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中的鸣凤,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悲剧女性。本文细腻地研究了她的矛盾的、复杂的爱情心理。主要表现在:渴望爱情却不敢爱的疑惧心理、孤独与挣扎的爱情心理和自卑与盲目的爱情心理等等。鸣凤最终以死向残酷的封建专制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关键词:鸣凤;觉慧;爱情心理
作者简介:张峥贤(198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12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1
《家》堪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这部小说对封建社会道德伦理压制下的青年人的爱情悲剧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小人物鸣凤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作家巴金富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激发出了炽热的创作热情,并把这热情倾注在作品中被剥削、被压迫、被欺凌的人物身上。这就是小人物鸣凤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
一、渴望爱情却不敢爱的疑惧心理
1.鸣凤对爱情天然的渴望与追求
鸣凤是个花季少女,毫无疑问,她对爱情有着天然的渴望与追求。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她有着这个阶段女子的各种生活与爱情,乃至对美好婚姻的幻想,只是她奴仆的处境压抑着她的这种幻想罢了。
觉慧还没有出现在鸣凤的世界里时,她未敢存有这个幻想,尽管她也虚妄存想希望“获得”少爷的爱,但更多的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仆人的本分。鸣凤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觉慧这里慢慢生长。她渴望有一个能改变自己痛苦生活的归宿。她盼望有一个人伸出手,把她从这种生活中拯救出来,脱离这苦难生活,平凡地、安静地度过一生。或者说更简单的是她并不抱什么希望,只求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觉慧,做他的丫头。
2.鸣凤对爱情的疑惧与反复
鸣凤从九岁那年就没有了父母,她缺乏从外界所能给予的根本的家庭伦理力量,所以她十分胆怯,这正是面对觉慧追求时候的心态。尽管鸣凤萌发了一个少女幸福的幻想与青春的迷梦,但是这种梦想体现为一种疑惧心理,并在鸣凤与觉慧爱情的发展过程中反复变化。
二、孤独与挣扎的爱情心理
1.鳴凤爱得孤独
从鸣凤的出身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暗示出她将会爱得孤独。她无父无母,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她而去;九岁那年,父亲又狠心地将她卖给高公馆,从此她过上了痛苦的奴隶生活。如此而言,鸣凤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爱和母爱,也没有兄弟姐妹,她幼小的心灵上形成很大的创伤,留下很深的阴影。七年过去了,鸣凤仍旧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其次,鸣凤爱情上的孤独感无人诉说。因为这份爱情是越轨的,是悖逆封建伦理道德的。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仆们,与少爷发生爱情,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因此鸣凤只好把这份爱情深深地藏在心底。
2. 鸣凤与觉慧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觉慧每天去学校读书、学知识,而鸣凤没有进过一天学堂,每天的工作就是“听命令、做苦事、吃打骂”。当时正处于“五四”时期,觉慧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头脑中充斥着人道主义思想,强烈地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每天还要定期写文章到报社交稿。繁忙的工作,让觉慧更加无暇顾及鸣凤,甚至连见面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身份、思想乃至智力上的差异,觉慧与鸣凤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二人之间的爱情也出现危机,每当觉慧忙得不可开交时,就无法顾及到鸣凤。
她与觉慧之间的心理隔阂成为他们爱情没有成熟、没有结果的原因之一。心理上的隔阂,进一步让鸣凤明白了这份感情的不现实和渺茫。
三、自卑与盲目的爱情心理
1.主仆之爱产生的自卑心理
身份的卑微,让鸣凤内心产生极大的自卑感。对于少爷身份的觉慧,她觉得高攀不起,自己根本就配不上觉慧。在觉慧面前,鸣凤永远不能够抬起头来追求自己的爱情。主仆之间这种超越阶级的爱情,当时在那样的封建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封建伦理的束缚,门当户对的原则,让鸣凤在这份感情上,又更多了一些顾虑和忧愁。
2.主仆之爱产生的盲目心理
在觉慧和鸣凤的爱情历程中,鸣凤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幻想着这份“幸福”。尽管善良的鸣凤对觉慧一直是真诚的,但这份感情仍然是盲目的,鸣凤在觉慧对她的爱情上存在着很大的认识误区。她没有真正摆正与觉慧之间的爱情关系,并且对觉慧、对两人之间的爱情也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首先,爱情关系的不平等是盲目心理的渊源。鸣凤自始至终都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幸福,双方关系的平等是爱情发生的前提,这才是最基本的条件。而天真、纯洁的鸣凤却一直把觉慧当做上帝,当做自己的救世主。
其次,鸣凤对爱情盲目的幻想。觉慧对鸣凤的鼓励和暗示,让鸣凤对未来的“幸福”产生了很多幻想。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在封建伦理的束缚下,鸣凤的这种理想也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
在这大好的青春时光里,鸣凤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却在孤独与自卑中与觉慧发展这段朦胧的恋情,二人阶级地位的不平等让鸣凤对待感情上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虽然幻想过一种新的生活,但矛盾的、复杂的爱情心理让鸣凤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周芳芸、宋光成.爱与恨交织的生命之歌—鸣凤投湖的悲剧美.中国文学研究,1993,(02)
[2]余放成.《野草》里鲁迅的悲观爱情心理.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07,(03)
[3]许厚明.巴金笔下鸣凤形象的悲剧美探因.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