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2014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层面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创新方面的作用。要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哪类社会组织最有活力呢?哪类社会组织最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并能够及时、高效、创新性地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呢?
从理论上说,最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是草根民间组织(以下统称民间组织)。这里的民间组织是指在民间自发成立的、自治的非营利性组织。民间组织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它最贴近基层。主要在最基层开展活动,他们最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二是船小好掉头。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管办的公办社团相比,民间组织的运作比较灵活,不需要层层汇报,可以及时地回应社会需求;三是因为它灵活,所以便于创新。特别是一些组织,它可能是一些志愿者组织或者私人基金会,它花自己的钱,更容易承担创新的失败。一般而言,贴近基层、灵活、创新,被认为是民间组织的天然优势。正因为具有这些优势,因此民间组织才最符合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发挥社会治理创新作用的条件。
一些研究表明,民间组织有很多的作用和功能,在对个人与民间社会的层面以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确实能发挥很多作用。但是,现实中存在一个迷思,就是理论上的民间组织这么多作用和功能,老百姓体会不到,媒体体会不到,政府也很难感受到,人们看不见它的作用。有人说中国民间组织数量很多,估计有上百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也达50万个。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却找不到、看不见它。一些基金会等资助机构做招投标,如中国扶贫基金会有时候很苦恼,让民间组织来投标,结果没多少组织来或者投的标质量较差,这种事情很多。一些境外机构希望在中国资助民间组织或项目中能够有民间组织参与,但是常常找不到合作伙伴。再比如,在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如雾霾、食品安全、污水等老百姓最关注的迫切社会问题,但往往听不见民间组织的声音,看不见它的作用。
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们看不见民间组织的作用呢?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几个:一是民间组织数量虽然很多,但是真正活跃的、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其实很少。我们曾经根据各个领域民间组织的名录进行过统计,如环保领域、艾滋病领域、教育领域、残障领域、妇女领域等各有多少,结果发现有一定知名度,能够经常参加行业活动,有一定影响的全国也就6000-7000家。根据中山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朱建刚的估计,也不过10000家左右。中国这么多人口,地方这么大,不到10000家活跃的民间组织,当然人们看不见它的存在;二是草根民间组织的规模实力非常弱小。年度预算资金在500万、员工数量在20人以上的民间组织数量非常少。由于规模小、能力弱,要想在社会上发挥很大的作用与影响,其实是不太可能的;三是它缺乏一个合作网络,缺乏营销的能力。民间组织不仅数量少、能力弱,而且还很分散,缺乏合作,不善于营销,因此其作用与影响更是如沧海一粟,人们看不见。
那么,未来中国民间组织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扩大社会的影响呢?它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呢?
第一,要做大“量”。量是基础,量变才能带来质变。所以,首先是增加民间组织的数量,特别是有一定影响与作用的民间组织数量。
第二,要提高民间组织的“质”。即民间组织需要有一定的实力和能力。以美国为例,民间组织很活跃,公众的很多需求它都能够满足。如小孩放学后没地方去,民间组织就可以提供课后辅导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服务质量很高,有公信力,其原因就在于组织网络化、标准化。很多公共服务类的民间组织都是从上而下伞状型的一些有公信力的品牌民间组织,各地民间组织只要符合它的标准,愿意遵守它的章程,接受它的监督,就可以加盟,它类似于商业领域的连锁店,因此,一些有品牌、高质量公共服务的组织很快就在基层扩散了。而在中国,民间组织往往各干各的,互相不合作,缺乏伞状型的网络。当然,这几年好一些,包括NPI、协作者、百年职校都已经在走网络化道路,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而这将是未来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一个方向。只有这样,能够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民间组织才可以在全国扩散,各地公众也才能更快地享受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否则,依靠单个的组织去探索服务的模式与标准,老百姓多元的公共服务需要何时才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发展品牌化、标准化、伞状型的民间组织是未来的必由之路。
第三,中国的民间组织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善于学习和使用高科技工具,特别是新的信息传媒工具,并借助新媒体和新的科技手段进行筹款、传播、发声、扩大影响,否则做得再好,社会也仍然还是感受不到,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