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元
【摘 要】为了提高抗震设防地区住宅楼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现在大多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浇板尤其是大跨度现浇板常出现板角、墙边和跨中裂缝,直接危害结构安全使用。
【关键词】抗震设防;板角裂缝;保湿保温养护
抗震设防地区大量多层居民住宅楼工程,从提高建筑物整体性和抗震能力这个总目标出发,同时兼顾节约能源和尽可能少占、不占农用土地资源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大多采用粘土多孔砖、陶粒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等墙体材料砌筑承重墙,用粘土空心砖、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等砌筑非承重内隔墙,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作为水平承重构件。但是许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特别是双向大跨度现浇板常出现板面四大角斜裂缝和跨中纵向或横向水平裂缝,这些裂缝有的很细微,有的宽约0.5~0.8mm;有的贯通,有的不贯通,空气中的潮汽一旦进入缝中,会造成钢筋被缓慢锈蚀,直接危害建筑结构安全和建筑物寿命。经我们对现浇板施工过程的多年观察、分析和试验,找到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现分别叙述如下。
1 设计方面原因及防治措施
1.1 原因分析
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1.7条第1款、第2款规定,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且对上部构造钢筋从支座边算起的伸入板内的长度也都作了详细规定。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有的设计人员在板角和板边上部设置构造钢筋的数量和锚固长度上均不能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不足以抵抗板角和板边负弯矩,以致使板角和板边出现斜裂缝和通长裂缝;而双向大跨度现浇板的中央部位,由于弯矩和挠度均较大,易产生板底纵向或横向通长裂缝;又因为双向大跨度现浇板表面积较大,在较大昼夜温差和混凝土凝固时的干缩变形双重作用下,其表面易发生纵向或横向通长裂缝,这种裂缝一旦与板底裂缝相遇,就会形成通长贯通裂缝,将对结构造成危害。
1.2 防治措施
(1)板角上部构造钢筋按支座负弯矩计算的,应按计算值配足构造筋,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规定;按构造要求配筋的,其截面积应按同方向纵向受力钢筋截面积的1/3取用,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规定。(2)板边按固定支座负弯矩计算上部构造钢筋的,应按计算值配足构造筋,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规定;按构造要求配筋的,其数量和锚固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⑶对双向大跨度现浇板来说,由于两个方向跨度均较大(≥4m),在楼面荷载(含自重)作用下,板中央部位弯矩和挠度均较大,除按计算配置下层双向受力钢筋外,尚应同时配置不小于ф8@150的上层双向构造钢筋,以提高其整体刚度,减小板中央部位挠度值和增加板面抵抗温差变形、干缩变形能力。
2 施工方面原因及防治措施
2.1 原因分析
(1)板角和板边上部构造钢筋在施工中被踩下后未能及时纠正、复位,失去其抵抗负弯矩作用。(2)混凝土中砂石级配不合理,砂含量偏少或偏多,砂含泥量超标,配合比不准确,没有用磅秤计量投料,造成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3)大面积混凝土楼板浇捣、抹压后未能及时覆盖、保湿养护,尤其在夏、秋季烈日下,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导致出现干缩裂缝。(4)楼板上堆放材料、机具过多或过于集中,或吊放材料时过快、过猛,对楼板的撞击力过大,也极易造成楼板出现裂缝。(5)因赶工期或加快模板周转而过早拆模,使混凝土大楼板过早受荷,或采用快拆模体系,即在楼板混凝土浇筑1~2天后就将大面积楼板底模拆除,只留下跨中带状独立支撑系统,这样一来,完全改变了现浇板受力状态,使独立支撑带上部混凝土因承受不了这种突如其来的负弯矩而产生裂缝。
2.2 防治措施
(1)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制作和安放上部构造钢筋,其下面应按适当间距(一般不大于600mm)用铁脚将其撑起,并用绑丝固定;浇筑混凝土时运料走道不得触碰构造钢筋,浇捣人员不得踩踏构造钢筋进行操作;钢筋工应跟班检查,发现钢筋变形或移位应立即纠正、复位。(2)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含砂率和砂石级配,严控砂、石含泥量,坚持砂石料过磅;严控混凝土水灰比,确保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设计要求。(3)楼板浇捣、抹压后应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养护7~10天;冬期施工时在加强保温的同时,也应加强保湿养护。(4)严禁在楼板上堆放过多材料、机具,严禁对楼板发生振动和撞击等施工行为;继续在楼板上砌筑墙体时,砖堆不得高于3层,且要分散堆放。(5)切忌盲目图快、赶工期。要根据当时环境气温和现浇板跨度,按施工规范规定适时拆模。尽量不要采用快拆模体系;如确因工期紧迫必需采用快拆模体系的大跨度现浇楼板,也应在拆除大面积模板后做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即:在独立支撑带两侧,按不大于1.2米的间距用枇杷撑将现浇楼板板底顶紧,以保持现浇楼板原有受力状态,避免出现支撑带两侧通长裂缝。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