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知兴
2004年3月,我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博士毕业,加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始正式上班。年底前后,高层培训部的同事找到我,希望我发挥长处,引入明茨伯格国际实践管理教育的一些理念和实践,新设一个面向中小企业高层的叫做AMP(Advanced Management Program)的非学历、多模块课程。了解了AMP课程的背景和形式后,我在传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引入了“反思学习”的理念,具体包括“温故知新”(反思模块)、“学而时习”(学习日志)、“知行合一”(反思论文)和“以人为镜”(交换访问)等学习方式。
课程一共六个模型,为期大概8个月。结果非常成功,每年4月份的春季班和11月份的秋季班班班爆满,还经常出现供不应求,需要排队等候入学的情况。非学历课程出现这种情况,在国内国外,应该说是不多见的。我作为课程主任,因为要负责反思学习等各个项目,和同学们也建立了相对较为密切的关系,和很多同学都成为很好的朋友。
2005年年底前后,一位AMP首届毕业生找我聊天,说上了我的课,非常有触动,希望能捐些钱,帮助我做研究。我说,我做的研究,不比理工科,还真花不了什么钱。你真要想帮我,能不能成立一家非营利组织,我们好开展一些推广明茨伯格的实践管理理念的工作。这位毕业生早年在外贸企业上班,后来辞职创立了一家供应链企业,为大众汽车等上海跨国企业提供各种工业设备。刚开始,我以为大家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他是动真格的,开始想各种办法,登记一家非营利组织。
懂行的人都知道,要正式登记一家非营利组织,谈何容易。2006年间,他发动各路关系,辗转了上海的好几个区,都没有太大进展。没想到,很巧,浦东科委的负责人也是中欧的校友,了解到了此事,表示大力支持,再加上上海财经大学朱小斌教授的加入,我们竟然非常顺利把成立一个非营利组织的文件办下来了。在该企业家的慷慨支持下,我们在中欧旁边的新金桥大厦租下了一个近半层楼的大办公室,简单装修后,我还专程从北京万圣书园采购了几千本文史哲类书籍,皇皇大观地摆上,这个“群众学术性组织”算是正式开张了。
开办过程中最黑色幽默的环节,是我需要到我的档案所在地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去盖个公章,证明自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一个正常人怎么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不是疯子?你别说,这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总之,费尽周折,总算是把所有程序走完了。我们登记的名字是“实践管理研究会”英文名是AAMP(Association for Advancing Management Practices),算是向我们的主要捐赠人、这位AMP的首届毕业生致敬。“实践”在古代汉语中其实就是“习”,所以举办文史学习活动时,我们使用更多的“传习社”的名字。
学会成立后,浦东科委想利用实践管理的理念,帮助培养浦东的高科技创业者。他们申请了一笔很大的经费,让我们设计了一个“创新领导力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个有编制的新事业单位“浦东创新研究院”。能一起做这么大的事,大家都很高兴,我也帮他们把华为、阿里巴巴、比亚迪等明星企业都拉来了做发起人单位。可惜,“创新领导力项目”不了了之,我们支持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中国实践管理教育项目”(CMPM)发展还算顺利。
推广实践管理教育之余,有感于中国企业家人文基础的薄弱,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史讲座活动。有校友捐赠奠定的经济基础,有团队无微不至的服务,几年时间内,我们基本把中国最好的文史学者都先后邀请过来了。能当面和这些中国最优秀的国宝级的人物交流,实在是我们三生有幸。各种交往细节,如酒如茶,难于忘怀。印象最深刻的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高华老师。当时他已经身染恶疾,但整个活动期间,言笑晏晏,循循善诱,是一个真正为人师表的人物。讲座后,高华老师很快又住院了,一群中欧学生专程去南京去看他,希望能给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又过了一段时间,传来高华老师去世的消息。自古文章憎命达,可怜心事犹梦中,他满头银发、一脸微笑的儒雅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难于磨灭。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老师,校友的参与度并不算太高。很多老板,包括捐赠的老板,嘴上都说自己多么喜欢文史哲,但一到有活动,就是没时间,往往安排自己的秘书、助理来听。如何能找到一些可持续的方式,更好地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影响一个有2000人企业的老板,相当于影响了2000人,间接提高了2000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这才是投资产出比更高的普及实践管理教育和文史哲的方式。
这段时间,我也有幸结识了人称“中国总裁教练第一人”的张伟俊老师。他当时正在为伟事达(Vistage)主持中国的第一个私人董事会。在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互联网时代,也许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2010年,我们一起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咨询项目,節余了一笔款项。我们决定利用这笔资金,成立领教工坊(领导力教练工作坊的简称,英文名字是Center for Leadership and Executive Center),把私人董事会这种学习形式进行本土化、中国化。国人向来习惯的是纵向的学习,如何让中国的老板们习惯“横向的学习”(同学之间通过互相启发、互相挑战来学习),习惯“点上的学习”(同学自己通过反躬而思、反思、自省来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领教”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一方面是“领导力教练”的简称,另一方面,又有“见识、体验”的意思,就像武侠小说里常说的“领教一下我的铁砂掌吧”之类的。到领教工坊来,大家面临的是各位同学“居于关心目的的挑战”,要领教下各位同学的功夫,更重要的是,领教一下自己,向自我发起挑战。
2011年,我们开始了第一个小组的招募工作。其中各种辛苦,各种周折,这里按下不表。总之,当年9月份,我们第一个小组顺利开组了。到今天,这个小组已经近三年了。这三年时间里,我们一轮又一轮地自我否定,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最需要感谢的,自然是我们伟大的1101组组员们,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是没有办法走到今天的。私人董事会如今成为中国企业家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最大功臣是他们这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3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中国突然冒出无数“私人董事会”。作为一家社会企业,我们有压力,但更多的是欣慰。中国的企业家们,从一个角度看,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许也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一群人。商学院、咨询公司、培训公司之外,他们需要私人董事会这种形式,让他们自我挑战,终身学习,同时在理性和感性层面和同学们建立一种深层次的联结关系。
作者系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