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 周军 朱志钦
摘要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内涵出发,依托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的平台,以中高职“3+3”分段培养园林技术专业为例,结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昆山第二中专学校中高职分段联合培养的办学实践,分析分段培养课程设置状况,合理设计和优化中高职有机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1-07285-02
作者简介黄顺(1976- ),男,湖北大冶人,副教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20140623 “十二五”期间,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职教体系乃当务之急。建设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既是深化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研究以中高职“3+3”分段培养园林技术专业为例,结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中高职分段联合培养的办学实践,提出了一体化课程结构的优化方案,旨在推进办有同类专业的中职与高职学校健康持续发展[1]。
1当前中高职分段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重复性大中职园林专业旨在培养服务于绿化施工、苗木生产、花卉租摆与养护等方面的技术型人才,而高职高专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社会和创新能力,以及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型绿地的规划设计、绿化施工管理及苗木生产经营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两者在绿化施工、苗木生产方面重复性大,培养目标定位差异不大。
1.2文化基础课没有衔接好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往往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教学内容偏简,因此,学生通过对口单招升入高职后,园林专业学生在高等数学、英语A级或B级应用能力学习中明显比普高录取的学生吃力,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也相对偏低。
1.3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衔接教材缺乏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中职学校在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上开有《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再从教学大纲看知识点和技能点也基本相似,难分高低。再者,高职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是按普高生标准进行课程设置,而中职升入高职后,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内容重复面太大。到目前为止,中高职园林专业课程设置标准还没有统一,中高职衔接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2]。
2研究基础
自2012年与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科学校联合申报,市教育局推荐,开办了中高职“3+3”分段培养,招生人数达58人;因市场前景看好,2013年又一次申报顺利通过了审批,录取学生数49人。双方根据协议条款,通过开展市场调研、教研活动、课程标准制订、技能培训与鉴定、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进行互动和交流,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3年园林技术专业(中职)被苏州市教育局遴选为“市级优秀新专业”。近5年,课题组成员还主持或参与各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软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2013年3月通过了院级同类校本课题《基于联盟办学的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研究》的立项。
3改革举措
3.1对接产业,开放办学以地区产业升级及社会紧缺人才需求为本,借鉴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生态教育系统理论,依托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平台,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为例,结合学院当前与昆山第二中专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办学实践,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内涵出发,尝试探索和建立“多元评价、自主招生”的考试制度,以开放式学分制为特点,共同探索中高职“课程有机链接”、“转段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实现无缝对接探索出一套新的思路与做法。
3.2搭建中高职衔接课程的“绿色通道”通过整合园林行业内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各方力量,形成集团化办学机制,搭建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实训平台——“园林技术专业现代农业校企合作联盟”和“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会长由理事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和园林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兼任,成员由设计院院长、项目经理、技能大师、专业名师、教坛新秀、青年骨干教师和顶岗实习班导师组成。教学工作委员会按月实施例会制,负责讨论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推行年度弹性学分制模式,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与机制,促进资源集成与共享[3]。
3.3统一制订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是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标准的制订要打破传统的课程大纲框架模式,应以生产实践中的工作内容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进行编写。有了课程标准,学生学习的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职业素质目标更加明确。为了提高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意义,采用表现性目标表达方法,即用学生所能表现出的实际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任务的驱动和情景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了更加灵活的选择,采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综合考核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成果,任务驱动型教材真正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4构建“一体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4.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2012年度麦可思公司提供的“园林技术专业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深度分析報告”,借鉴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成功经验,围绕职业岗位(群),以职业能力为切入点,融技能、知识与素质为一体,结合各专门化方向之间具有的共同职业能力, 提炼能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 以此为基础构建职业核心技术课程,并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先学会“做”,再从“做”中领会“知”。核心课程模块的设置应紧紧围绕“三大核心能力”,对应“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能力”的课程建议安排在第4~5学期(中职阶段),对应“园林设计能力”的课程建议安排在第7~8学期(高职阶段),对应“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建议安排在第5~6学期(中职阶段)和8~9学期(高职阶段)。“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能力”重在中职培养,“园林设计能力”重在高职培养,而“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能力”培养是两个层次的能力对接,既区别,又联系。
4.2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一体化”结构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力度,构建中高职有机衔接课程体系——“四大平台”,即公共基础课平台、职业基础课平台、职业核心技术课平台、专业拓展课平台。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 各专业一般都应设置包括德育、体育、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 并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有必要制订统一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对园林专业核心课进行整体教学设计,要求课程的实训内容来源于真实项目,形式接近于真实情境,如设计类课程与联盟企业合作采用“企业杯”景观设计大赛的形式展开,施工类课程以企业提供真实的项目为载体虚拟招投标及施工组织方案编制流程,苗木生产与养护类课程结合实训基地苗木移植及绿化养护工程进行实战教学[4]。
4.3基于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合理分配课时量调查当前我国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发现中职阶段设置的职业能力课程与高职相同的为多数,教学内容重复性明显,这是传统职业教育没有上下打通、缺乏整体设计的不良结果。而在“3+3”分段培养模式下,建议课时分配:“公共基础课(中职)” 约900~1 000 学时,“公共基础课(高职)”约700~800 学时;“职业基础课(中职)”约400~500 学时,“职业基础课(高职)”约300~400学时;“职业核心技术课(中职)”约700~800 学时,“职业核心技术课(高职)”约900~1 000 学时;“专业拓展课(中职)”约100~200 学时,“专业拓展课(高职)”约200~300 学时;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为18~20周,合计约570学时。中职阶段学分约150~160,高职阶段学分约130~140,合计总课时控制在5 500~5 800为宜。
5结语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有地域特色的中高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和衔接课程体系,使中高职衔接变成“直通车”,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与实践,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方面教育教学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此举既是高职教育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例,又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刘峰.新加坡“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11(5):177-178.
[2] 張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31):37-39.
[3] 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 2010(7):137-138.
[4] 梁国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及课程衔接的思考[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