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 人才一体化尚待破题

2014-04-29 01:59赵凯
投资北京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京津冀流动

赵凯

京津冀一体化伴随城镇化,将会是我国未来二十年重要的经济增长发动机。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来看,目前还存在体制机制整合、交通、产业等一系列问题,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人才的流动、分配乃至合理利用是能否真正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关键。

京津冀的人才瓶颈

京津冀人才发展面临结构、流动和利用效率等问题,如果做好人力资源配置,可以释放更多的发展红利。目前主要问题有三个:

人才利用效率低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基地,人才培养能力、人力资源规模、人才素质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北京的教育、科技资源全国领先,“985”高校数量全国第一,科技人才数量在全国位居首位。但由于科技体制、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人才和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原因,导致人才发展没有和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北京、天津的人才相对封闭,与河北各城市合作很少,或基本没有合作。这导致人才的数量与其发挥的作用不成比例,从人才自身来说,受制于体制和机制,人才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就是没有做到人尽其才,从区域来讲,地区之间的封闭导致人才不能更大程度发挥作用。

人才流动性差

国家规定“单位不得在国家政策之外限制人才合理流动”,但是由于人才的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壁垒尚未彻底打破,原单位以各种原因阻碍人才流动的现象较为严重,单位经常以不放档案、或收取高额人才流失补偿费等为由,人为地制造流动障碍,使人才难以实现自主选择权和掌握自己的发展空间,我国还缺乏对人才流动的法律支持和保护。目前京津冀三地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性比较低,人才内部封闭和争夺同时存在,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北京,而且以国有科研机构为主,天津、河北的高端人才也存在这一问题,人才区域流动受限制比较明显,由于区域差距较大,受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问题制约,三地人才以单向流动为主,使如北京严格的户籍制度,及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医疗资源,高端人才难以流动,导致人才固化问题严重。

在人才流动问题上,京津冀之间也进行过努力,2005年6月8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人事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确定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和国际职业资格互认、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等10个方面进行合作。2011年,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的《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提出,三地人才一体化发展将坚持服务发展、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市场推动的原则,探索建立独具特色的合作模式、高效有力的服务体系和协调一致的合作机制,通过加快构建区域人才合作新机制、拓展区域人才合作新空间、搭建区域人才合作新舞台。但从效果来看,都不明显。

虽然京津冀区域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人才的市场配置作用日益明显,但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配置人才的作用只对非国有单位起作用,对大多数国有单位尚未发挥作用,并且市场机制只对中低端人才起作用,对大多数高级人才配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与区域发展的真正需求不符,中低端的人流动到哪里,哪里都不太欢迎。

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结构问题是全国性问题,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在一个论坛上提到“没有技术、没有知识的劳动者的稀缺程度,比起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的稀缺程度要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很困难,但是农民工、保姆就业很容易,而且现在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工资比农民工、保姆都要低”,从一个侧面折射人才结构之困。

从京津冀地区人才从事行业来看,人才资源差异较大。河北省的教育人员在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重是最大的;其次是卫生、社会保障人员,再者就是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最少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行业、住宿餐饮和金融三大行业。天津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的教育艺术及广播电视业、机关社会团体及其他行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仓储业、批零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和地质水利管理业却人才匮乏。而北京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于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技术三大领域。

从人才层次结构来看,京津冀地区高层次专门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级职业人才短缺。在制造业发达的京津冀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为严重。如北京地区技师、高级技师缺口达14.7万人,而且近一半的高技能人才年龄在45岁以上。

打破瓶颈的五个突破口

区域人才存在总量、结构、流动等具体问题,要通过调结构、促流动主动推进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具体从五大方面找准突破口:

掌握人才需求与供给信息

人才需求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应该首先研究人才需求的领域和人才流动障碍。要根据京津冀的产业发展方向,首先明确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制定人才需求目录。三地共同建立两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导师、留学回国人员、重点领域科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掌握区域人才供给信息。

改革教育与科技体制

从人才需求结构方面看,根据京津冀三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重点发展知识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人才需求与北京的经济结构特征基本适应,但天津与河北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还面临一定缺口。据统计,2010年,北京市各类技工学校192所,结业生数188863人次;天津市技工学校44所,在校学生数116107人;河北省各类技工学校166所,在校学生数158592人,高级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就业率要高于“985”高校毕业生。

从教育体制来看,应鼓励发展更多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实现人才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现有大学一部分可以转为职业教育,考核学校要更多从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适用性人才,北京应该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加快人才培养和师资的输出;从科技体制角度来看,要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完善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为创业提供保障,激发更多的企业,以产业发展优化人才配置;鼓励人才的流动。

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十二五”时期,天津滨海新区提出实施“顶尖人才引领工程”,院士专家、领军人才总量将超过100人;实施“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各类高级人才总量将超过1500人;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训技能型人才超过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相比之下技能型人才缺口更大,这个工程完成难度最大,加速人才的结构调整、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更加迫切。

要加强京津冀地区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及时了解三地社会紧缺培训项目的需求,遵循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益共担的市场化运作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开展紧缺人才的社会化培训,针对北京、天津的产业需求,利用北京的教育资源优势,采取订单化培养方式,加快与河北的人才培养合作。

解除社保制度分割弊端

国外对人才流动更多采取保护和促进的方式,欧盟禁止成员国在流动劳动者的雇佣、薪酬和其他工作条件方面加以歧视,同等的工作条件,流动劳动者与本国劳动者在入职、履职、解职和复职方面应当得到同等对待;在学历要求、工资薪金、升职或辞退的预期、安全和医疗卫生条件、行使工会权利方面,流动劳动者也享有相同待遇。欧盟委员会还将职业卡植入电子证书,以方便专业人员在欧盟任何一个成员国家内提供服务或执业。

对于京津冀来说,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成为各类人才流动的束缚。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按照行政区划分割的,各省市之间互不衔接,社会保障制度并不随人一起走,人员一旦调离,各种保险也随之中断。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京津冀内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人员内部流动,可以尝试在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在三地内部衔接,在三地内部解决人才的流动问题。

协同产业与交通方便人才流动

产业是实现人才流动的基础。要构造一体化的新型分工格局,实行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北京适合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把一般性专业化发展的服务业向河北省转移;天津滨海新区要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形成新一轮产业链的聚集;河北省则要根据自己具体的经济实力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京津冀新时期的分工与合作,定向吸纳就业人才。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也是促进人才流动的重要方面。欧盟委员会称:“方便技能水平高的职业人士去往工作机会多的地方,无疑对欧盟经济的增长会有裨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为促进人力流动,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加大投入,如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附近建设了一个能纳2万辆车的停车场,而且还在扩建,许多荷兰人去瑞士等其他国家就业,周一出发、周五回来。京津冀区域内部的高铁网络建成后,这种工作模式也会出现,并会带动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投资北京研究院)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京津冀流动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流动的光线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