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企的规模不断壮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企业财务经营业务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国企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还需要不断创新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国企审计如何创新审计方法做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方法 创新 国企审计
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未来5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国企审计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深化国企改革进程中的诸多领域都取得很大的成绩,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做法。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客观认识到我国国企审计与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审计的范围、审计目标、审计方法方式、审计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人员结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应用、行业监管上还都存在很多方面的差距。作为国企审计人员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和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才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才能扩大审计的监督力和影响力,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个人认为国企审计方法创新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自我转型为重点,夯实能力基础
审计方法创新的主体是广大审计人员,要实现加强国企审计的目标,国企审计人员不仅要注重自我完善,具备与国企审计需求相适应的综合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在不断发展中完善自我,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转变自我思维方式,实现自我转变。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企业审计要立足于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拓宽企业审计思维角度。要由“微观审慎审计”向“宏观审慎审计”转变,由注重微觀(即企业个体)向微观与宏观并重转变,由注重个体风险向注重系统性风险转变,要更加注重审计服务,切实处理好依法审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将“强服务、保增长、促发展”理念渗透到企业审计工作中,将服务理念贯穿企业审计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多联系地对典型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从宏观治理层面进行全局性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和分析,提出审计建议,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会感觉到力不从心。科学发展观提出十年以来,实践证明,中国社会一切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才能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我们就会感觉到力不从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也多次重申,“做好审计工作须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国企审计中发现的诸多问题,有的是涉及改革发展的带有体制性的深层次问题,不能简单用一种常规的审计方法去实施,国企审计方法创新必须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其实质是体现了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发展观精神。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由此可将国企审计需求作人格化的理解,在国企审计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满足各种需要。首先应该是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为需要财务收支审计,然后是加强管理提升效益的效益审计需要,再次是完善国家治理层面的审计需求,如此类推等等。在每一个需求层面或需求层面内部具体目标下所采用的国企审计方法都可能不尽相同,目标决定方向,国企审计方法也必须结合国企审计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去开展创新。
三、以审计效用为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实践中即使有最好的审计方法发现的审计问题,如果没有被充分归纳、汇总并利用,这样的审计方法也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从经济学上讲该创新是无效的。国企审计方法创新必须以实现审计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审计成效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受审计方法影响的,审计方法是为实现一定审计目标而采取的手段、途径、行为方式等,国企审计目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它又划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实践中,通过创新的审计方法往往能很好的达到审计目标,但并不一定有最好的审计成效。根据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要求,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审计目标的制定受审计人员认识、素质、能力以及客观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目标偏离实际的情况,审计目标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完善,以使审计方法创新的过程更接近实际,更能最大化的发挥审计成效。审计效用最大化也是审计方法创新的最终价值体现,利用创新的审计方法去实现不断修正的审计目标,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竭力使审计成效达到预期目标。
四、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助推转型升级
审计署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创新计算机审计的形式和内容,总结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方式。同时,提出要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并在建立健全电子审计体系、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水平、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水平、建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建成审计信息网络及安全保障系统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因此,计算机审计是未来审计工作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国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在会计电算化基本普及的基础上,很多企业还进一步加强了ERP系统等实现财务、业务、人事、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传统的国企审计方法也应及时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要求,正如审计署在实施“金审工程”后流传的一句话:“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新的信息环境同样对国企审计方法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查处大要案方面,犯罪分子作案的手法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高明”,审计方法若不与时俱进,改进创新,一件件经济犯罪案件就会擦肩而过。借助于对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手段,往往在审计方法创新中占据先机,切实推动国企审计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谭鸿彬.国有企业计算机审计探索与实践——以某白酒生产企业为例.现代审计与经济,2013,(03):30-31.
[2]程宏杰.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魅力中国,2010,(13).
[3]吴昊.强化审计调研、切实转变作风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http://www.szsjj.gov.cn,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