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淑燕
【摘 要】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繁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加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现。文化是民族的载体,是社会的缩影。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性的标志。小学阶段的教育启蒙,是个人生命的奠基。加强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塑造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 键 词】小学教育;传统文化;文化回归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5-0024-03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总体上论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分阶段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也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和指导。《纲要》的印发,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为新形势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然而,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1]我国小学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导致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彰显。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从现状看,在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小学阶段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更多的是经典诵读,孝道文化的教育,对传统节日、传统历法、国画国乐这些被打上深深烙印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都很少。尽管国家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假期,但很少有学校利用这一契机,适时地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二是学校课程安排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很多地方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似乎传统文化教育仅限于语文课程中古诗文的理解,而对于那些本来可以加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品德与社会课程、音乐与书法课程、体育课程中,却很难看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子。
三是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从现状看,多数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师是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者。由于学校硬件资源的局限,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多数小学教学中不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体会不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外来文化冲击使传统文化处于劣势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犹如洪水来袭,首先是饮食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是小学生的最爱。其次是网络游戏。小学生天性好动,爱玩是孩子的本性。在游戏中孩子仍然可以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可在小学生中曾流行或正在流行的诸如植物大战僵尸、红色警戒、坦克世界等都不是本土游戏,貌似源自本土的三国杀游戏的也是源于美国的一个游戏。由于小学生好奇的心理,他们对西方的节日敏感,他们也和许多外国的小朋友一样喜欢如万圣节、圣诞节之类的节日,可对于诸如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对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实际上,如果中国的传统饮食能够迎合小学生的特点,如果国内开发的游戏能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如果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充满趣味性,小学生也同样会喜欢中国的饮食、国产游戏和中国的传统节日。
(三)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
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体制制约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并没有形成合力。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场所还局限在校园、手段还主要依赖于课本,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仍然以学业来评定孩子的成绩,成绩好才是硬道理成了好学生的代名词。多数家长仍然只追求成绩,而传统文化在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极少,几乎只在语文中涉及。因此,成人世界中淡薄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很难植入小学生纯真的心灵。
二、传统文化回归的路径
了解中国传文化的基本精神,正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前提。“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国学经典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分层次分阶段有序地持续推进。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强调以中华文化自信凝聚共识,加强顶层设计,主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以经典价值传承为基础,解决好经典要不要进课堂、哪些经典进课堂、怎么进课堂的突出问题。根据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同年龄段的人应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从做人的角度,初中和高中是一个界限:小学、初中侧重“德”的修养和“行”的方法。[3]
(一)继续课堂内经典传统文化诵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增加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同时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增加了中国长篇古典名著的阅读。经典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新课标中小学语文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都有经典的传统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亦或是《尚书·夏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守”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精神。《易经》中“夫君子与天地全其德,与日月合其光”,以及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都在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而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的精神,更是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小学阶段教育是启蒙的教育,早期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会对他们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感染作用胜于言语说教。父母对孩子的能够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能对孩子实施因材施教,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教育思想。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国自古就重视少儿教育,并且形成了让我们今天仍受益匪浅受益的教育理念:一是重视言传和身教,注重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效果;二是教育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三是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参与传统文化实践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及新奇的心理特征,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与传统文化相關的活动,比如举办书画展、诗歌朗诵会、传统音乐比赛,感觉中华文化的意韵美和音效美,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与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文化。集体的活动,有助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意识是个体能够与周围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资审表,团队精神是个体为一个社会利益共同体所接受和肯定的通行证。[4]
小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百家讲坛》、《图说中国》、《成语英语》、《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等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视频,从感官上享受传统文化的大餐。
据齐鲁网报道,2013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去文化中心听传统文化讲座,然后围绕着孝行文化,开展跪拜、为父母洗脚等孝心活动。虽然其中的跪拜活动并没有得到认可,但至少让小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隅。再有,2013年暑期,央视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是很好的传统文字文化教育舞台。节目中不仅是来自全国32支代表队的160名选手的较量,更是到会嘉宾与场外的观众们的较量。在长达一年的活动准备中,更多学生的参与,不仅是中华文字的复兴,更是文字背后经典文化的复兴。
(四)借助网络拓展文化视阈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小学生有无尽的诱惑。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家长和学校的作用不是让孩子远离网络,而是应该鼓励引导并监督孩子正确利用网络,汲取无穷的资源,养成健康上网的好习惯。尽管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合力的作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小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信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积淀文化底蕴。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家长和学校可以开列传统文化探究话题,让孩子自己去网上学习,一方面增加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孩子使用网络工具的能力。网络上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图文展示,不仅陶冶了小学生的心灵,增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无形中也提升了他们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美学精神。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辨别也哪些是美的,哪些是善的,哪些是合理的;通过耳朵听出哪些是和谐的,哪些是不和谐。而这一切恰好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缩影: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认识与直觉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5]
三、传承文明,创新文化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并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特质,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文化也是中华儿女寻根逐源的不竭动力。《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3]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小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焦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国教育报[N].2014-04-02(007).
[2]金元浦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xxgk_166543.html
[4]张欣.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5):125.
[5]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