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婷
在强手林立的2014年国庆档,《黄金时代》或许是最特别的一个。这是部内地市场近年来少见的能如大片般受到广泛关注的文艺电影。而在影片上映前夕,关于导演许鞍华、编剧李樯、电影主人公萧红及其扮演者汤唯的评论和争议也正在快速升温。如此一部在文学、史学界引发诸多回响的电影能否获得广大观众认可?这部耗资6500万、片长近3小时的文艺大片能否在锱铢必较的市场上全身而退?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老一辈宿将,许鞍华的再次北上又是否预示两地电影产业新的“黄金时代”?
文艺大片养成记
许鞍华说拍摄《黄金时代》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玉观音》在进行后期制作的时候,她就特别想拍一部关于作家的电影,因为“作家能把痛苦变成创作、甚至艺术,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可以”。
许鞍华对女性题材有敏锐嗅觉,她的《今夜星光灿烂》《女人,四十》《半生缘》《阿金的故事》《客途秋恨》《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等众多知名作品中,都有著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刻体悟。许氏电影中的女性大多不安于室,不断地找寻归宿,交织着多段旅程,如浮萍般无依,又近乎宿命地漂泊辗转。
萧红同样也是如此。
策划之初,许鞍华准备拍的是萧红和丁玲两人的故事,因为“两个截然相反的女性,肯定会有很多的故事。”不过随着剧本深入,故事的重点还是逐渐集中到了前者身上。起初让许鞍华最为头疼的是找不到理想的编剧,后来因为《孔雀》,她结识了李樯并开始合作。后者为了《黄金时代》,足足查了两年的资料,动笔写剧本又花了一年。许鞍华自己也整整找了三四年的投资,直到最后星美传媒集团加盟,电影才终于正式上路。
虽然筹备旷日持久,但《黄金时代》的制作还算顺利。“其实片酬方面我们一开始是高估了的”,许鞍华说她在内地遇到了很多热爱文艺片的演员,“他们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地参演,省出来的预算又再次投入了制作”。最终影片顺利拍摄完成,既没有超期,也没有超支。
不过,这并不代表《黄金时代》的日子从此就将一帆风顺。在许鞍华眼里,萧红是一个极有魅力和性格的人物。面对纷繁矛盾的历史素材,她选择了将分辨孰是孰非的任务交给观众,“让大家按照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某种程度来说,这样的处理或许也是因为许鞍华自己的性格,正如她在采访中所坦言,“很多人现在都说这是间离的手法,但其实我并不太懂如何缩短或拉长跟观众的距离”。
另一方面,如此若即若离的手法或许也是一种冒险。《黄金时代》之前进行了多场超前点映,引起的争议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对多数观众来说,本以为这部观众将近180分钟的电影无非是一个女作家和一群名家朋友们的感情故事。然而,电影的开篇就令人一震:汤唯饰演的萧红简短独白,生年卒月娓娓道来后,画面才被拉到她儿时的家乡。这样的冲击似乎在提醒观众导演的存在。然而之后,两道旁白开始讲述历史,人物关系和人文气质又缓缓铺展开来,没有特写、没有强硬灌输……正如导演所说,一切的判断又被交回给了观众。
除了电影所用的手法和主人公谜一般的人生,《黄金时代》的争议或许也是源自影片本身。虽然定位于“文艺”,但无论是明星阵容还是投资规模,该片都堪称是一部商业大片。影片的宣传、营销完全按照商业电影的模式。相关的专业团队早在拍摄期间就已参与其中,宣传、营销工作由始至终,频率和力度远高于普通文艺片,成本自然也不低。之前影片质感独特的剧照、海报已在业内外引发了不少注目。作为电影的出品方,星美不遗余力,国内很多影院早早就摆上了《黄金时代》的相关宣传物料。相比之下,高调亮相威尼斯和多伦多电影节倒成了最常规不过的动作。”替换为“高调亮相威尼斯和多伦多电影节倒成了最常规不过的动作。最近,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还宣布,《黄金时代》将代表中国香港参加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初选,这也是许鞍华继2011年的《桃姐》之后再次代表香港电影“冲奥”。
实际上,这样的“高规格”待遇是许鞍华所始料未及的。她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文本,刚好符合了“文艺大片”的气质和规模。《黄金时代》全片共有六百多场戏,涉及哈尔滨、青岛、上海、武汉、山西、香港等地,登场亮相的人物也有三十多个。如此恢弘华丽,以致于很多人都在感慨影片已经不太像大家以往所熟悉的许鞍华作品了。
不过导演本人显然不这么认为,在电影的相关纪录片中,许鞍华说,影片中的世界“是一个令人有机会纯粹爱恨的年代,这部影片中也有我全部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某种程度上,透过萧红的故事,许鞍华似乎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在她看来,“当年上学时候,整日看书、看片子,没人管,挺自由的”的那段时光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崎岖“北上”
历史上的萧红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为后来的读者研究不尽,许鞍华自己也有一部半传记影片《客途秋恨》。影片记录了她从事电影工作的前前后后,对其青春年代内地、香港的关系有颇多回顾。电影结尾处有一段颇具意味的场景——在内地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落难的祖父在广州老家仍不忘叮嘱许鞍华说:要对中国保持希望。
不同于其他很多香港导演,许鞍华与内地的精神联系早已有之。上世纪80年代初,她的《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曾在内地文化圈引发过一番波澜。随着本世纪内地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以及跟香港电影合拍之门的渐开,许鞍华终于从2003年的《玉观音》起,正式地开始了自己的“北上”之路。
作为一部由国内小说改编的悲情文艺片,《玉观音》当时主打的也是内地市场,该片由韩三平亲任制片人,主演包括内地的赵薇和香港的谢霆锋等当红明星。虽然不乏明星和商业类型元素,但制作成本约为1000万元的《玉观音》却并未赢得本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影片在内地只收回了900余万元的票房,口碑远远不算出色。在香港,《玉观音》更是只在区区5家影院上映。显然,许鞍华对内地市场的初次试水未能一蹴而就。
三年之后,许鞍华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卷土重来。该片预算高达4000万元,主演除了再度合作的赵薇,还有周润发和斯琴高娃两位大牌。此外,影片还特意请到了日本著名电影配乐家久石让担纲电影音乐的创作。然而,诸位大牌的此次联手仍是以失败告终,影片510万元的最终票房甚为惨淡,许鞍华也不由得重新思考起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2008-2010年间,在等待李樯关于萧红的剧本完成时,许鞍华返回香港拍摄了《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得闲炒饭》几部港味十足的“小片”。虽然影片整体的反响基本都在文艺片的常规之内,票房也并无太大起色,但许鞍华的创作品牌却凭此得到了极大的重建和巩固,尤其是2008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该片在第28届香港金像奖上为她拿到了第三座最佳导演奖杯。
接着在2012年,许鞍华在内地市场取得了突破,这一年里她的《桃姐》击败了同期的《战马》等片,票房一举突破6000万元,刷新了她30年导演生涯的票房纪录,也让博纳等幕后投资方长舒了一口气。该片还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摘得了最佳女演员桂冠,之后在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上一路横扫。
近几年在文艺类型的连续成功也为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打开了大门。不过面对这样的项目,投资人依然非常“冷静”。许鞍华记得,在《黄金时代》的剧本完成后,“我在香港走了一圈,包括大大小小七八个公司,结果都找不到钱。”项目预计最少需要6000万元的投资,但她当时能融到的资金至多只有2000万元,“有没有卡司都是这个价。”对此,许鞍华做好了两手准备,“打算就像纪录片那样拍,拍得粗糙些也值了,当时就是这么计划的,直到后来我遇到了星美的覃老板”。
实际上,覃宏热衷投拍文艺片在内地的电影圈是出了名的。许鞍华说两人一见如故,“一见面就聊了6个小时”。对于该片,覃宏兴趣浓厚,他说自己很多商业片项目根本就不看本子,但长达10万字的《黄金时代》剧本却读了很长时间。当然,文艺情结是一回事,如今做电影,账还是要算的。覃宏说自己一边拿着剧本去找演员谈价钱,另一边也在详细地计算公司的投入产出比。因为片长的关系,《黄金时代》在排片上不占优势。6500多万元的投资如果不算海外销售,内地票房需要差不多两亿才能回本,而这也是覃宏和星美眼前的目标,“我不管别人的票房有多高,我只要这两亿就行”。
另一方面,除了收回成本,覃宏心中还有着另一个“奢望”:他期望通过《黄金时代》能够培育一批国内的文艺片观众,革新长久以来的“文艺片=赔钱片”的观念。当然,他和许鞍华都很清楚,这部影片一定会有人很不喜欢,甚至中途离场,与此同时,“也一定会有观众看两遍、三遍甚至更多”,但是至少,“不会有人说这是一部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