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红杰 马小磊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焦虑产妇对分娩中疼痛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产科产妇按照其汉密顿量表(HAMA)的得分情况分为两组,比较焦虑组和无焦虑组在分娩疼痛、分娩方式和产程上的区别。结果 焦虑组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疼痛较无焦虑组剧烈,实施剖宫产率较无焦虑组高,产程较无焦虑组长,P<0.05。结论 产妇的焦虑情绪能够加重产妇产痛,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率,因而应该事先对产妇的焦虑情绪进行疏导,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缓解产妇焦虑,以提高产科质量。
【关键词】 产妇焦虑;分娩疼痛;分娩结局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52-01
产妇的焦虑程度高低对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疼痛阈限、疼痛剧烈程度有重要影响[1],而分娩疼痛又会影响生产过程和分娩方式,因而有必要对产妇焦虑程度与分娩结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本文就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焦虑程度的产妇,其在分娩疼痛、分娩方式以及产程上的区别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间我院产科接收的初产妇共168例,年龄为23-28岁,平均为25.5±2.5岁,孕周为37-40周,平均为38.5±1.5周,产妇在临产前均经相关产科检查证明无胎位不正、双胞胎、抑郁症等;在产妇临产后运用HAMA量表对其焦虑程度进行评价,以8分为限,得分在8分以下的为无焦虑组,共100例;得分在8分以上(含8分)为焦虑组,共68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和孕周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两组产妇的分娩疼痛、分娩方式以及产程情况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产妇在这几个项目上的差异。
1.3 评定项目 ①分娩疼痛,采用VAS疼痛评分方法对两组产妇在分娩前期的产痛进行评分,其中0-2分为无痛,3-4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8分为重度疼痛,9-10分为剧烈疼痛;②分娩方式,对两组产妇最终是阴道分娩方式还是剖宫产方式结束妊娠进行记录,并计算相应的剖宫产率;③产程情况,对两组产妇第一产程中的潜伏期和活跃期的持续时间进行记录。
1.4 統计学方法 对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情况运用SPSS11.0进行分析统计,对于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其中P<0.05说明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无焦虑组产妇在分娩前期的疼痛得分平均为5.23±1.2分,焦虑组产妇的疼痛得分平均为8.51±1.6分,焦虑组产妇的分娩疼痛程度明显高于无焦虑组,P<0.05;在分娩方式上,无焦虑组共有91例产妇最终以阴道分娩结束妊娠,仅有9例产妇选择剖宫产,其剖宫产率为9.00%。焦虑组共有53例产妇最终以阴道分娩结束妊娠,有15例产妇选择剖宫产,其剖宫产率为22.06%,焦虑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无焦虑组,P<0.05;在产程上,无焦虑组产妇的潜伏期时间平均为201±52min,活跃期平均为152±54min。焦虑组产妇潜伏期时间平均为367±55min,活跃期平均为223±70min,焦虑组产妇潜伏期和活跃期均明显长于无焦虑组,P<0.05。
3 讨 论
产妇因即将到来的分娩,心理上会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状况,过度的焦虑对产妇的分娩疼痛和分娩结局均有影响[2],本文主要对不同焦虑程度的两组产妇在分娩疼痛和分娩结局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组产妇在分娩疼痛的评分上明显高于无焦虑组,这说明焦虑情绪会使产妇的疼痛阈限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强,从而使得焦虑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感受到更为强烈的分娩疼痛。而分娩疼痛的剧烈又会影响产妇体内激素的分泌,从而使得产妇的产程延长,严重者可能导致难产或头盆不称等出现,使得产妇最终以剖宫产结束妊娠。本次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研究中,焦虑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长于无焦虑组,而产程延长会使产妇感受到分娩疼痛的时间也会延长,体力过度消耗,使得产妇在第二产程分娩过程中力量明显减小,易出现宫缩乏力等症状,造成胎儿窘迫等症状出现,而使得产妇要借助剖宫产手术来结束分娩,这也使得焦虑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无焦虑组。
对于产妇的焦虑状态,医护人员应该在临产前就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通过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分娩质量[3]。
综上所述,焦虑情绪会加强产妇的分娩疼痛感,延长产妇产程,增高剖宫产率,因而医护人员在产前应有针对性地对焦虑产妇进行干预,缓解其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 朱海,陆智杰,缪雪蓉,张在华,俞卫锋.初产妇焦虑状态与痛阈关系对分娩镇痛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1,32(12):1382-1384.
[2] 林海程,谭文艳,许明智,杨文姬,皮晓珍,麦杰,陶春莲.不同籍贯孕产妇生育观念及其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539-542.
[3] 农瑞珍,陆青梅,黄连欣,班亮阶.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相关性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1(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