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西良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70-02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乐于思考、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通过培训实践,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资源给了我新的洗礼和体验,尽管要成功的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崇尚这样的课程资源改革——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生活化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方式,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指导功能,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构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質,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在小学思品课课堂教学中,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课堂多样化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不过本次培训专家专题讲座中,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过程性评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对策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我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太阳》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老师像太阳,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角色扮演。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三、教材是素材,教材是材料。
之所以说,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的交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换而言之,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浅层次的综合是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如运用信息技术,大量的音像资料不光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背景,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学习充满美感;然后从这个意义上看,思品教育是一门综合课,必须回归生活。从更深层次讲,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不能脱离儿童整体的实际的生活经验,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一大课程。
因此,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通过培训后实践,我发现凡是能体现这三大基本特征的课在教育方法上,改教导为引导;在学习方式上,改你讲我听为自主参与、活动思考;在教学形式上,改形式主义,为不拘形式,追求实效……这样的课必然提高德育功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总之,通过培训后实践,我懂得了,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理解它,钻研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我们的小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