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智亚
内容提要环境群体性事件是环境矛盾和纠纷所引发的社会冲突的消极表现,也是公众环境抗争的非理性形式。根据诱发原因的不同,环境群体性事件可分为污染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和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两种类型,这两类环境群体性事件在冲突焦点、群体心理动力机制、预警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应对策略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由于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冲突基础在于公众与企业、政府及专家对环境风险有着不一致的认识,所以通过企业、政府、专家和普通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消除风险认知上的差异,可以预防和应对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实践当中,构建有效的环境风险沟通机制要遵循一些原则、避免走入误区。
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环境污染环境风险风险沟通邻避运动
〔中图分类号〕C913;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5-0097-1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因环境污染问题或环境敏感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这些群体性事件一般被笼统地称为“环境群体性事件”。据《中国环境报》报道,2012年四川什邡、江苏启东和浙江宁波因反对钼铜项目、达标水排海工程和PX项目分别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被列入该年度国内十大环境新闻,①这既反映出当前中国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度之高、影响之大,也说明环境群体性事件已经引起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和社会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
一般而言,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环境矛盾和纠纷所引发的人员大规模聚集进而产生妨碍公众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甚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等负面效应的事件。作为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类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是环境矛盾和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消极表现,也是公众环境抗争的非理性形式。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与此同时,由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制不够健全,围绕着环境问题而发生的矛盾和纠纷也呈上升趋势。相应地,环境群体性事件也处于高发、频发状态。根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在2012年的估计,中国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在过去的6年间以年均近三成的速度递增。②
* 基金项目:上海政法学院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科研基地[央财专项]项目“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2011YC3010);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风险沟通与社会风险应对策略研究”(ZZszf12003)
① 《2012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中国环境报》2013年1月17日。
② 《让更多环境纠纷在法庭解决》,《新京报》2012年10月28日。
除了在数量上居高不下之外,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另外一个发展趋势则表现在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环境矛盾和纠纷更多地从现实的环境污染领域转向潜在的环境风险领域。这一趋势在2012年的三大环境群体性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什邡事件中,当地民众抗议的是刚刚开工建设仅三天的钼铜加工项目;《什邡钼铜项目事件始末》,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z/sfsj/.在启东事件中,引发民众不满的是“准备建设”的达标水排海工程;朱明刚:《江苏启东群体事件舆情分析》,http://www.sogc.org.cn/html/anlifenxi/201208/08-640.html.而在宁波事件中,民众反对的也是尚处于计划当中的PX炼化一体化项目。陈晓:《宁波人的抗议:以PX的名义》,《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45期。可以看出,在这三起事件中,公众所反对的工程项目并没有造成现实的环境污染,它们只是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即在未来一定条件下有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这一点与以往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有很大不同。在早期,环境群体性事件往往都是由于工业项目或工程已经造成了现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切实损害了所在地区居民的生态利益而引发的。例如,在2005年的浙江东阳事件中,引发冲突的源头是当地工业园区的数十家企业长期排放未经处理的有毒有害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使附近居民的健康和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宋元:《浙江东阳环保纠纷冲突真相》,《凤凰周刊》2005年第13期。在2011年的浙江德清事件中,海久电池公司造成的环境污染迟迟得不到解决,导致周边村民血铅超标、怪病频发,最终引发了冲突。曾志杨:《三问血铅超标》,《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第11期。
环境群体性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环境敏感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和不断增多的现实,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要求我们对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要区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以把握其新动向和新规律,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014年第5期
风险沟通与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
二、相关研究回顾
在我国,由于环境群体性事件是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国内学术界对其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早期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没有对事件进行类型学的划分,而且基本上分析的都是由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就所讨论的问题而言,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探讨环境群体性事件相对于其他类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例如程雨燕提出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组织参与者及诉求的多样化、地域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程雨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法律对策》,《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二是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例如,张华和王宁认为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是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张华、王宁:《当前我国涉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成因与应对思考》,《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三是就如何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提出治理对策,具体的对策则因研究者分析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一些研究者强调要通过完善相关环境立法和健全法律救济制度来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介小兵、张贡生、陈润羊、张永凯:《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研究——基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视角》,《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第1期。另外一些研究者则倡导通过协商式民主来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荣启涵:《用协商民主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环境保护》2011年第7期。虽然早期研究明确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并在分析其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对策,但这些研究没有区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不同类型,因而很多分析不适用于由环境敏感项目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随着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增多,一些研究者开始对其分门别类,以图深入把握不同类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规律。王玉明根据参与者在事件中所采用的抗议手段的不同,把环境群体性事件分为暴力型和非暴力型。王玉明:《暴力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蒋莉和刘维平把环境群体性事件分为反应型和预防型,前者是指“既成事实的污染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后者是“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抵制的环境群体性事件”。蒋莉、刘维平:《农民环境诉求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与之相似,于建嵘、郑旭涛等研究者也把环境群体性事件分为“事后救济”和“事前预防”两种类型。郑旭涛:《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东南学术》2013年第3期。相较于早期研究,上述这些分类方法有利于深化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同时这些分类方法也具有简便明了、容易操作等优点,但这些分类方法忽视了不同类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在诱发原因上的本质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