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祥书
【摘要】 腹部切口裂开是腹部手术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早期不易发现,其原因是腹壁完整性遭到破坏,腹壁与外界相通,甚至內膜脱出,如不能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全身基本状况及伤口的愈合。伤裂开与机体基础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手术操作不当、术后腹压增高、伤口感染、肥胖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切口;裂开;原因;预防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57-01
术后切口裂开是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但多发生于腹部术后。切口裂开时病人常难以接受因此,怎样有效预防切口裂开,对病人、对提高护理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就其原因及预防对策介绍如下:
切口裂开常发生于术后1周左右,一般3-5d,往往在病人腹部突然一次用力时,自觉切口疼痛和突然松开,大量淡红色液体自切口渗出。
1 原因分析
1.1 切口选择错误,切口裂开多发生于腹壁的纵行切口,这是因为除腹直肌外,切断了所有横向走行的腹壁各层肌肉、筋膜、腱膜、鞘膜组织纤维。缝合后又容易受到肌肉的横向牵引力而发生断裂,即使是腹直肌也因切断肋间神经致肌肉萎缩而有损其强度。
1.2 术前准备不充分,术前对合并症的重视不够亦是切口裂开的重要环节,吸烟患者应戒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应积极给予抗炎、止咳、平喘治疗。习惯性便秘者术前应清洁灌肠排出大便,对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等患者术前尽可能得到纠正。对即将手术的患者术前30-6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率。
1.3 术后未有效控制腹内压,腹内压增高是切口裂开的重要因素,腹部术后肠功能未完全恢复,常可出现腹胀、呕吐、甚至继发肠梗阻,以及咳嗽、便秘等因素常可引起腹内压增高,若处理不及时,常可引起切口裂开,必要时胃肠减压、镇痛、止咳、止吐,同时要充分利用腹带的作用。
2 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
2.1 营养不良 此类病人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往往与贫血,血容量减少同时存在,低蛋白血症可以引起组织水肿,又因抵抗力降低易并发感染。
2.2 糖尿病人 此类病人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切口局部供血不足,又因免疫力下降,手术耐受力差,皮肤易继发感染。
2.3 肥胖 病人皮下脂肪肥厚,手术创伤易引起脂肪坏死,造成脂肪液化。
2.4 手术本身的因素 术前准备、手术创伤、术后饮食限制,不仅使消耗增加,且易造成热量、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从而影响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削弱防御感染能力。
2.5 切口缝合技术方面的原因 缝线打结不紧、缝线间距过大、组织对合不全或未使用减张缝线等。
2.6 术后腹压突然增加 如剧烈咳嗽、打喷嚏、剧烈呕吐或用力大便等。
2.7 其他 病人年龄过大、体质过差、术后频繁换药、拆线过早等。
3 预防对策
3.1 术前健康教育,营养不良者,术前尽可能给予纠正。如血清蛋白测定值在30-35g/L应补充含蛋白质饮食,如<30g/L应输血浆、人体白蛋白制剂才能在短时间内纠正。对贫血者指导宜食含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饮食,如瘦肉、猪肝、豆类、新鲜蔬菜等。注意合理烹调,促进食欲,严重的药物治疗。
3.2 糖尿病人应控制血糖水平,纠正水电代谢失调和酸中毒,改善营养状况。教会病人学会自测血糖,尿糖,每周监测体重,严格给予糖尿病饮食,生活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注意个人卫生。
3.3 肥胖者加强行为、饮食宣教,坚持体育锻炼及合理平衡膳食。
3.4 吸烟者术前2周停吸,教会其正确有效咳嗽、咳痰及深呼吸,改善营养状况并保持大便通畅。
4 术中提高缝合技术
组织对合要完整周密,缝线打结要牢靠,对有可能发生切口裂开者,在依层缝合腹壁切口基础上加用全层腹壁减张缝线,并在良好麻醉、腹壁松弛条件下缝合切口,避免强行缝合造成腹膜等组织撕裂。
5 术后预防和治疗
5.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切口敷料有无渗血及肛门排气等情况。
5.2 注意保暖,防止因受凉而感冒,咳嗽时最好平卧,双手按压切口,以减轻咳嗽时横隔突然大幅度下降,骤然增加压力,有腹胀、便秘者及时对症治疗。
5.3 切口给予腹带加压包扎,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做好皮肤护理。
5.4 换药不要过频,一般要间隔3天,一方面可防止感染,另一方面也不影响组织愈合速度。
5.5 拆线时间据切口部位、局部血液供应情况、病人年龄而定。腹部手术后一般在1周左右,青少年可缩短拆线时间,年老、营养不良可延迟或间隔拆线,拆线后继续加压包扎腹带数日。
5.6 若发现切口裂开,嘱托病人不要紧张,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并送手术室进行再次缝合,并使用减张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