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代文献中有为数不少的关于帝尧陶唐氏神化记载,历史的真实与神化的圣人在这里有了相当完美的综合性体现,在摒弃封建糟粕的前提下,分析和挖掘帝尧的神性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神化;尧;认同
一、世评之唐尧
《左传·哀公六年》记载,孔子引《夏书》如下话语:“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称尧为陶唐氏,至迟从夏代已经如此。孔子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大戴礼记·五帝德》对于从黄帝到禹的五帝之德都有所陈述,各有侧重,其中对于尧的赞词是这样开始的:“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段赞词与《论语·泰伯》赞颂尧的话语有相似之处,都是赞美尧的至高无上。这里所用的“如天”、“如日”、“如云”的比喻,都是突出尧之功德高远,天、日、云都位于高空,是人们无法企及的对象。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对此,《史记·五帝本纪》评价道:“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在这里,司马迁把唐尧当做一个神来记述。实际上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格于上下,意思是感通天地,沟通天地。那么我们就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唐尧既是一王者,又是一巫者。“由巫而史,而为王者的行政官吏;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在巫史文化时代,巫是知天知地又是能通天通地的专家,是智者也是圣者。唐尧是王者,“同时仍为群巫之长”,是知天知地的智者与圣者,故而身披神圣光环———“光披四表”,而且具有“格于上下”的群巫之长的神人、王者、巫者三位一体的身份。这样,帝尧以王者兼群巫之长的身份,命令知天的羲氏与知地的和氏两个智者与巫者集团观察天象星历,以“敬授民时”,使天地宇宙与人间社会秩序化,在以天地宇宙同构为中心的认知体系形成中,突出以王权(神权的代表者)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政治意识,在此基础上构成国家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并借此加强了王权的神圣性与合理性。
二、神化之唐尧
(一)神化之身世
从其出生来看,神化超凡就可见一斑。魏·宋均注《春秋合诚图》:“尧母庆都,盖大帝女,生于斗维之野,常在三河东南,天大雷电,有血流润大石之中,生庆都。长大,形象大帝,常有黄云覆盖之,蔑食不饥。年二十,寄伊长孺家,无夫,出现三河,奄然阴风赤龙与庆都合,有娠而生尧。”《册府元龟》卷二《帝王部》 “尧母曰庆都,观于三河,尝有龙随之,继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生帝于丹陵”。长相之奇亦是可圈可点,“帝尧眉八采,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行,身长十尺”。
(二)神化之施政
关于尧对舜的考察。《尚书.尧典》载:“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具有无比强烈神秘色彩,是上古巫术、神权在政治形态的体现。尧对舜“历试诸难”考察的经过说明,舜除具备贤能品德外,还必须兼有一种特殊的神异资质,这样才便于在工作中与上天沟通。彭邦本先生认为:“在民智未开的神权政治时代,此种神异的资质被视为社会共同体领导人必须具备的特殊禀赋,是使共同体社会安宁、风调雨顺的神秘保障。”
当然环绕于帝尧周围的神秘光环还远不止这些。尧既被视为上古圣人,则后人多加以神化,尤其在东汉谶纬之学兴起后,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
《论衡·奇怪篇》:“尧高祖,审龙之子,子性类父,龙能乘云,尧与高祖亦能焉。”《感虚篇》中记到:“儒者传书,言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帝王世纪》:“(尧)尝攀天而上之,故二十而登帝位于平阳。”
汉·郑玄注《尚书中侯》:“尧沉璧于洛,玄龟负图出,背甲赤文成字止坛。”
晋·王嘉《拾遗记·唐尧》:“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又获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记 天地造化之始。”“四海之西,有浮玉山。山下巨穴,穴中有水,其色若火,昼则通胧不明,夜则照耀穴外,虽波涛灌荡,其光不灭,是谓‘阴火。当尧之世,其光烂起,化为赤云……游海者铭曰‘沉燃。” “尧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岁岁来集,麒麟于薮泽,枭鸱逃于绝漠。有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如凤……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
梁·沈约注《竹书纪年》:“洪水既平,功归于舜,尧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五老因飞为流星上入昴。……后二年二月仲辛,玄龙负书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坛,其书言当禅舜,遂让舜。”
梁·任《述异记》上:“陶唐之世,越裳国献千岁神龟,方三尺余,背上有文,科斗书,记开劈以来,帝命录之。谓之‘龟历。”“尧为仁君,一日十瑞:宫中刍化为禾;凤凰止于庭;神龙见于宫沼;历草生阶;宫禽五色;鸟化白神;木生莲;蒲生厨;景星耀于天;甘露降于地,是为十瑞。”“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斑斑然。”
《山海经》记载“十日并出,炙杀女丑,于是尧乃命羿射杀九日。”《述异记》尧使鲧治洪水,不胜其任,遂诛鲧于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泉” 。
从以上文献的记载中,我们感受和认知的更多是帝尧神迹与神性。
三、神化之原因
(一)崇拜敬仰之血缘认同
对祖先的崇拜是人们感情的一种归依和寄托,主要表现在血缘认同上。在原始社会中,各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同一血缘的群体构成一个氏族,若干个氏族构成一个胞族,而许多胞族构成一个族邦,尧代表了陶唐氏具有相同血缘的族体,所以后人就通过祭祀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其先祖的尊敬和怀念,其实神化的过程包含着祭祀这一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尊敬和怀念就逐渐神性的崇拜与敬仰,这是一个渐变交融的历史过程。
(二)阶级统治之政治认同
西汉的创立者刘邦自诩为尧的后人,《汉书 高帝纪第一下》载;“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汉高祖即位后,设置祠庙和祀官,对其祖尧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至此,两汉皇室或亲自祭拜或派便者祭拜尧词。是祭祀尧舜在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方面的表现。在思想方面,祭祀尧舜是后代对尧舜道德文化的认可,主要表现为后代帝王对尧舜忠、孝、德、义等思想的宣传,这成为巩固其政权稳定、获得臣民效忠的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神话、传说和历史之间的关系。神化的帝尧形象有其历史的客观因素和人为的主观因素,是历史与人文综合交叉的结果,通过对帝尧神化形象的分析,摒弃封建主义的文化糟粕,更能增加我们对这位先哲圣贤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参考文献】
[1]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民.《尚书 尧典》与氏族社会[J].郑州大学学报,1980(02)
作者简介:
邓全召,男,平顶山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