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法在初中鲁迅小说作品教学中的应用

2014-04-29 10:04王伟
大观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物主旨条件

摘要:本文以课堂实例,阐述了导读法在初中鲁迅小说作品教学中的应用。抓住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关键词:导读法;条件;人物;主旨

语文导读法以尊重学生的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为前提,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发现与成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钱梦龙老师认为主要有四个条件:1.教学内容或教学思路使学生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2.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疑问或悬念进入教学过程;3.指点学习的门径,使学生觉得入门不难,而且确能学有所得;4.为学生铺设知识、能力的台阶,使学生不断受到成功的鼓舞。[1]导读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其形式是以训练为主线,意在培养学生质疑、析疑和释疑的能力。“导读问题的设计应该统筹全局,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要考虑到阅读主体的发展和需求。”[2]

鲁迅小说作品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导读法,可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人物形象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把握人物形象对揭示小说主旨的决定性作用。教师可以设置问题:1.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3.揭示了怎样的主旨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面以具体的教学实例作分析。

一、《社戏》

小说以“我”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为线索,塑造了一系列的淳朴善良、热情大方的乡民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眷恋。其中,人物语言的描写既简约又符合人物身份、年龄特点,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极富神韵,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人物语言,认识人物形象,体察淳朴的民俗民风民情。

双喜:好像小伙伴的领袖一般,性格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我”看不成社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在“我”的母亲和外祖母面前打了包票——聪明机智;看社戏,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他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亲切体贴;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他提议回家——敢于负责;返程途中,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及时劝止大家——为他人着想。当被六一公公“质问”,双喜巧妙作答——聪明调皮。阿发:当双喜问偷哪一边的豆,阿发感觉自家的豆大,脱口而出摘自家的,没有片刻的迟疑,毫不吝惜——善良大方。

六一公公:当他发现自家的豆被偷后,这样问:“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没有责骂,而是玩笑似的慢声细语。当听到“我”说他的豆很好后,竟“感激”起来,并高兴地摘了许多送到“我”外祖母家,让“姑奶奶”尝尝,夸“我”有出息能中状元,并连说可“打包票”——勤劳善良、和蔼可亲、朴实善良而又热情大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些人物形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诵读,模仿人物的语气,结合现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揣摩人物性格,从而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

二、《故乡》

小说以“我”归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我”踏入故土,深切期待却看到破败凋敞的故乡,引发了“我”的茫然惆怅,加重了作品的悲凉气氛。回到家,“我”回忆少年闰土的美好,作品基调由低沉黯淡转为爽朗明快,“我”的心情也颇为兴奋。然而突遇杨二嫂,与闰土会面,终于使长期存在于“我”脑海中的关于故乡的美丽幻影犹如肥皂泡一样,在严酷的现实中破灭。最后,“我”乘船告别故乡和闰土,失望之余,展望未来,悲凉的希望,意蕴深远。除了“我”,小说的两个人物给人印象最深:闰土、杨二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看到故乡的荒凉萧索,亲戚邻居间的冷漠关系,体会作品内在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教师要设置问题:1.作者塑造闰土、杨二嫂形象,为什么要回忆他们年轻时候的样子?2.这种写法是什么?3.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小说对闰土的着墨最多, 因为闰土的遭遇是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缩影。闰土,这样一个活泼可爱、机灵能干、勇敢、与“我”关系融洽的少年已经变成一个麻木不仁、忧郁畏缩、与“我”有了深厚隔膜的苍老闰土。运用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对杨二嫂,作者惜墨如金,往日的豆腐西施不仅是“细脚伶仃的园规”,而且说话尖酸刻薄,成为了庸俗贪婪、搬弄是非的小市民形象。在这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杨二嫂与闰土作对比:闰土不失善良与忠厚,而杨二嫂,表面上与“我”攀亲拉故,实则毫无感情,表面恭维“我”,无非是为了捞点东西——虚伪透顶的老妇人形象。要引导学生揣测作者安排这一人物出场的用意。两人同属于的不幸的阶层,却都有着近似冷酷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三、《孔乙己》

小说刻画了一个自命清高却自卑不已,穷困潦倒却好喝懒做,迂腐麻木又不失善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孔乙己形象。小说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以次要人物——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我”的口吻来讲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察作者这样安排的良苦用心: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更富有真实性,因为“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再者,貌似平淡轻松的语气,实则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原因在于:起初“我”仅仅是旁观者,没有“资格”对孔乙己评头论足,在众多“酒客”—— 看客中,很不起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多了也就不足以为奇,心里也在渐渐鄙视孔乙己,表现在孔乙己教“我”“茴”的四种写法时,“我”的反应,以此引导学生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变得如此冷漠了,足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就顺理成章地把握小说主旨。

导读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提供学生以最佳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的生兴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所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宜,即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但还不能感受得真切,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拨云见日,这样不仅给学生以些许的成就感,使学生的阅读能够顺利进行,更加深刻地把握内容,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3

[2]邱顺燕.问题导读法初探语文教学通讯[J].2004(05):20-21

作者简介:

王伟,女,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工作单位: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人物主旨条件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平淡真实显主旨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