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着眼于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科学,但在经济人假设分析框架下,现代主流经济学却逐渐退化成了个人发财致富的“实用科学”。而现代主流经济学之所以如此坚持既不现实也缺实践性的经济人假设,在很大程度上与追求所谓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关,而这种“科学化”取向又与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质和伦理特点有关,与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思维有关。
关键词人性经济人基督教儒学自然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5-0031-07
引论
一般地,现实社会的人类个体具有这样两大特性:1本哂猩存、自我保护和发展实现之本能的需求,因而从先天的本能这一维度出发,任何个体的行为都潜含着“为己”的目的;2蓖往要依赖与他人或社会合作来实现自身目的,因而从目的的实现这一维度出发,任何个体的行为又带有或多或少的利他性。结合人类行为的目的和目的实现的有效手段选择这两个维度,就可以提炼出既具现实性又具合理性的“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其中,“己”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出发点,互惠的利他主义则是实现“己”之目的的有效手段。①在很大程度上,儒家社会对人性及其行为机理的认知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之间存在明显的相通性:1比寮野选叭省弊魑人性的根本特征,“仁之心”则源于人的社会性,通过人之主体的移情而达到“克己”的境界;2比寮业摹叭省币浴凹骸钡男枰为出发点,但又强调“利他”手段选择的重要性。同时,不仅儒家社会有此认识,早期古典经济学也将人的行为嵌入进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从而将人性看成是自爱和同情心的结合。例如,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书中将“利己”和“利他”作为人性二重性来分别加以阐述,并在“克己”的基础上实现人性观在经济界与道德界的统一。
然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却固执地坚持一种既缺乏现实性也缺实践性的经济人假设。在很大程度上,这与经济学日益追求所谓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关,这种倾向使得现代主流经济学极力模仿诸如物理学等的“硬”科学;同时,经济学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科学化”的取向,又与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质和伦理特点有关,与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思维有关。米洛夫斯基曾指出,“西方世界的经济学,总是被同时代西方对自然界的理解所奴役,在价值概念上尤其如此。即便到19世纪初,自然科学方法的理想形象在塑造经济理论中的经济行为人的形象中,仍然发挥着支配性的作用。”②不过,尽管现代主
*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比较及其实践效应”(GD12CLJ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中国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研究”(10zd&038)
① 朱富强:《行为经济学的微观逻辑基础:基本假设和分析维度》,《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
② [美]米洛夫斯基:《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载图尔主编:《进化经济学:制度思想的基础》第1卷,杨怡爽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67页。
流经济学强调运用“科学方法”来获得理论知识,但正如贝拉等指出的:“社会科学不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认识活动,它是一种或一套深深植根于西方哲学和人文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宗教的)和历史中的传统,提出了关于人的本性、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假设。不管承认与否,它也提出关于好的人、好的社会的假设,并研究社会现实化这些假设的程度。意识到这些假设的文化根基,可以提醒社会科学家注意到这些假设是可争论的;假设的选择设计也深深存在于西方思想中的争论。”[美]贝拉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周穗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00页。
2014年第5期
自然主义思维、经济人假设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庸俗化
一、基督教社会的自然主义思维与人性认知
无论是从古希腊理性精神和希伯莱宗教信仰的思想起源,还是从古罗马、中世纪以及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演化来看,西方社会的整体思维均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特质,而且这种思维特质渗透到了整个西方学术之中。根据这种自然主义思维,人类社会只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并受相似的内在规律支配,人类之间的互动行为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相似的并受制于同一机理。由此产生了西方主流学说的两大明显特征。1庇捎谧匀恢饕逅嘉具有明显的还原论倾向:自然现象可以还原为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等)的作用,社会现象也可以还原为基本个体的作用,这种个体还可以进一步还原为动物性本能乃至基因的作用。因此,现代主流经济学撇开了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社会性特质,而在“本能性自利”的基础上将两者等同起来。2庇捎谧匀唤缰懈髯匀惶逯间的关系是独立的和普遍的,相应地,生活界各社会体之间的关系也被视为独立的和普遍的,从自然界获得的普遍主义和个体主义被拓展到对人类社会秩序的分析中。因此,现代主流经济学以先验的人性观为基础,并在“无形的手”这一预定协调原理基础上得到“私恶即公益”的命题。
事实上,正是自然科学家如牛顿等人首先解释了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受此激励,道德哲学家们开始探索和构建社会经济领域的自然和谐秩序。经济学界,斯密开始用“一只看不见的手”原理证明了经济社会的自然秩序,萨伊用“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证明了经济运行的自发机制。正是基于这种自然主义思维,西方社会往往把真理的事实与经验的事实分离开来:真理的事实理论追求的是逻辑的严密,而经验的事实追求的则是对历史的描述。显然,由于理论的探索主要体现为真理的事实,因而在理论探索与现实经验之间就出现了脱节。例如,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探索的思维,西方社会确立了先验的个人主义思维,在这种先验的个人主义思维指导下,现代主流经济学在探究人性及其行为机理时撇开了历史性、人文性、社会性和演进性的考虑,而以一种形而上学的人性观作为理论的基础和分析的前提,这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所依赖的经济人假设之社会根基。在某种意义上讲,经济人是现代主流经济学为了模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而作的一种原子化的抽象假设,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人性及其行为机理相差甚远,因为现实中任何个体都具有或多或少的社会性,人类行为也必然内含了特定时空下的伦理关系。朱富强:《主流经济学的西方心理基础与中国经济学的思维本土化》,《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自然主义思维之所以在西方社会如此根深蒂固,不仅因为它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而且也因为它与基督教的基本思维相吻合。事实上,基督教一开始就否定了世俗世界,认为肉体的共通性远劣于精神的共通性,从而也就不去认真探索世俗的真实生活和需求。正因如此,爱国主义以及家庭感情等都受到耶稣本人和他大多数信徒的反对,相反,基督教将古老的经济睦邻伦理延伸到主内兄弟的关系上,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宗教博爱伦理为基础的新生活共同体。耶稣曾宣称,他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叫儿子与其父亲疏离,女儿与其母亲疏离,媳妇与其婆婆疏离。为此,当时耶稣离开其家庭而在自己周围聚积起一个新家,一个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精神纽带结合起来的家庭,同时也要求跟随他的人也切断与其家庭的血缘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吸收了古希腊的自然理性主义思维,基督教虽然脱胎于犹太教,但它具有更强烈的创造性,更致力于构建一个静态不管的千年季度王国,其教义和思维也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更加脱节。
总之,正是基于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思维,现代主流经济学逐渐确立了原子论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支配地位,从而完全抹杀了人的社会性。一方面,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石构建了有关个体行为的一般分析框架:在这种框架下,人与人之间是爱无差等的,都是独立的且互不关心的个体。另一方面,试图进一步将经济学打造成一门如几何学般的公理体系,建立一整套基于假设-演绎的理论体系。显然,正因为现代主流经济学试图在先验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来推演人类的选择行为,便不会去努力观察和辨识具体人类行为的特点,而是热衷于将一切行为硬生生地套在一个形式化的经济人模型上。例如,现代主流经济学在分析人类的利他行为以及社会的合作现象时,往往倾向于把信任视为外生的,是直接工具性的东西。正如郑也夫指出的,西方社会成本概念中的“信任少感情多计算,信任的双方——托主与受托人都是理性的,信任是制约搭便车的冷酷工具;……这种以‘个体和理性为解释视角的社会唯名论的思想与杜尔凯姆强调‘社会和规范——社会先于个体,强于个体,社会塑造了个体的社会实在论思想截然对立。而理性选择理论在信任、团结与合作的产生上过于强调理性的因素,忽视了传统与习俗的作用;在信任的社会功能上过于强调个体的功利层面,忽视了信任与群体凝聚和社会秩序的关系。”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