言志。

二、唐代登高诗的渊源

追本溯源,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看到登高诗的萌芽。“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周南·卷耳》)这是较早的借登高以抒怀,表达夫妻之间相思之苦的例子。另外,《诗经》中还有诗写游子登高望远,抒发对父母兄弟的思念的如《魏风·陟岵》,对登高活动做简单记录描写的如《召南·草蟲》、《鄘风·定之方中》。纵观《诗经》中与登高有关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登高诗大多从人们的生活、生产等现实活动出发,朴素中不乏深切情义,为后来的登高诗打上了现实主义的烙印。

如果说《诗经》赋予登高诗以现实主义的特征,那么屈原的《楚辞》则给登高诗蒙上了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使登高出入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借登高抒发强烈的个人主观感情,同时也使登高具有了神话与浪漫色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们开始寻求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登高诗开始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阮籍的登高诗具有“忧生之思”独特个性:“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乱,以及个人理想的不得实现使阮籍的登高诗中有一种感慨盛衰无常,人生短暂,现实自身处境险恶却无可奈何的隐晦的悲凉。

唐代的登高诗不仅将《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与《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相融合,而且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文学自觉,从而在登高诗歌史上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三、唐代登高诗的文人情怀

(一)去国怀乡的游子之思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流传自南朝流传开来,至唐代尤为兴盛。在这一天去国离乡的游子们登上高处借诗歌表达对家乡亲友的殷切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对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思乡怀亲的“乡愁”不但会在重阳节登高这个特定的日子爆发出来,而且渗透在漂泊的羁旅生活之中。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登楼远眺,晴空万里,江天一色。然而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最后想到的却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抒发怀乡之情为本诗作结。可见“乡愁”已经熔炼为诗人生命体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有意或无意时常出现在诗人的登高诗中。

(二)人生无常、无所归依的凄惶之感

诗人们在登高望远的时候,面对广阔的大自然,视觉的朦胧,心理上的迷惘,

很容易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世事无常的感慨。

唐代的登高诗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开始就充满了对宇宙、时间、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其中世事无常的感叹,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共鸣。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无所归依,悲从中来,怆然流泪。宇宙和空间永恒是定数,与自然的永恒相比人生短暂、时间流逝,一切的生命与繁华终将成为历史。正如王勃所说:“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三)政治失意、社会动荡的悲苦之情

大自然的崇高壮丽之美很容易激发登高望远诗人们的壮志豪情和远大理想,然而自然的无限对于个体渺小生命的拒绝会使处于人生困境中的登高者产生走投无路、忧国忧民的悲苦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有生以来,疾病缠身,生活艰苦,鬓如霜白,浊酒销忧,穷困潦倒。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世艰难归、政治失意以及社会的悲苦之情化为满腹伤悲,使人不忍卒读。

柳宗元作为永贞党人被变为柳州刺史,政治上的失意使诗人满腔愁绪,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首句写登楼所见,“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茫茫荒野之中诗人触景生情,感觉即使是辽阔的大海和空旷的天空也充滿愁思,在诗人政治失意的感情的影响下,自然之物被赋予了浓重的人格色彩,也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缩影。诗人郁结于怀的忧虑、焦灼、无奈与悲痛在诗中质化成了生命的呐喊,在身与心、灵与肉的双重煎熬中抒就了一曲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而又无能为力的沉郁悲歌。

(四)恬静闲适的隐士情怀

在登高望远特别是俯瞰之时,面对辽阔幽静的自然,内心宁静恬然自安的诗人们会滋生的一种对美好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而在诗中体现出恬静闲适的隐士情怀。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诗人崔曙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然而这首诗的主旨却不在于此。最后一句“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对陶泽山水情怀的向往与羡慕溢于言表。

对于登高吟唱的唐代诗人来说,登高临远,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一个切入点。现实人生中复杂多端的感触,在登高临远之际可以借此一吐为快。思亲怀乡之时,低回沉吟,真挚感人,是诗人一颗四处飘零、疲惫不堪的焦灼之心对家乡亲人的渴望和呼唤;苦闷彷徨之时,在天光云影、亭台楼阁的景物描写中追抚山河陈迹,俯仰今古兴废,人生无常、无所归依今昔兴亡的深沉感慨,其中隐隐寄寓着一层现实幻灭的悲伤;政治失意,国破家亡之时,自然的无限对于个体渺小生命的拒绝会使处于人生困境中的登高者产生走投无路、忧国忧民的悲苦之情,报国无门的苦闷压抑,无罪获愆的愤懑愤怨中满含着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仕途艰难的沉重悲伤;与世无争之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会充满对美好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出恬静闲适的隐士情怀。

总之,自《诗经》至《全唐诗》,登高诗的数量不断增加,内容被不断地加以开拓和深化并赋予新的内涵,唐代的登高诗篇既凝结着诗人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也体现着一脉传承的文人情怀。这不仅是对前代登高诗的继承和发展,对后来的登高诗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99

[2][清]彭定求《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年

猜你喜欢
渊源唐代主题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