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炼
【摘 要】《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2010年实施的国家级培训方案,力求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脱产置换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公共性与权威性。当前,国培计划任然存在许多不足,参训人员的受训动机有所偏差,培训团队的资格遴选模糊,课程设置不契合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等問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国培计划;培训团队;多元化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推动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0年联合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中央政府投入大量专项基金保障“国培计划”的顺利实施。“国培计划”是一个具有国家形象的品牌,并且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首先出台实施的第一个重大项目。[1] 该项目肩负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重大责任,成为我国完善教师培训事业的契机。自2010年“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一直影响着该项目的实施效果。
一、学校或受训教师的培训动机有所偏差
我国历次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包括“国培计划”)的实施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活动,培训的驱动力均源于上层机构或部门。[2]而由于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骨干教师本就不多的特殊原因,部分学校面教师全脱产式的培训模式,不愿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遂让闲置人员顶替,甚至出现了“培训专门教师”这一类教职人员专门负责顶替各种教师培训。这和“国培计划”旨在培训骨干教师成为“种子教师”,成为学校教师均衡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初衷相悖。培训动机的偏差,很大程度上对培训质量有所影响。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是普遍现象,多数教师兼任一门或多门其他科目,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得到休息便成为他们参加“国培计划”脱产培训的动机之一。加之农村教师对深层次教育教学理论和自我理论素养提升认本就欠缺,多数教师将教师培训都归于形式化的空谈。对“国培计划”本就存在不信任感和错误认识,加剧了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动机的偏差。
二、培训团队遴选资格混乱
现“国培计划”采取高校与地方政府相结合的模式,教研员多由负责培训的地方高校自行选择,虽地方高校都加强了对培训团队的遴选力度,也注重培训前期对专家团队的建设,但培训方对师资的准备不够充足,塞选培训人员没有标准化,在进行遴选时,一部分高校不得不从本校实际情况考虑,从教研员本身的工作强度均衡情况出发,增加一些不具备“国培计划”培训团队资质的人员参与的可能性。参加“国培计划”的专家团队除了由本校专家组成,也有部分兼职教师以及偶尔参与培训的教师,并且这一部分专家占整个团队的大部分,培训团队存在很大随意性。在参训过程中,培训团队也因培训教师有其他重要任务而被调动到其他岗位,派出另外的教师顶替的情况,培训团队存在机动性。随着“国培计划”大规模的开展,培训任务变得日益繁重,由教育部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且导向性强的培训团队迫在眉睫。
三、培训课程不契合实际需求
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教师培训目标的核心载体,是培训机构和培训者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核心力量。合理设置课程是转变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水准、实施高效培训的关键要素。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具体体现。[3]在实际培训中,培训课程往往因为切合了培养目标而忽略了被培训者本身的需求。培训专家普遍喜欢学科专家深入探讨学科问题,培训教师普遍关心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两个群体立场鲜明、关注点截然不同。授课教师讲授的知识往往让被培训教师觉得乏味,缺乏“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发现培训脱离农村实际,对自己没有很大帮助的时候,内在的参培热情就会慢慢消失,转而采取消极或者抵制态度。[4]导致部分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混日子”,降低了国培计划的时效性。
就以上三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把关参训人员选拔 提高参训者培训热情
做好农村参培教师的遴选,选拔真正有培训需求的合适教师参培,是保证培训质量和维护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5]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选拔制度,保证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的都是最合适最有代表性的骨干教师,达到“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杜绝因其他主观因素影响参训教师的质量和标准,禁止盲目“替培”。此外,可对参培教师进行训前动员,更正他们对教师培训的错误认识,引导其对教学专业理论的深层理解,激发其继续发展的意识和热情。
二、量化资质遴选标准 确保培训团队质量
虽各高校对于国培计划专家团队的遴选有所不同,但对于遴选标准可以采取量化的形式。正是因为以往的标准模棱两可,才让部分不具备资质的人员有机可乘,成为培训团队中的一员。某些负责培训的高校,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团队遴选这一环节,直接由主要负责人推荐,即可成为培训专家中的一员,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国培计划整体质量下降。量化的目的在于使遴选标准不再是框架式的空头标准,而具体落实到专家各方面的资质中,如可以规定“具有3年以上培训经验的”教研员参与培训,而不是“培训经验较丰富”的培训员加入团队。从国培计划主管部门来说,应当加大对于地方高校参与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团队资质的审查力度。
三、大力开展实践型课程 解决教师实际需求
国培计划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培训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已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为主。调查发现,参训教师大多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有意识地加强课程的可操作性,使之更符合参训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兴趣走向。为实现这个目标,应该让中小学优秀教师这一优质资源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这些教师是在本乡本土的教学一线上成长起来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大胆创新、充满活力的对学员的专业成长具有典型示范教育意义的教师,他们有丰富而成功的实践经验,理解农村教师的特殊工作环境中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准确地把握农村教师的心理。他们的参与能使课程更能贴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参训教师的教学实情,尊重其实际需求,立足于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课程必须达到在参训教师现有的水平上所有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M].教师教育研究,2010(6).
[2]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
[3]高闰青.“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体系的构建[M].西北师大学报,2011(5).
[4]曾水兵,聂雯嫔.关于农村教师培训的调查与思考--以中部某省“国培计划”参培学员为调查对象[J].教师发展,2012(6).
[5]韩素兰等.责任重于泰山——对2010年国培计划推荐参训教师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