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欧洲经验构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2014-04-29 00:44李洁
学理论·上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欧洲

李洁

摘 要:欧洲的高社会福利制度,曾经被称作是欧洲软实力的强大重要标签。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欧元区国家发生欧债危机之后,高福利制度的弊端开始不断显现出来。反观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雖然近年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不管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层面的实施环节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总之我们要吸取欧元区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不断探究,最终在政府的协助下,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的、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欧洲;高福利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014-02

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风暴还没完全散去,2009年底,又一场大规模的主权债务危机登上了历史舞台。包括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家都先后出现了严重的公共债务崩溃和财政赤字危机,欧债危机愈演愈烈。“隐形炸弹”之一便是其盲目的高福利政策。

一、审视欧洲的高福利制度

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国家或者社会为了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不得不说,百余年来欧洲的福利制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推动欧洲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曾经一度被称作是均富社会和避免冲突的理想模式,是欧洲软实力的重要标签。

但是这种令人羡慕的高福利体制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国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为欧洲国家的长期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2009年的欧债危机就使这种体制的弊端开始真正显现出来。

1.欧洲的高福利制度使得公共开支比重加大,政府财务负担加重。从2000年以来,欧洲各国原本引以为豪的福利制度就已经成为其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而且欧元区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最慢的地区,它只能依赖短期刺激金融业发展来带动长期实体经济的复苏。为了维持高额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只能向外大举借债,从而导致出现大量的政府财政赤字,政府的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目前,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务负担重已经成为欧洲福利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欧洲的高福利体制使得部分欧洲居民好逸恶劳,福利依赖现象严重。高福利体制损害了人们的就业动机,使得部分欧洲居民好逸恶劳,出现动力真空,并导致福利依赖现象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欧洲市场上劳动力的缺乏,从而不利于欧洲长期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更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3.欧洲的高福利制度加重了企业的税费负担,严重拖累了国家的经济发展。高福利制度虽然大大提高了对劳动者的保障水平,却在无形之中给企业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它扭曲了原本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大大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导致企业无法将有效的资金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在激烈残酷的国际竞争面前,部分欧洲企业由于资金原因应对乏力,从而拖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

4.欧洲的高福利制度使得社会矛盾尖锐化,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自欧债危机后欧洲经济低迷,欧洲各国纷纷对高福利制度采取了紧缩政策,其中第一个受影响的就是欧洲各国的移民。他们的生活将受到影响,并认为福利削减是来源于其政策上的歧视。本国人民则会认为自己原本享有的福利优惠被移民分割了,这种相互排挤、相互仇视的态度最终上升为强烈的对抗和分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欧洲国家为了摆脱进退两难的福利困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对各国的高福利制度进行调整[1]。欧洲各国的调整措施,具体来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缩小福利的覆盖面,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要纠正社会福利全民普遍享有的做法,使得社会福利切实流向最需要的人群,物尽其用。如此一来,欧洲各国也能缩减福利开支,提高社会福利的效率,减轻其财政负担,有利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

第二,削减社会福利项目,并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欧洲国家长年来实施的高福利制度使得部分欧洲人养成了过分依赖福利政策的懒散病,为了达到反福利依赖的目的,欧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例如推进与就业相关的激励制度,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并且除了养老、失业、医疗等基本福利项目外,其他福利项目正在逐步削减。

第三,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为了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欧洲国家通过培养家庭护理员、建立社区服务体系、扩大家庭服务等途径来加强全社会的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成员通过参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这个过程,也会影响其以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观念。

二、反思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和西方相比,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上都相对稚嫩。虽然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理论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研究内容还是不够充分。由于社会保障既涉及主流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价值判断问题,又要考虑核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实证问题,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既属于规范研究,又是实证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在这两个领域都存在着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问题。目前社会保障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经济学为主。但是,社会保障由于涉及公民需求、公民权利以及公民意识等问题,所以必然要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几个学科发生联系。对类似这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合理解决,社会保障还没做出科学的回应。

第三,学科体系发展还不完善。在中国,社会保障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并没有成熟,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是指,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它是由其特有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的,它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①学科体系亟待完善。

实践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践中覆盖面过于狭窄,享受社保的机会不均等。国务院于2009年9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已在制度上实现了全民覆盖。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社保要实现全民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譬如社会保险,区县以下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企业的社会保险就还都很不健全。

第二,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制还不够健全,明显滞后。社会保障制度自改革以来,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但是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一部统一的社会保障法,由各部门制定相应的部门规章。诚然,代表不同利益的各部门在制定规章时难免会发生碰撞和矛盾,不利于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长期发展。

第三,社会保障的资金筹集不规范,并且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还不规范,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现行社会保障资金在筹集上主要由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自行制定具体的筹资办法与比例。因此,有必要用新的筹资方式来代替原先相对分散的投资方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不仅如此,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仍有很大一部分的社会保障基金游离于国家财政之外,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2]。

三、欧洲国家福利制度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目前,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财务负担、改革高福利制度已经成为欧洲国家的普遍做法。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该认真研究和吸取欧洲国家建设福利制度的经验和教训,依托国情,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保体系。

第一,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情化,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国家综合实力快速提升,这为建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是,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欧洲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在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时,依托中国的具體国情,积极建设适合中国现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建立相应完备的法律制度。欧洲国家相对成熟、完善的福利制度都是以健全的法制为基础的,每一项措施的实施和修改都有其相应的法律依据。而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法律、法规偏少;二是有关福利问题与其他社会政策混在一起;三是现行有关法规政策在社会福利事务的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着模糊性等等[1]。因此,目前我们急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是推动我们社会保障事业向前发展的关键。

第三,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定全国和地方的社会保障水平。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我们既要做到统筹规划、考虑大局,又要充分考虑群体差异和群众的切身需求。而且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不是单纯一味地补助,还应考虑多举办些技能补习班、学习培训班等等,以便帮助群众更好地就业以及再就业。

第四,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现行的官办型社会保障体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单位承办社会福利、政府包揽社会福利的模式,这是一种非系统化、非社会化的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解决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现行的官办型社会保障体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1]。

参考文献:

[1]蔡娟.西方国家福利制度调整的借鉴意义[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2).

[2]徐延辉.中国社会保障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研究,2006(4).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欧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析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