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艺术建构和生产城市的公共文化和美学空间,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传达城市的文化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随着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定位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文化和美学转变,构建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但在数量尤其是质量上,北京的公共艺术与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具有世界影响力文化中心城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未来的公共艺术在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应有更大作为。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文化美学;全国文化中心
[中图分类号]G1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2001207
城市雕塑、公共艺术①是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和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和视觉文化中最富有精神内涵、文化气质和美学韵味的景观,它们以视觉直观性、生动形象性、感性接受性矗立于城市公共空间之中,并建构和生产城市的公共空间,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传达城市的精神气质,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甚至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心灵。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建设在城市文化空间生产、城市文化建构、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精神表达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公共艺术是一种文化的历史建构和文明积淀。公共艺术的这种历史性,体现着公共艺术的历史性的公共性,也体现着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不同建构,因此,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性。不同时期的公共艺术体现和表达不同的城市文化,建构不同的城市文化形象,传达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正是这种历史性的发展和建构过程,使公共艺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共同建构和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我认为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首先,公共艺术与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具有一种特别密切的关系,城市历史和现实的城市空间中有太多的公共艺术或公共雕塑,诠释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或者表达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总是表现、蕴含或象征这样或那样的民族国家的、党派政治的、精英或大众的意识形态,总是以某种方式体现公共艺术的意识形态文化建构。正如米歇尔所写到的:“对于大多数人类历史来说,政治和社会的权威来自于某种‘公共的领域,而不是某种公共领域。即使公共领域被表述为一种女性形象的时候,情况也似乎如此。包含所有公共文明原则和法律规则的最著名的女性纪念碑——代表公正无私的雅典娜,法国大革命期中集中体现公共领域理性化的理性女神,欢迎来自各个口岸的盲流的自由神像——主宰着政治体制,严厉地把妇女排除在所有公共角色之外。”[1]36当然,我们不能像米歇尔那样,主要从暴力的角度来理解公共艺术,但是,公共艺术确实表现或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内涵,甚至直接表现某种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
第12卷第2期李建盛:北京公共艺术与首都城市文化建设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4月
其次,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创造某种具有原创性的艺术景观和新的审美形式,它与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环境具有一种审美化的关系。尤其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和公共环境中,有许多公共雕塑或公共艺术,以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和自律性的审美表现,建构城市的文化景观,丰富城市的艺术形象,诠释城市的美学内涵,塑造新型的艺术化的公共空间。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城市,尤其是美国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复兴,是为了提升已被改变的城市建筑环境和城市空间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而兴起的。随着以包豪斯为先驱的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国际风格的形成,传统的建筑与公共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以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为材料、以几何理性形式为语言、以功能为目的的新建筑,没有为艺术留下位置和空间,促使西方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寻求新的空间表现方式和新的艺术形式,以提升日益去艺术化和审美化的城市环境,从而改变城市现代化和建筑单调化所带来的城市文化和美学的贫乏。在发达的西方现代化城市空间中如此,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更是如此,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空间中,这样的抽象城市雕塑几乎可以说是泛滥成灾。
再次,公共艺术以审美文化的方式塑造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生活世界,在后现代的城市文化语境中,城市空间中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逐渐走出高级现代主义审美自律性的孤傲的象牙塔,超越高级艺术与大众艺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超越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把艺术的美和艺术的趣味带到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之中,建构和塑造融合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趣味与功能相融合的审美化的城市文化世界。公共艺术在这个方面的转变,与整个文化美学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在某种深刻的意义上,审美现代性的终结导致了后现代文化美学的产生和发展,艺术向生活世界延伸,审美向生活世界拓展。正如公共艺术家阿马加尼所说:“公共艺术提供一种修复当代生活与我们已然失去的事物之间裂痕的方法。鉴于公共艺术的重要含义,为了形成一种整体性计划,我经常深思它的困境,我探索关于其本质的设想。公共艺术的困境源自于内涵范畴、参考系和事件的状况。我对于公共艺术的构想源自于我的信念,即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植根于它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语境,因为正是语境赋予了艺术作品以意义,公共艺术的综合性需要探讨大众文化的历史,以支撑建成物体与其公共环境的结构性统一。”[1]77公共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一种共享的公共空间,一种文化的福利和审美的民主,为城市的宜居性生活增添文化美学的维度,优良的城市生活应该是一种有品位的生活,应该是一种富有艺术性的生活,因此,公共艺术可以,而且应该为人们的公共空间、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融合作出重要的贡献。
最后,公共艺术以艺术与环境、人文与自然、审美与空间相结合的方式,为日益现代化的城市营造新型文化空间,自然进入公共艺术之中,公共艺术融入自然的元素。这种公共艺术既以一种文化生态和生态文化的视野,重新唤起城市人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同时也以一种新的综合艺术形式开辟新的城市文化空间,体现当代公共艺术家在新型的城市空间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美学诠释。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和当今世界居住空间日益物质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公共艺术,如何营造新型的艺术与环境、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审美文化空间的问题。例如,挪威首都奥斯陆德维格兰公园就是一座艺术与环境、人文与自然、审美与人性融为一体的雕塑公园。这座公园陈列的是挪威雕塑艺术家古斯塔夫·维格兰用40年时间和毕生精力创作完成的193组650座人体铜雕、石雕、浮雕。主题宏大,气势非凡,有如一首壮丽的人生交响曲,一个艺术与生命、艺术与哲理相交融的世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在为城市空间恢复自然效果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城市空间的塑造来看,它们创造性地为硬质化、物质化、物理性的城市空间,提供富有艺术气息和自然灵气的文化空间和审美空间;从城市公众的角度看,它们艺术化和审美化地为大众提供了感受自然和人文的体验性公共空间。它们体现公共艺术应当如何塑造、表达和诠释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文化生活的审美想像、艺术创意和哲学思考。
因此,艺术一直为城市文化传统的延续、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精神的建构作出复杂而重要的贡献。正如本·哈莫所说:“城市不仅存在于城市的物质环境中,还存在于物质想象中。”[2]80公共艺术以不同的理念和形式创造不同的城市文化,以不同的概念和方式延续不同的城市文化,以不同的理解和要求诠释不同的城市文化,以不同想像塑造城市的形象和精神——话语权力、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崇高与美、悲剧与伤感、绝望与想望、意识与无意识、生命与死亡、堂而皇之与歇斯底里、雅韵平静与欣喜若狂,等等。总之,它们塑造人类的城市文化、城市想像和城市意识形态。
二、当代北京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文化美学转变
公共艺术总是一种历史性地传承、表现和建构城市文化的艺术。北京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目标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北京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根基于北京城市文化的定位,这种城市文化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规定着北京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发展与转变,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也建构着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城市文化美学。
城市文化的定位决定着城市艺术的发展,封闭的城市文化定位只能限制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开放的城市文化定位将带来城市公共艺术的繁荣。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制定的《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提出,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是应该成为中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全国的科学技术中心,北京虽然被确定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但是,在城市总体定位上更加偏重于工业基地和全国科技中心的定位。
这一时期的文化概念和对文化的理解,更多地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而城市雕塑题材的选择和主题表现,基本上体现的是此一时期的政治美学观念,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树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在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语境中,以新的历史和美学的意识形态,理解和诠释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和人民革命解放历史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美学表现形式。同时,它也被普遍认为是新中国首都北京的第一座主题上崇高、伟大,内容上深刻、丰富,艺术上恢宏、典雅的杰出作品。又如《庆丰收组雕》和《工农兵组雕》等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政治崇拜的年代里,艺术和文化几乎被等同于政治,美学变成了表现崇拜的美学,北京城市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城市雕塑除了高耸的毛泽东主席像外,就是体现革命政治和政治革命的红卫兵群像,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体现了权力公共性与被接受和被膜拜的公共性,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崇高美学。
20世纪80年制定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了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性质和北京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提出北京的城市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这一时期的北京城市雕塑建设了大量表现杰出历史人物的雕像,如《屈原像》《李大钊像》《宋庆龄像》《鲁迅像》《孙中山》《李四光像》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以艺术形象的视觉形式体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这些纪念性雕塑,虽然有一些宏大的主题,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它们更多地侧重于思想文化的主题。尤其是纪念性人物雕像,除《李自成》外,雕像所塑造和表现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人物,它们以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传达某种历史性精神,弘扬城市中蕴含的某种曾经拥有并可以、而且应该发扬光大的精神。此外,这一时期还建设了一些主题性的地域标志性雕塑,如复兴门的《和平少女》(潘鹤、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这一作品以具象性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具有高贵、自信的精神气质、典雅大方的艺术形象,成为20世纪80年代留给北京城市的经典之作。
公共艺术是城市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北京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概念,这无疑推动了北京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发展。1993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性质定位上确定北京是国家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大都市。“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概念和定位,体现了深化改革和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性高度。北京的城市雕塑开始了一种集群性的发展,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纪念园、王府井大街和皇城根遗址公园、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集群式的城市雕塑都是体现了“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大都市”艺术形象景观的建设工程。历史进入新世纪,北京市颁布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与主要职能。在城市性质上除保持了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定位之外,同时,也强调要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使北京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新世纪的城市雕塑建设变得更加繁荣,公共艺术概念和实践开始引入城市艺术和城市形象的建设之中,尤其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机,建设了大量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表现,塑造了现代城市的文化形象,表现了时代性的精神意识。虽然这些新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让人总觉得有点不够大度和气派,但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更大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多样性。2003年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分析了世界特大城市,特别是首都城市的政治经济、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根据北京的现实条件确立了北京未来的发展定位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北京的主要发展目标定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新世纪北京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建设,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艺术形式选择性地表现和诠释古老北京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力图以新的艺术视野和创作理念不断发展和运用新形式、新风格和新材料,建设和发展首都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同时新世纪的北京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建设体现出新的特征,首先,北京城市雕塑的建设具有更加广阔的国际性视野,无论在学术观念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进一步扩大了北京雕塑家乃至中国雕塑家与国外雕塑家的交流与对话,在雕塑创作上,城市雕塑具有了更多的国际性和现代感,展示着首都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文化美学。
三、北京公共艺术与首都城市文化建设
今天,北京市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具有重大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这意味对北京的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城市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应该具有更重要的文化意义,并且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讨论城市公共艺术与首都文化建设的关系和作用。
首先,北京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应具有国家首都的视野。北京作为中国的国家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城市的性质、功能和内涵远远超出了地域性的城市概念,北京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在全国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建设中具有引导性的垂范作用。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视觉化、形象化的城市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城市精神性的象征,应体现国家首都城市的性质和特征,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建设,在全国也应具有引导性的示范作用。
应当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北京建设了一些具有首都性质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纪念园的雕塑。这些大型城市雕塑历史性地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国家的精神,历史性地体现了具有国家性质的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立场,也以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形式,历史性地表达了新中国对民族国家历史的理解和诠释。然而,在这一方面,具有国家首都标准的北京公共艺术还远远不够,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首都城市彰显民族国家身份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相比,北京还有相当的差距。例如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荫广场的雕塑或公共艺术,充分体现美国的国家历史和美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美学立场;如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胜利纪念广场,它既是英雄的广场、莫斯科的新地标,同时也是市民节日欢庆的胜地;如法国首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它不仅是工业技术胜利的文化坐标,也是巴黎城市形象的中心轴点,同时,也是文化旅游观光不可缺少的景观,是巴黎的文化符号和重要文化形象。
国家首都的定位决定了北京的城市公共艺术应具有首都性质和首都特征,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具有高标准的文化发展目标定位,北京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建设与发展,应当在塑造国家首都的文化形象和文化精神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以高标准繁荣和发展首都的城市公共艺术事业。首都的公共艺术应具有中国的文化美学风格,体现国家的文化形象、首都的文化气度、首都的精神气质和首都的美学风格,在中国的公共艺术建设和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中发挥引领性的作用。
其次,北京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发展,应具有国家视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10年)提出,北京要以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升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北京提出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创新之城,为北京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北京城市的发展以及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国际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奥林匹克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建设,加强了北京乃至中国公共艺术与世界的互动与交流,北京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国际性和世界性都有所增强。
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举办之后,北京市提出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精神,繁荣发展文化,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北京成为最具有“人文关怀、文明风采、文化魅力和创造力的城市”,等等。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应当是北京世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物质性的视觉呈现,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精神的形象性表征。国际上的世界城市如纽约、东京和伦敦都有丰富的、高水准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成了它们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象。北京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也是建构和展示北京作为世界城市文化形象、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的重要形式。
北京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城市雕塑或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不仅要创造性地建设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世界性影响的公共艺术精品,而且要加强北京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建设与发展的国际性交流、互动、对话与合作,积极推动北京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艺术体系。在世界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发展的国际语境中,把北京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作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使北京的城市公共艺术成为表现世界城市人文精神、塑造世界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文化力量、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艺术中心。
第三,北京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应体现和传承文化名城文化,塑造具有历史名城文化质感度的北京公共艺术。如果说公共艺术为世界城市的建设提供一种国际性的视角,那么,公共艺术应当为历史名城建设提供一种地方性的视角。“归宿感、共同体验的积淀,以及与一个地方相联系的文化形式,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核心概念。”[3]127正如拉洛兹在《决定命运的抉择》中所说:“把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区别开来的是文化,而不是地理或自然资源遗产。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动机和创造力。一个国家创造现代工业、发展高技术并形成一个消费社会,另一个国家则追求赶上来并实现‘现代化,而第三个国家却予以抵制并寻求另一种方法来发展,这三条道路是由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爱好所决定的。”[4]127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这种文化又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建构和积累下来的。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在保护中建设和发展。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重要内涵,一是保护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使北京持续具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二是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首都特色的文化名城,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定位体现了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建设中保护,保护中建设的首都文化发展战略。
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随着北京城市的日益国际化,新型的城市结构格局、新型的城市空间、新型的城市文化形态不断增长和衍生,北京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体现北京古老文化韵味的东西越来越少,在都市空间的日益现代化中,古老的北京文化遗址成了一种碎片,孤立在巨大的现代化城市空间、五彩缤纷的商业广告和川流不息的车流之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在文化上把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应当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建设,在挖掘、利用、表现和诠释北京城市历史文化方面做了重要的努力,王府井大街和皇城根遗址公园、天桥广场、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以及奥林匹克功能区民族大道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在某种意义上,都体现了用视觉艺术的形式诠释和表现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塑造了一些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的公共艺术空间。然而,相对于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发展定位来说,仅仅已有的这些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与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城市发展相比,显得尤其单薄和稀少。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公共艺术应当充分挖掘、整合、转换和利用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创新性的创意,把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创意性的文化资本,在广度和深度上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表现和诠释历史文化精神,塑造具有古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景观和城市文化空间。尤其是在北京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对于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发展,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应当,而且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北京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应体现创新型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美学水准。北京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应当是富有创造性、创意性的艺术。这里的创造性或创意性,所指的不仅仅作为纯粹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不只是一种审美客体的创作,也不只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艺术形式的塑造。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这些方面不重要,公共艺术作为艺术在这些方面当然是不可少的,没有这些方面的创造性,艺术并不成其为艺术。
公共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体现在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的建构、公共参与和公共精神的建构,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某种文化民主性、审美共享性和艺术参与性。因此,这种创造性和创意性是多层面和多维度的。公共艺术的创造性是一种综合复杂的创造性,它既创造具有优秀美学品质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创造艺术化和审美化的城市文化空间与都市交往空间。“今天,我们在公共艺术中所需要的东西不是共识而是交流。公共艺术能够提供一种真正的丰富性经验——而不只是一种城市理念或城市设施。优秀的(对公众和艺术来说都是优秀的)公共艺术发挥着一张对话的请柬,而不是难以接近的独白。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肯定性的东西存在,即艺术在公共生活中发挥出一种积极而富有意义的作用。虽然公共艺术依赖于已建立的组织机构的赞助,艺术家仍然能够找到个体创造性表达的空间。”[5]231
首都北京的公共艺术创作、建设和发展,应依托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文化名城、世界城市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资源优势、经济优势,有机整合、科学利用、全面调动首都乃至全国和世界上的艺术家的创新智慧,建立综合评价创造性和创意性公共艺术的指标体系,健全建设和机制,充分调动艺术家的创造性和公众的创意性,塑造具有高度艺术创造性、文化创意性和公共参与性的首都公共艺术和中国公共艺术。
第五,北京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建设发展,应体现宜居城市的文化要求,发展满足多层次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城市公共艺术,建构更加艺术化、审美化和人性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塑造“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生活的公共艺术空间和文化空间,建设具有丰富艺术特色和美学韵味的城市文化。
在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关涉到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问题。在《奥林匹克文化与公共艺术》一文中,瑞士雕塑家比特·克里姆勒结合西方的公共艺术,谈到了中国公共艺术的问题。他认为,艺术是一面映射人类生活状态的镜子,所有人的公共艺术的受众,公共艺术通过公共艺术家敏锐的觉察力服务于社会。在启蒙精神的指导下,西方文化通过公共艺术的发展教育人们和影响人们。20世纪60年代以后,正如我们在西方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历史转变中所看到的,由于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转变,西方的公共艺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运用艺术建设宜居城市空间成为一项重要而具有普遍性的工程。在今天的中国,“城市雕塑作为公共雕塑艺术的一个分支方兴未艾,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城市雕塑在各大城市蓬勃发展,为当地社区的文化需求提供了服务。这些城市公共雕塑作品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英雄观、审美观和艺术灵感。但是,现在中国的情况也类似西方,受众的艺术素质和品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向公众、服务公众是公共艺术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6]77
事实上,当代西方发达城市早已兴起了一种新的、多学科的都市话语,以及城市专家之间的新对话,它们或他们把“宜居”的概念运用于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实践之中,提出了“认同与管理、共享机会、想象和快乐、真实性与意味性;开放社区和公共生活、自力更生、公平”等因素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作为未来城市环境的目标。M.迈尔斯在《艺术,空间与城市》中强调了“宜居性”(liveability)、“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快乐地居住在地球上”(living lightly upon the earth)、“城市规划的修正”(revisioning of urban planning)以及“共享或参与的艺术”(participatory art)在公共艺术与城市未来中的作用。因此,公共艺术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美化环境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塑造我们的城市生活和精神文化,让人们愉快地生活在城市中和地球上。
近年来,北京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建设在塑造艺术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天桥广场、元土城遗址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的相关区域。但是,相对于日益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和不断增长的城市社区来说,借助于公共艺术建设和公共艺术活动构建成的公共空间远远不够。从美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从功能上提升生活空间的质量、从交往上塑造公共空间领域,建构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和宜居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北京作为宜居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来说,它所体现的就远不止是英雄观、审美观和艺术灵感,而是如何塑造宜居性的城市空间、宜居性的城市生活,面向公众并且服务公众,让公共艺术成为真正属于城市的艺术、属于公众的艺术、属于生活的艺术,这确实是北京乃至中国公共艺术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W.J.T.Mithell: The Violence of Public Art, in Art and the Public Sphere,edited by W.J.T.Mithel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2]Janet Kardon: Siah Armajani: Bridges, Houses, Communal Space, Dictionary for Building, Philadelphia, 1985.
[3]本·哈莫:《方法论:文化、城市和可读性》,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E. 拉洛兹:《决定命运的抉择》,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6]比特·克里姆勒:《奥林匹克文化和公共艺术》,《北京奥运公共艺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年版。
Beijing Public Arts and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apital City
LI Jiansheng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Public arts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of city public culture and aesthetic space build the cultural image of the city and convey its cultural spiri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s a 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city, Beijing's urban sculpture or public arts has changed from unitary to cultural and aesthetic diversity as the city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changed, and Beijing has constructed a variety of urban cultures and public art spaces. But in terms of quantity, esp. in terms of quality,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influencing cultural cities, Beijing's public arts and its position as a 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city lag far behind. Therefore, Beijing's public arts will play a bi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city and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ublic arts; city culture; cultural aesthetics; cultural centre of China
(TrZhang Jing; Cui Xianquan)
(责任编辑孙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