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与目标重建

2014-04-29 09:51张青民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

张青民

摘 要:语文新课程追求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的新课程价值,新课程全新的价值观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的重建,新课程改变了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确立了全新的知识观;要求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确立了新的学生观;确立了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价值追求;目标重建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

一、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所努力构建的新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目标设置,僵化的执行过程、机械的实施方式,使学生的人格丰富多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当然,新课程体系也还不可避免地承担着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但在两者之间,新课程体系将课程本身的个性发展价值与其引人入胜之处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能够健康地、公平地接受社会的选拔与挑战。[1]这就要求其必须追求如下的价值:

(一)教育民主。

新课程必须是平等与高质量的,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平等与高质量是教育民主的两个方面,内在统一、不可分离。一方面,平等内在地包含着高质量,如果只讲求平等忽视高质量的课程是平庸化软弱无力的课程,它只具有民主的形式,实质上却与民主的要求相违背;另一方面,高质量内在地包含着平等,如果只讲求高质量忽视甚至践踏民主,那就会走向精英主义的窠臼。

(二)国际理解。

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内在统一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的必然追求。这就要求新课程必须是:能够强烈激发公民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使学生能够尊重自己所属的文化体系;能够发展学生应对挑战和尊重他人的技能,尊重别人、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和尊严;能够使学生乐于与别人合作、交流与分享,在以完全平等的地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与他民族、他文化与他人进行深入持续的交往。当然,多样化并不意味着以牺牲真理与原则为代价,相反,其追求的终极教育目标是每个人的普通价值观与各种行为方式都能够得到发展,

(三)回归生活。

培养在现实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会做事,这是回归生活的课程所追求的课程目标。这样的人不仅其社会性得到健全地发展,善于“发现他人”,而且自主性也得到健全地发展,善于自治。这种课程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生活需要科学,但并不全是科学世界,要能够打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约束,善于发现并利用好生活世界中的道德、艺术、自由的日常交往、个人世界等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科学与这些课程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在培养“完善的人”的教育历程中奉献更大的力量。回归生活的课程具有“课程生态学”的视野,打破学校课程狭隘的疆域,要求将学校课程与社区课程、家庭课程相互作用,内在地整合起来。

(四)关爱自然。

新课程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爱自然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这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一种“关爱伦理学”,这种价值观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不应该是自然的主宰者而应该是自然的看护者,人是自然中的人,自然也因为有的人的存在而显示了自身的意义。这种观念反对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自然界受人主宰的思维方式,主张用整体主义的视野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的课程必须是使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性、完整性、具体性与独立性得到完全尊重。同时还要意识到,个性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社会性,其必须在连续的社会交往中进行,因此课程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有助于个性发展的;同时个性发展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完善过程,适合终身学习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其必然要求。

二、语文新课程的目标重建

课程的价值观必须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来体现,新课程确立了全新的价值观必然导致课程目标要进行重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新课程改变了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确立了全新的知识观。

以往课程体系是以内容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这种课程将知识技能视为外在于人供人掌握的、僵化的、普遍的东西。[2]新课程吸取了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供人掌握的凝固的和存储的东西,人们学习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最主要的是要能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的意义。本于这样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摈弃了传统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认为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同时也是其正确价值观形成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同时新课程的实施也改变了过去的灌输主义倾向,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本位。

新课程从三个维度来制定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真正统一是一门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观转型的标志,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摆脱传统僵死的控制论、机械论窠臼的唯一选择。知识与技能主要是指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科知识点;过程与方法这一维目标强调的主要是学生在掌握与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反思批判,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重新构建出新的知识技能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对学科知识不断地学习、运用、反思、批判的过程中其个性倾向也能不断得到提升。

(二)新课程要求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确立了新的學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即目的,学生是有独立思想,独特个性的个体,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的对象,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怎样才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了呢?新课程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既是个人发展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个人的发展又是个体在关系中的发展。所以,新课程从学生与社会、学生与他人以及学生与自我等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从整体关系出发来把握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确立了新的起点。

(三)新课程确立了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确立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在反思体验中享受生活并进一步完善提升生活。新课程认为课程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的课程,而不是独立于其外的抽象存在;课程不应该将学生与社会分开,而应该使学生更高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通过增进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强学校生活的社会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2):10-11.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
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及科学化构建
以伟大长征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堂价值追求再思考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