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的意义》历史观探析

2014-04-29 19:32:05谢涛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真实时间记忆

摘 要:《终结的意义》是巴恩斯唯一获布克奖的作品。巴恩斯在小说中不再像之前作品剖析宏观集体历史,而是转而关注个人的记忆。研究《终结的意义》中的历史观,对我们完整地研究巴恩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记忆;真实;时间

作者简介:谢涛,男(1988.12-),江西南昌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1

朱利安·巴恩斯在当代英国文坛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他与马丁·艾米斯,伊恩·麦克尤恩,并称为当代英国文坛的三雄。其作品四次进入布克奖短名单,虽三番铩羽而归,他的重要也可见一斑。巴恩斯执着于对历史书写。他行文简约,准确。小说鲜以情节取胜,引人入胜的往往是其对撰写主题的深刻认识与反思。

本文旨在通过对记忆真实性,以及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对巴恩斯《终结的意义》中的历史观做一个梳理。

《终结的意义》中,巴恩斯主要对记忆真实性,以及时间概念进行了诠释。

“叙述的对象并不是原生事件,而是意识事件。也就是说,叙述者面对的并不是客观發生的“事实”,而是经过意识和记忆反应之后的往往不在场的事件”。(记忆的空间性及其对虚构叙事的影响,龙迪勇)

原生事件即真实发生的事件,然而它只在理论上存在。它在发生的同时也在消亡。而原生事件之所以能由人继续叙述,则是因为它以不同形式被人记录下来。这个进入人的意识的过程中,原生事件也转化成为了意识事件。正是这个过程,提供了不真实存在的温床,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制造了不真实。

阿德里安关于历史的言论“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就是历史”,“历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个主观阐释与客观阐释的问题”,也就是导致历史不真实的两个元凶,即 “材料不足”与“主观误导,自欺欺人”。维罗妮卡背叛托尼后,他给她写的信,是这两个“元凶”很好的注解。

托尼在小说前后分别提到了他给前女友与好友的信。第一部分,托尼并没有将信件的原封不动的展示出来,他说他“大概”写了类似于:

“本人向你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借此告诉你我一切均好,老朋友……然后我祝他好运”

在读者看来,信件简明扼要,用词轻松愉快,托尼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他并没有记恨前女友和哥们的背叛,相反,他祝福了两位。而小说第二部分,当维罗妮卡将托尼当年所写的信的复印件寄给他时,我们才知道真实情况完全之前的描述大相径庭。信里充满谩骂,污秽用词,他称维罗妮卡:贱女人, 控制狂,势利眼;他诅咒了两人“我诅咒你们诸事不利”,最可怕的是,他的诅咒涉及了孩子,“我隐隐希望你们有个孩子……将报复施予一代代后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巴恩斯并非像有些学者认为的“历史真实在巴恩斯看来或许不可求”。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巴恩斯质疑的是历史的绝对真实,但他并不完全否认历史的真实性。小说中虽然有史料不足,主观叙述,记忆不清存在,读者还是对整个故事有一定的认识。在《十章半世界史》中,巴恩斯也说过“我们还是必须相信,客观真实是可以得到的;或者我们必须相信它99%可以得到……我们必须相信43%的客观真实总比41的客观真实好”。

在巴恩斯看来,时间用来衡量历史,如果我们不能认识时间,那么我们将无法认识历史。

时间哲学一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赵仲牧认为时间分标量时间,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

我们生活在时间中……如果我们无法理解时间,无法掌握其节奏与进展,那么我们何以理解历史——哪怕是我们自己那微小、私密、基本无从记录的历史?

时间哲学的基本问题集中在:时间的本质,时间是否可逆,时间的计量。而巴恩斯在小说当中对时间的反思更多的是关于时间计量。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还是采用二分法: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客观时间的计量依靠的是“可观察感知的事象世界的有序性运动及其周而复始、循环渐进的节律或律动”,最早人们通过“日出东方,沉于西方”有了天的概念;“月亮的阴晴圆缺”,有了月的概念等等,到后来在科技的帮助下,人们对秒定义“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由此可见,客观时间是量化的概念,它以匀速不断前行。

小说中,托尼与友人在中学时期曾把手表表面朝内带,一方面彰显了三人的特殊友谊,另外一方面则是让时间变成个人的。托尼认为,个人的时间,即主观时间,才是真实的时间。它通过与记忆的关系实现量化。由此可见,巴恩斯在小说的当中所关注的是主观时间。那么主观时间在计量上,是否也是匀速的呢?

“只需寥寥的愉悦或痛苦,我们就能体会到时间的韧性。某些情感会促使其加速,而另外一些情感又会让它放缓脚步;偶尔,它好像不知去向——直到最后时刻,它真的猝然失踪,一去不复返,”

主观时间并非匀速。它会因为情感变化而改变运动的速度。

与历史相仿,记忆难以达到客观真实。人文时间不仅因情感有快慢,再一定时刻还可能逆向而行。由此可以看出,巴恩斯在小说打破了传统历史观的束缚,提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观点,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10 1/2章世界史》 林本椿 宋东升译 译林出版社 2010

[2]《记忆的空间性及其对虚构叙事的影响》 龙迪勇 江西社会科学 2009

[3]《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赵仲牧 思想战线 2002

猜你喜欢
真实时间记忆
记忆中的他们
时间消灭空间?
新闻界(2016年12期)2016-11-08 21:36:56
从几种“真实”浅议《活着》的影视改编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32:13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12:05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0:22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