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琼
摘 要:教学后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心得,它是教师在上完课后,及时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总结与心得体会。它给教师课后的经验总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进行教学后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出现的新奇的思维方式保留记录。
关键词:经验总结 成长 反思 记录 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79-01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除了要具备虚心好学的谦虚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还需要孜孜以求的好学态度。
向谁学?首先肯定是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学习他们用时光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让我们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其次,我认为,还要向自己学,向学生学。如何向自己学呢?自己是经验不足,技巧欠缺的“新人”啊!如何向学生学呢?学生懂的还没有自己多呢?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成长=经验+反思”的公式就非常能说明问题。
青年教师要成长,需要经验。我们可以向老教师学经验;青年教师要成长还需要反思,反思就是自我学习与积累经验教训了。
而这个反思,我认为就是所谓的“教学后记”。
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的“为了尽快和出色地掌握教育的艺术,每一节课后,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同时要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弄清原因是在备课时造成的,还是在上课时直接造成的”。长期坚持写教学后记,可以使我们不断总结授课经验,对于我们的教学水平是一种促进。
那么究竟该如何写教学后记呢?到底要记些什么呢?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一般要承担7到8个班的教学,也就是说一节课我们要讲7至8遍,如果说每上完一遍都去寫后记,可能不太现实,很容易记成流水帐,所以要想发挥教学后记的最大价值,我认为上完第一遍以及最后一遍一定要有记录,因为第一遍是对自己课堂设计的第一次检验,很容易发现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第一遍一定要有所体现,而最后的一遍往往是我们根据前面几遍上课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之后的比较完善、可行性最强,也是对以后再讲这课时发挥最大借鉴作用的记录,因此,也要完整地记录下来。其余的中间几遍,不一定要每次都记,但应该在有重大发现或新问题出现时去记录。这样才会对以后的教学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教学后记究竟该记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记一节课里最精彩的部分。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在进行了精心的备课之后才去上课的,在备课时,我们都会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自认为非常精彩的环节,要么是讨论,要么是活动。那么我们的设计是否真的精彩,是否真的如己所料?正式上课就能检验出来了。很可能我们设计的环节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一切情境完全如我们所料,甚至比我们想象的更热烈,更有效果,那么这个经验肯定是值得推广的。退一步说,即使我们专程设计的环节不够精彩,但我还是相信在一节课里,总是会有至少一个闪光点存在的。我们把这些闪光点记录下来,确定是切实可行的,那么在以后的几节课里,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了。同时,把这些精彩的成功之处写在教学后记的第一位,对我们青年教师自身也是一个鼓励与激进啊!
其次,记一节课里出现最大问题的地方。
继续接着上面的话题讲,一方面可能我们的设计非常有效,非常精彩,但还有可能我们设计的问题完全是凭空想象,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成为最大的败笔。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个需要学生热烈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对问题本身缺乏兴趣或了解,导致讨论不起来,甚至冷场,这就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教学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一定存在着我们未知的缺憾。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说明我们在备课时的设计有问题,那么就该在后来的授课过程中进行调整与改进,所以为了能为以后的授课提供经验教训,我们把最失败的地方也记录下来。虽然看起来有些扫兴,但至少告诉我们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得另辟蹊径。这样利于我们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再次,记课堂中学生的表现。
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们之所以细心备课,精心设计问题,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留意学生的表现。虽然许多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一切问题都是聆听的状态,但现在的学生却是极富个性的,他们都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对于老师所说的问题往往也有自己的看法。而由于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只从事物的正面去思考,去设计,所以对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是没有想到的,这时,学生的发问就能丰富我们的内容,也启发我们以后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或许他们的问题很幼稚,有的甚至引发大家哄堂大笑,但至少说明他们思考了,说明他们有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我们都应当尊重,给予肯定,并诚心地接纳,为自己以后的教学做更充分的准备。
第四,记课后学生的反馈信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除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外,还要学会在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这就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我们洋洋洒洒地讲完了一堂课,看到学生各个都做聆听状,都在颔首微笑,但是,到底学生吸取了多少知识呢?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这就要看学生课后对知识的运用了。不过,历史学科本身不如语文数学那些科目那么具有可检测性,所以,这种反思并不需要天天做的,只要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能及时地记录下来,作为一个经验的积累,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改进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记对以后教学的思考与想法。
每上完一节课,我们都有上述那么多可以记录的东西,或许我们的思绪会被搅得混乱,甚至被这些不停地改变弄到自己原来的设计完全面目全非了,犹如面对一堂新课一样,这时我们需要静心沉思,整理思路,对照上过的每一节课,思考:教法上与原来相比有哪些创新?课堂上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参与程度如何?对学生的启发与训练是否充分得当?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有选择地取舍,争取在下一次授课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虽然看上去要写一个教学心得会比较烦琐,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我们必须这样做。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的“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
让我们去实践“经验+反思”的成长公式,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