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电视栏目中的艺术真实浅论

2014-04-29 21:04马若宁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电视栏目文学理论真实性

马若宁

摘 要:“真实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由于艺术不是对生活世界的简单摹写,而要借助种种艺术手法和叙事技巧来建构一个艺术的世界,因此,艺术和真实之间,就呈现出一种矛盾而统一的关系,文学理论往往以“艺术真实”来指称文学世界的真实性。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的理论范式采取的参照不同,对艺术真实的理解也就不同,由此形成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电视栏目同样是一种以叙事为手段的艺术门类,真实性同样是一种重要标准。以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为参照,我们可以对电视栏目的真实性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艺术真实 ;电视栏目

[中图分类号]: 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2

一、文学中的艺术真实

所谓“真实性”,反映的是叙述内容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在科学领域,真实指的是科学研究结果与客观世界的符合程度,可以说,越能被客观世界验证、证明是与客观事物一致的结论,就越是科学的,在这里,客观世界是衡量真实的标准。文学的真实也要在文学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验证,但问题更为复杂。一般来说,文学真实性的衡量标准不是客观存在物本身,而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文学应该描写“一种合情合理的不可能”,至今仍是文学的一个准则。因此可以说,艺术真实不是客观存在的、现成的生活真实,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呈现的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规律性认识,艺术真实存在于文学世界与生活真实的关系之中。

但由于生活世界丰富多样而又千差万别,不同的理论研究范式选取的参照标准不同,决定了对“真实性”参照的标准不同,大致来说,文学理论历史遵循了一个钟摆式样的摆动。如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所说,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而文学理论所关注的便是四要素在互动中往返交流的情态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各个要素的不同侧重便构成了文学理论史上的不同流派与主张,也就意味着选取何种要素作为“真实”的参照系统。就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数次理论转折。早期文学理论将生活世界视为文学的参照系统,因此,艺术真实就是要忠实地模仿客观世界,这一观点主导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历史。近代以来,随着浪漫主义美学的兴起,文学理论将作者视为文学的中心,因此,作者的情感便成为衡量艺术真实的参照系统。而二十世纪以来,“钟摆的摆动由表现——创造美学转向作品美学,再由作品美学摆到效应——接受美学和阅读理论”1。即以作者的创作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范式、以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和内部特征为理解文学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范式和以读者的阅读反应为理解文学意义的根本依据的读者中心论范式的相互承继,构成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总体面貌。接受美学的产生是第三次转折的产物,一直影响至今。

接受美学以历来为文学研究所忽视的读者这一环节为切入点,把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对文学价值与意义的生成作用置于中心位置。在接受美学看来,此前的文学研究一直局限在文学创作和作品表现的圈子里打转,而读者的作用被忽略了。而“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以读者为理论基点,接受美学吸取了20世纪以来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新批评等文论流派的合理因子,对文学研究领域中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阐释。而以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为理论触发点,又分别形成了效应与接受两个研究方向。接受研究这一方向的代表是姚斯,其理论关注点是文学活动中读者的视野和审美经验的变化,试图将文学的审美特征与社会历史意义结合起来,在美学的和历史的方法论中架起桥梁,在方法论上,更多地采用历史——社会的研究方法。伊瑟尔则代表了效应研究这一方向,他从文本的“召唤结构”入手,试图考察阅读过程中文本如何发动读者、产生意义的问题,在理论背景上更多受现象学美学的影响,关注的是接受活动中文本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试图廓清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关系,在方法论上更多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可以说,姚斯更多关注文学的外部方面,伊瑟尔则更多关注文学的内部方面。但无论内部研究还是外部观照,将读者作为文学意义的标准,则是一致的。相应地,艺术真实则产生在读者对文学的呼应、互动中,产生在读者对文学的解释之中,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无所谓真实与否,只有经过读者的发掘,文学的宝藏才显现出来。这一观点在20世纪下半期以来成为文学理论的主导范式。

因此,在当代,文学理论更倾向于采取一种辩证的认识,即在艺术和接受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中考量文学问题,也就是说,文学的“真实”,既要符合客观生活的真实,又要以读者的“期待视野”为参照,由于文学的意义最终要由读者落实,由读者“填空”,因此,读者的期待视野,决定了文学创作时候采取艺术技法、选取创作题材等方面的限度。文学当然不能原封不动地选取生活的片段——这样的真实不过机械的照相式反映,但更不能随意地、主观地选择素材。文学要在文本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真实性关系,读者的期待视野成为文学真实的重要标准。尤其在当前大众文化语境中,读者更是成为文学创作与文化生产的一个决定性的标准。

二、电视栏目中的艺术真实

真实性同样是电视栏目制作的一个诉求,而且,电视栏目对“真实”的承诺更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电视栏目是要“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隐含了一种对真实性的承诺。而且,由于电视栏目的人物、题材,往往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观众对电视栏目的期待,往往带有一种“非虚构”的接受心理。另一方面,电视节目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是在传媒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下发展起来的,同文学不同,接受者(观众)的期待视野对电视制作的影响更大。

在当前多媒体时代,观众有了更多的方式与电视栏目发生互动,传达自己的意愿和观念,其中,围绕“真实性”问题,观众和电视制作方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些争端。比如,观众会通过各种方式印证电视栏目的真实性问题,由此也出现了诸多事件。以当前热播的一些娱乐类电视栏目为例,这些节目通常将选手讲述个人故事作为节目的一个环节。而对故事的真实性,观众则会具有一种较之文学更为严格甚至苛刻的态度。尤其在当前多媒体时代,人们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对叙事真伪进行验证,一旦节目的“艺术真实”与生活事实有所出入,就会引发观众对节目的质疑甚至是严重的抨击,所谓的煽情说、黑幕说、幕后操纵说等各种质疑在近些年一些热播节目中屡见不鲜,甚至对节目乃至节目的参加者构成了负面的影响。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尽管电视栏目要以一种真实性的承诺为前提,但从本体意义上来说,电视栏目首先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样是艺术加工的产物,而非照相式地对生活原样进行复现,因此,电视栏目的真实,同样是一种“艺术真实”,同样要在几个要素之间达成平衡,如果说,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的话,那么节目、编导、世界和观众则可视为电视栏目的四个要素,电视栏目同样要实现几个要素的辩证统一。从节目的本体角度和电视制作的角度来说,电视栏目并不呈现生活的客观真实,而是要通过种种媒介、手段和环节,实现一种虚拟的、拟真的艺术世界。但对于观众来说,与文学不同,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期待,是将其视为对当下的、现实世界甚至是身边的人和事的表现,正是出于这种代入感和同情感,决定了人们对电视栏目的真实性有更高的期待。这既是一种苛责,也是电视栏目成功的契机。

总之,真实性是艺术的一个普遍标尺,但不同的艺术门类诉诸真实的途径不同。与文学相比,电视栏目的特性决定了其题材不能像文学那样广,对艺术手法的采用没有那样自由,与观众的关系也不如文学那样宽松。作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电视栏目既可以借助最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也可以借鉴文学悠久的历史经验。电视栏目固然不能放弃艺术加工的权力,但又要根据自身的艺术特性和观众的心理预期来进行制作,在和观众的矛盾关系中实现一种辩证统一的艺术真实。

注释:

[1]瑙曼等《作品、文学史和读者》,范大灿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140頁。

猜你喜欢
电视栏目文学理论真实性
《走进三农》电视栏目
浅析色彩在电视栏目包装中的作用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新时期以来戏曲电视栏目述评
广告的真实性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