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

2014-04-29 00:41范周张芃
关键词:文化产业问题

范周 张芃

[摘要]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文化产业随着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中国文化产业跑马圈地的发展模式即将成为过去,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亟待我们共同思考和解决。本文从政策、文化服务、投融资、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论述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互联网时代崛起的产业背景进行新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2004006

在党的十五大上, “文化产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出现,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导意见,我国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产业经历了由起步探索向产业成熟、体制深度改革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也开辟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征程。我国文化建设由原来的理论探讨逐步发展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进而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重要影响,突出了文化经济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文化产业前行的几个突出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文化产业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多是问题导向型,以实践的变化和需求推导出解决方案。随着问题和情况的不断变化,由于缺少预判性的规划设计,对现实反应的滞后,导致部分政策的缺失。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运行模式逐渐成熟。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开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需要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系统化发展,亟待出现系统把握全局、贯彻协同理念和战略布局的设计蓝图。新的时期,渐进式、修补式的政策道路遭遇挑战,“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模式需要进行调整,科学合理的整体设计规划迫在眉睫。所谓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加强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力度,把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等指导方针、基本内容及实施路径进行更具操作性的连接,具有高度权威和指导意义。要突破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期限范围,进行更为长期的战略性布局,进行全面性、科学化、有预判的设计和统筹规划,实现“一张图纸建设到底”。

(一)加强区域统筹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文化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是目前东中西部的产业发展定位不清,传统、新兴文化产业盲目并进、千城一面现象突出,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一定的领域重复,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存在盲目超前发展的情况。因此在顶层设计上需要做好区域统筹,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东部可以借助广泛的智力资源来推动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推动设计和创意在产业上的体现,发展新兴业态;中部地区需要发展内容生产型文化产业,使中部地区成为东、西部地区产业的接续地点;西部地区继续发挥特色,加强与传统产业门类的融合,关注民生领域,做好生产性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旅游业、创意农业等融合业态。

二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成果与服务普惠,消除城乡文化产业“隔离带”,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使城市乡村各级区域都能够公平、均衡、充分地享受政府提供的文化政策,推动农村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模式。

三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统筹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顶层高度的前瞻性、决策性,同时注重基层民主和改革的创新力量,二者不可偏废。

(二)建立科学的产业评估体系

文化产业是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作为产业而非艺术来说,文化产品需要成熟的评估体系来进行定位准确的创意设计、标准化的生产和流程化的操作。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产品需要时刻把握自身的传播内容、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对文化产品的评估贯穿在文化内容研发与制作、生产、传播及衍生开发甚至是反馈评价的各个环节。需要建立面向文化产业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建设,培养评价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评价管理机制,以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促进市场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产业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12卷第2期范周等: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4月

二、文化产业应成为民生工程

实现文化产业占GDP的5%,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已成为我国多数地区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评测目标。出于政绩的考虑,一些地区出现不少快速上马的文化项目和文化综合体,政绩工程意义大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不仅体现在GDP比重上,更要考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文化共享、拉动就业,推动消费的重要作用。只有人民群众日常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满足,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科技等其他文化领域的发展,甚至推动整个中国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的进步。加强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需求、解决民生问题。文化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文化民生”应该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而成为今后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定位。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注重人民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数,强调文化产业发展对基层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使文化民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测评点,使文化生活成为幸福生活的重点,使文化服务成为民生工程的突破点。

(一)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民生基础建设

从国际范围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进程来看,将公益性服务与政府、事业单位硬性结合的想法是片面的。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规模、方式和渠道不仅是政府着力的重点,也是未来企业、个人、NGO组织着力投入的重点。文化民生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公民社会多方参与,互动合作,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要素和社会力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通过多元的文化主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现实环境的协调统一,内容不断升级与丰富,从普通的“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拓展,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够贴近产业前沿与技术应用。

(二)文化产业推动民生要素

民生涉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问题。原创和高端文化产业不仅在“微笑曲线”两端——研发与市场实现上扬,还会同时带动就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欧盟2010年发布的统计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33%至45%,同时创造了700万至800万个就业岗位。[1]

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民生要素建设,创造发展机会与能力。文化产业是服务业,企业规模趋向中小微型企业,能够有效地开发就业岗位,促进自主创业与就业。文化产业同时也是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带动其他领域、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更多的人就业创业。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实现社会的穩定与团结。

(三)文化社区推动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是文化民生的一种效应体现,即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拉动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更加体现文化由表及里的渗透。社区作为城市生活单位,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构建意义重大。许多城市的文化建设规划往往侧重于文化场馆设施的兴建,而较忽略对建成后的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社会功能进行规定与设计。因而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管理运作机制和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

三、文化产业发展标准尚需完善

标准化是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市场良性秩序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技术基础与重要保障。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标准化在经济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不统一和不完整的统计数据,无法准确反映文化创意产业的真实发展状况,势必影响组织领导推进,影响产业政策保障,影响产业规划指导,影响产业资金支持,影响产业投融资服务,影响现代文化市场服务,影响产业人才支撑。

(一)战略性标准的制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因此,支柱性产业的达标判定至关重要。支柱性产业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5%以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积累;符合产业结构演进方向,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的关联度强,能够带动众多的相关产业发展。

按照标准设计和规划的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化生产和运营的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次,商品流通、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文化产品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国际文化贸易的兴起,使标准建设成为内在需求。

据有关文献资料,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2]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美国版权产业包罗万象,英国将体育、餐饮等全盘算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从国际文化市场的发展来看,防范、扭转各国文化产业统计上的“各行其是”,遏制文化创意产业“泛化”及空洞化趋势,制定文化产业各门类标准细则,对于判定、规范行业秩序至关重要。为了在国际文化市场占有优先地位,必须对内通过标准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升级,对外争取率先建立国际标准,以消除贸易壁垒。

(二)行业标准的规范

一是文化产业基础性建设存在定性标准居多,定量标准不足的问题,导致行业发展存在无序状态。例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进驻标准、硬件环境建设标准、考核管理标准等缺失,导致园区产业集而不聚,园区间同质化竞争,甚至成为地产开发的重要途径。在文化部管理的诸领域中,标准化工作真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重视的只有两个领域:一个是剧场领域,一个是图书馆领域。即便是相对成熟的剧场行业舞台机械领域,也存在标准数量少,类别少,宣传贯彻差等问题。[3]

二是文化产业行业性标准不尽科学。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是多学科交叉、产业高度相关的产业类型,融合共生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界定现有文化产业,并对各类融合型的新兴业态做出前瞻性预测,涉及GDP比重、区域支柱性行业界定的问题,也关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判定和未来走向,因此对文化产业统计口径、文化产业行业标准规范的需求格外迫切。

三是政策扶持标准缺失,导致产业后劲不足。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政府管理标准缺少抓手。政府治理缺少判定依据,人才、项目、融资的认定标准不完善,知识产权难以评估。政府尚需在标准制定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标准化专业人才认定、产业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化管理组织和机制的建立等工作。

政府需要发挥引导、规范作用,通过政策的科学制定与修正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用“看得见的手”推动产业的正常运行。当前,我们的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市场化发展,实现经济稳健较快增长。但如何推动国民福利提高,需求格局更加平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更为和谐有序,真正实现“有福利增长”,是抛弃“唯GDP”观念下政府应该抓紧思考的问题。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应一味地追求“硬指标”,更应该注重发展的质量,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文化产业循序渐进。

四、文化产业投资缺少切入点

文化市场是否真的缺少资本。我们固有的思维是文化企业由于资产无形所以无法量化和质押,导致融资不畅。事实上,现在国家和地方对文化行业的投入越来越大,民间资本更是蜂拥而至。2012年度文化产业来自银行信贷的额度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企业股权融资约为400亿元,各级政府的补贴和奖励资金约为300亿元,17家文化企业上市募资超过100亿元,发行企业债融资规模在20亿至30亿元。[4]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政府、银行和社会机构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企业公平进入。我国文化产业投资虽然发展迅速,但缺少准确的切入点,导致部分行业出现投资泡沫、投资不均衡等现象。

(一)资本扶持不均衡

由于“轻资产”、无形资产的不稳定性,文化信贷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还存在“嫌贫爱富”现象,从而使投资对象“冷热不均”,不能满足多层次尤其是较低层次的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扶持资金偏向于低风险、有保障、传统类的文化项目,国有文化企业与民营文化企业扶持不均衡;小微企业、新企业盈利能力较差,成长缓慢,很难满足资本快速兴起对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的需求,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依然存在。如发行股票、债券等都有较严格的资产规模、收益水平等。在文化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的比例大,很多企业缺少土地、设备等固定资产,财务状况和制度达不到上市和银行贷款要求,获取资金很困难。[5]

(二)投资领域单一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行业门类十分有限,投资范围主要圈定在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文化关联行业三个领域。影视产业是投资的重要区域,然而由于影视制作收入的高风险性,导致投资人正在逐渐将投资的方向转向院线建设。综合性文化产业制作已获得较高投资关注,关联产业投资居多,硬件建设较多而软件环境建设不足。有些项目甚至从基础建设入手,实则变相圈地,脱离产业实质和文化内涵。

(三)专业投资不充分,优质项目开发较少

文化产品无形资产价值本身难以客观评估,使投资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文化产业的投资效率。资本市场的专业化评估体系存在不足,专业投资人才缺乏,又或受到政策红利的影响,导致大量资金集中在个别区域或投资失败。银行信贷、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存在优质项目储备不足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看到,三中全会进一步重视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而资本市场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丰富的资本产品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五、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期待突破

核心竞争力应当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同时也是可持续的,即创意的源头、动力与根基所在是能够挖掘、整合、开发文化创意资源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舒尔兹在人力资本理论中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仅仅归结为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实际上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为重要,因此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人才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即是人的创意价值的产业化。能否建立一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长时期教育观念是“不唯灵活,不唯创意,只唯学历”,这显然无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

(一)学科建设有待完善

相较于产业发展的火热进程,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仍处在冷门序列。一方面,文化产业尚未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进行建设,仍依附于艺术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传统学科进行发展,在学科建设中往往被边缘化,导致相应的教育资源和配套政策无法跟进。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全国有近100所高校设置了本科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在戏剧与影视一级学科下增设了独立二级学科“文化产业”,云南大学在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了民族文化产业二级学科博士点等,但正如郑州大学汪振军教授所言,文化产业学科归属没有解决,文化产业学科处于现有学科的边缘,发展前景堪忧。另一方面,作为交叉学科,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知识是零散的,未能科学、系统地整合相关学科,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这就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例如高等学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来规范设计,统筹安排。

(二)知行教育有待突破

旧有教育观念下,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在文化产业领域也非常突出。如何培养适应改革需要、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的综合型、实践型人才是高等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话题。文化从业者培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人才的培育要以实用性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这就要求高校将课程设置和学科方向的设置与实际相结合,使文化创意教育的成果能够推广到市场上、应用于生活中、服务于政府决策,塑造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专门的文化从业者,建设相关的学习基地和孵化器,促进创新创造,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三)政策扶持有待强化

如何通过政策扶持、国家认定、人才认证等,来完善人才就业的保障。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尚未对文化建设的相关学科和专业进行认定,相关的毕业就业信息和招聘平台未能及时增设相应的专业和方向,导致文化产业人才资源信息无法有效整合,不利于规模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集成与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善于运用市场手段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科学有序流动,并拓宽人才评价发现的途径。

六、文化产业在新型城镇化中应合理定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而紧随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却表明中国城镇化道路正在做大幅度的转弯调整,从之前的“速度型”转向“质量型”,从“以物为本”的道路转向“以人为本”的道路。

(一)以文化人,推动文化治理

“以人为本、产城一体、土地集约、以文化城”等核心思想構成了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总基调。城镇化带来的是相对聚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是社会传统、文化风俗、信仰、价值观的进一步融合,是文化氛围的进一步提升,是人本关怀的进一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财税政策的调整,更要关注文化民生,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在产业链的层级关系上进行突破,以文化人,更要考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文化共享、拉动就业、推动消费的重要作用。文化民生工程能有效改善社会管理效果,推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治理”转变,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化建设,用文化治理实现城镇化管理的过渡,避免城乡统筹“硬着陆”,推进治理体系建设。

(二)以文促改,推动产城协同

在城镇化建设中,城市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的实现分别依赖于主导产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三大要素,并在社会保障体系的环境下有效运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五位一体模式中重要一环,其对城市功能主要起到整合和完善的作用。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第一次城镇化以“工业科技”为特征,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飞跃;以内涵式、集约式发展为核心要义的第二次城镇化,以一种更加绿色、更加文明、更加文化的视角去呈现新的发展历程,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提升,将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正是以这种智能化、信息化、人本化的特征,更为文化产业的“城市包围农村”搭建了载体和桥梁。

通过文化产业从业、就业,可以实现“人的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地扶持和打造有优势的文化产业项目,减少发展文化产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走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做到既尊重城市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通过传统的城镇化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化,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又善于借鉴和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走集约高效创新发展之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螺旋交替上升之路。

七、传统产业需强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文化产业的业态融合加剧,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各类关联产业和传统产业也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加速转型。通过智慧、资源、数据,互联网思维正在冲击传统行业的旧有秩序。

(一)互联网催生“文化产业+”模式

互联网产业发展初期,以媒体属性为核心,以传播为功能,有力抗衡传统媒体,并日益成为信息消费的主流平台。随着互联网规模化发展,业务逐渐向日常生活与服务拓展。仅2014年1~2月,腾讯就完成了与证券业、百货业、便民交通等多个领域的投资项目开发。据有关数据表明,腾讯现拥有多达305款产品,涵盖通信、社交、游戏、支付、金融、搜索等几乎所有互联网领域[6]。腾讯通过业务和资本融合,实现了互联网思维、技术、交流平台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使传统互联网产业的产业链条得到极大延伸,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建设得以极大提升,有效推动了集约化、高效化管理与服务水平,推动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的建设。

(二)互联网催生“传统产业+”模式

在淘宝网开店的公司有900万家,比较活跃的有300多万家,店主、客服加上物流业、IT业的相关从业人员,带动的就业可达上千万人。[7]截至2013年底,国内已经发现的淘宝村数量增加到19个,涵盖网店15万个,带来直接就业6万人。[8]小米手机以零工厂、零专卖店的资产架构实现含税销售额316亿元,销售量同比增长160%,[9]靠的是以互联网方式进行的口碑营销、饥饿营销。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城乡剩余劳动力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向非农方向转移,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制造业已经从传统重资产方式向互联网时代的轻资产、重品牌营销的新兴模式迈进,通过互联网思维塑造传统产业品牌与核心竞争力。

《2013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表明,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的大数据挖掘,信息化、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可以精确定位每个人及其生活,已经或正在渗透到政府公共管理、制造业、健康医疗、社会安全的方方面面。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地区间的“数字鸿沟”较为明显,人均宽带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较大,以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现代化、国家治理的任务依然较重,互联网对个人隐私和国家网络安全的威胁加剧。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我们有必要加快构建相关的互联网安全机制,既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同时确保国家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参考文献]

[1]王寰鹰:《欧盟欲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拉动就业和经济》,http://world.xinhua08.com/a/20120928/1032411.shtml?f=arelated。

[2]周文彰:《文化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科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阎平:《文化产业标准化问题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4]刘德良:《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经济日报》2013年2月21日,第15版。

[5]白学东:《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问题和对策》,《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33期。

[6]中国网:《联姻腾讯激发市场激情》,中国网:http://finance.china.com.cn/stock/20140218/2190828.shtml。

[7]林琳:《“双11”:见证消费“奇迹”,不忘市场原则》,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2/c70731-23511482.html。

[8]樊文泽:《淘宝村论坛开幕带头人分享经验》,http://www.nfncb.cn/2014/xiaofei_0110/87113.html。

[9]孙奇茹:《小米去年销售额增长150%超额完成年初目标》,http://finace.qq.com/a/20140103/003670.html。

Major Problems Facing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New Period

FAN Zhou, ZHANG Peng

(Culture Development Institut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unremitting exploration, cultural system reform has made historic achievement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have made leaps and bounds with the liberation of the 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But the extensive yet rough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ies will soon become the past with the reform entering into a deepwater period and crucial period. Some problems arise in their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need thinking and dealing with.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from such aspects as policies, cultural services, investment,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ink over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industry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era.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ies; facing; problems

(TrZhang Jing; Cui Xianquan)

(责任编辑孙俊青)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问题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