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2014-04-29 19:41:31李宁
学理论·上 2014年2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李宁

摘 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从人的生存方式去理解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去发展实践哲学,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现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体性及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080-02

一、关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理解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然而,中国哲学界对“实践”这个概念却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实践是指生产实践和社会劳动,有的认为实践指经济领域和其他一切领域中的实际活动,还有的学者认为实践是指人的生存实践,这些理解当然都是根据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而产生的,这些观点都把实践看作一种中介,看作是人以特定的手段去改造外部客观物质的活动,然而,仅仅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是不能把握实践的本质的。

实践在本质上是指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确证、自我实现这样一种对象性的辩证的生存方式。可以说实践是人对外部自然界的一种物质性的、现实性的否定关系。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其直接的存在形态是原始的、庞杂的、粗历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这是不能完全合乎人的生存需要和目的的。人类有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是能动的、目的性和极具创造性的。人类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生存,就必须以表现在外在的物质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目的地否定自然的原始的、龐杂的、粗历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外部直接的存在形态,从而使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界成为合乎人的需要的存在,成为人类众多存在要素之一。于是,这种人对外部自然界的改造活动、这种将自然人化的活动、这种表现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原始状态的否定实践活动,也就构成了人类存在的本质,成为人类特有的一种存在方式。也就是说,将自然人化的实践活动,这种文化意义上的存在,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所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实践不仅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存在,人类不断地繁衍和延续,实践活动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即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得以发展的基本方式。是自然得以不断人化的内在本质。而且,人与动物的存在方式的根本不同在于,人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价值的世界,人是可以有目的地有选择性地去生存,人是积极地以实践的方式改造着自然;动物所面对的自然界只是事实的世界,只能是以消极的被动的方式适应着自然。因此,只有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上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实践是人类所特有内在本质和存在方式。

人在实践中生成了人的主体性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主体性存在,反过来,人的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使实践成为一种有方向的社会历史活动。人作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体,其必须在主体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生成、交互发展和共同进化,离开了人的主体性去考察人的本质,本质就成了抽象的本质,人也就成了抽象的人,因此应当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努力促使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二、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实践。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尽管很重视现实的意义,但更侧重于从理性的角度去解释现实,认为哲学是对现实的反思,这种现实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固定不变的,这样,理论只能成为现实的外在说明,这样,把理论和现实分裂开来。马克思对旧哲学的伟大变革,首先就是使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对把理性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的批判,把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而对尘世与现实的批判,把现实理解为与人的主体性活动相关联的,是不断变化的,人类理性活动而产生的理论,也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460,因此,在消灭哲学中实现哲学,从而改变世界,实现人类最终的自由和解放,才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真正含义。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9。

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哲学是高于现实的,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同自然相脱离的绝对实在,进而把“自我意识”等同于“绝对意识”,而正是这种绝对意识创造了人类历史。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哲学本身就是世界现实生活的产物,哲学是理论活动的代表,哲学这种理论活动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因此也成为马克思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思考。在而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理论有时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的解决,只能通过实践的方式。而理论本身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对立的。哲学不能解决理论的对立,因为哲学认为这仅仅是理念的任务。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人的思维是否遵行客观的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这本身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部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规律性,也即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不是理论的问题,人应该并且只能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说“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活动自然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的思维的现实性和“此岸性”都只能从现实生活中,也即实践中找到依据。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人们各在自的劳动中结成了相应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变化的,而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相应的经济范畴,如相应的原理、观念等,都是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抽象的范畴的变化也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变化,都是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即劳动的变化的,这表明,理论和实践是同一的。

三、实践哲学的意义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精神的反映,其性质也是一种主体哲学。它具有主体哲学的一般特点,即以人为本,从人的创造活动出发去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只有从这种历史定位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义和其对中国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作用。

(一)发挥主体性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经济活动发展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在实践创造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必然影响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及其结果。这种影响表现在:

首先,人的主体性规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主体意识的选择性决定着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带有倾向性的;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决定着主体在对客体进行改造时必然是有特定方向和目的的。市场经济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是一种主体性经济,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由竞争的特点,决定了其最大的功用在于它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能充分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在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对人的主体性进行建设。使人能够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真正从主体上获得解放,改变以往人对政府、对集体的过分依赖状态,使人真正走向市场,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进而在改造客体和自我改造过程中充分实现人的超越本质。

其次,人的主体性制约着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人的主体性的不断增强,意味着人的主体意识、地位与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的提高,这不仅使主体能更加自觉自为地从事实践活动,也使主体实践活动的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能力得以增强,从而有利于拓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要求人在从事经济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作用。商品经济就是人的主体性由生成到发展提高的过程,人有由由自在走向自由自觉,人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拓展,这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拓展的实践又促使着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其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解放人,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断提高。

最后,人的主体性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效果与性质。主体的能动性、主导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实践活动能否达到主体预期的目的,直接决定着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否与人类利益一致,发挥人的主体性与人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市场经济是依赖人的主体性来发挥作用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产生了“物化”等消极影响,但其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充分促进了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充分发挥了人的能力。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这种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与人的主体性的内在关系,不断地促进着商品自由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不断地提升着人的主体性的提高;同样,在当今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道路中,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切关注和呼唤也应当成为时代精神的突出体现。

(二)以人为本,就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体现着人的存在方式,而人类确证自我、实现自我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由于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很难充分认识并发展人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第三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社会财富的极大涌动,个体完全摆脱了对物和对他人在生产上的依赖,人才可能真正实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在其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有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种社会关系的发展体现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一致的;也有每个个体能力的、充分体现自己特长的、完全符合自己心愿的最丰富多彩的发展。人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实践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因此充分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意义对我们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李楠明.实践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思维方式[J].东岳论丛,2001,22(4).

[3]高清海,叶汝贤,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综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08:44:00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3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14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