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彬彬
金融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我国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研究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将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金融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一)金融资源的概念
所谓的金融资源是由三个紧密相关的资源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是金融资源最基本的层次,该层是指广义的货币资本(资金);第二层次为实体性金融资源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两大类,是金融资源的中间层次;第三层次为整体功能性金融资源,是指货币资金运动与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金融资源的最高层次。
(二)金融资源的特征
1.金融资源具有中介性。所谓的中介性是指金融资源是一种具有中介性的社会资源。它连接着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两极,一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始条件,另一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它也是连接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桥梁。
2.金融资源具有可流动性。所谓的可流动性是指金融资源所涵盖的融通的活动、融通的机构、融通的市场等各有关方面的总称。金融问题的核心是货币、资金、资本的融通。
3.金融资源具有配置性。金融资源的配置性是指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在所有经济资源中是起支配性的资源,通过金融资源的配置可以配置其他一切稀缺资源。
4.金融资源具有先导性。金融资源的先导性是受金融资源的可流动性、信号传递性以及金融资源的支配作用共同作用决定的。金融资源的先导性是指金融资源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要优先于任何实体经济,同时金融资源对社会的生产要素起着引导作用,它决定着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这种结合方式包括生产要素结合的内容和方式)。
二、关于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
研究我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问题需要正确把握三个关系:一是正确认识实体经济资源的禀赋与金融资源配置制度的关系;二是怎样看待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先与兼顾协调发展的关系;三是如何处理我国假如资源配置制度的整体一般与地区金融政策环境的区域差异关系。金融资源在空间上配置的根本途径是区域货币资金(资本)流动,它也是区域金融成长的重要体现。张军洲、唐旭(1995)对区域货币资金(资本)流动进行了较早研究,认为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共同构成区域金融分布差异的关键因素。但他们的研究样本时间区间较短,使用的统计数据较为零碎。梁宇峰(1997)提出了一个简易资本自由流动模型,分析了资本边际产出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指出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土地的非自由流动会在改革初期扩大东西差距。汪兴隆(2000)认为货币区域配置失衡是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并分析了区域货币资金失衡的具体原因。殷德生、肖顺喜(200)以区域金融的研究为题,对有关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了实证性分析,但他们的研究只是列举了一些地区金融资源差异的数据,没有提出统一的指标和衡量方法。胡永平等(200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1979~2002年期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储蓄投资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动趋势,这意味着区域间的投资与储蓄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区域间资金(资本)流动是有限的。Genevieve Boyreau-Debray和Wei(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各区域间的储蓄投资相关比率在上世纪90年代相较于80年代有所上升,并发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消费风险承受程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间的资本流动性出现减弱。高全胜(2003)得研究也发现,1978 年后到上世纪80年代,地区间的资本流动开始减缓,并没有出现预想的加速现象。而在90年代初,资本流动呈现“黏性”趋势。郭金龙、王宏伟(2003)认为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资本流动都是按增长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从而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从资金(资本)流动的渠道出发,进行研究得出:从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来看,东部发达区域以税收的形式将资金上缴国库,而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政策使这部分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从银行的资本流动视角来看,由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主要倾斜于中西部,这样资本流动的方向总体上是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但受利益驱使,资本又会从收益率低的中西部地区再反向流回收益率较高的东部地区。从资本市场流动渠道来看,资本总是趋于从欠发达的中、西部区域流向较发达的东部区域。因此,可知西部地区是资本净流出的地区,中部地区基本持平,而东部地区则是资本净流入的地区。豆建民(2005)则认为,国内资本主要向经济增长较慢省份流动并且其流动程度不断增强,促使了各省之间的GDP增长率差异显著下降。郑长德等(2006)采用Feldstein-Horioka方法,从时间和空间序列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本流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资本是近似于自由流动的,其基本趋势是从中西部地区流入到效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另外,谭庆华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讨论了区域金融的竞争力。催满红则指出金融资源的配置既是经济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经济工作的战略环节。
三、简要评述
国内对区域金融资源差异的研究多是有关数量方面的研究,有关质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区域间资金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区域间资金的流向以及区域间资金流动对区域间差距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在衡量资金流动性方面,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流动性衡量指标和方法进行研究。常见的主要有以三种衡量指标:一是资金流动的相对规模指标(豆建民,2005);二是储蓄投资相关率指标(高全胜,2003;Genevieve Boyreau-Debray和Wei,2004;胡永平等,2004);三是消费敏感性检验(Genevieve Boyreau- Debray和Wei,2004)由于运用的资本流动性的衡量方法不同,学者们研究得出的区域间资金流动性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
参考文献
[1]董金玲.我国区域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8,(11).
[2]张璟.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J].财经界,2008,(02).
[3]郑长德.论区域金融学[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
[4]麦勇.自由化进程中的中国区域金融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6]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經济差距研究管理世界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