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言
佛教传入中国已久,其理论学说已为众多人士所接受,清统治者顺应大势,重视藏传佛教典籍的整理、刊布与流传,选派二世章嘉、三世章嘉主持蒙文、汉文、满文《大藏经》等的译刻,在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利用佛教理论的影响和威力,同时又摈除其中对己不利的部分,清代官修佛典由此而赋予了“钦定”的色彩。雍正帝说过:佛释道三教同出一门,以佛善心,以道修身,以儒治国。宗教典籍也成为强化思想统治的工具。
《金刚经》
一卷/清康熙元年(1662)
泥金写蒙文本 梵夹装
版框纵15.4厘米 横48.9厘米
亦称《金刚经》、《般若波罗密多能断金刚证道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等。清世祖福临为弘扬佛教政策,下令用泥金抄写《金刚经》,其驾崩后由皇太后继续主持,于康熙元年(1662)完稿。本书是顺治皇帝下令翻译的唯一一部蒙文佛经,也是清代官修最早的蒙文佛经,从此开创了用蒙文翻印佛经的先河,标志着清代官修蒙文佛经及发展蒙古佛教文化的开始。
《御录宗镜大纲》
二十卷/清世宗胤选录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内府刻本
首冠雍正十二年御制序,钤“圆明主人”,“雍正辰翰”二玺。宋代的永明禅师撰《宗镜录》,清世宗选录其中要点“刊十存二”,节录为二十卷,编定是书。御制序称“昔之本录百卷而今摘若干,撮其枢要,免览繁文。为执总者,明条要目,直接通分”。雍正晚年耽沉禅学,亲自节录,赐序而刊。足见对是书的重视程度。
乾隆帝《大士像并心经图》轴
纸本 墨笔
纵80.5厘米 横31厘米
此幅宗教画创作于乾隆九年(1744),上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正是在这一年,乾隆帝决定将雍亲王府改为京城最大的喇嘛庙。
菩提叶彩绘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清不分卷/(清)不著编者
清乾隆年泥金写本 附菩提叶彩绘
此经左文右图,如连环画形式,别具一格。菩提叶原形以挖裱的方法镶在磁青笺之上,黄绫边,共有十八幅菩提叶彩绘图,工笔重彩,艳丽浓郁,构图严谨,当出自宫廷画师之手。
《乾隆版大藏经》
七千一百六十卷/(清)弘昼、释超盛等编
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三年(1733 ~ 1738)
内府刻本
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龙藏》、《清藏》。全藏以明《北藏》、《南藏》为底本,又奉旨增加四十五种,删去四十种,实收经、律、论、杂著一千六百六十六种,七千一百六十七卷,反映出雍正皇帝对不同教派的取舍褒贬态度,较之此前诸藏更具时代特征。
《佛说大阿弥陀经》
一卷/(宋)王日休校辑
清乾隆年于敏中写进呈本
于敏中(1714 ~ 1780),字重常,号耐圃,江苏金坛人,历任户部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书法颇佳,拟旨极为得体,深得乾隆帝倚重。
此经为王日休校辑不同传本的《无量寿如来会》,单经传世,入《大藏经》。
《诸佛事略图说》
不分卷/不著编、绘者
清乾隆年内府泥金写藏满蒙汉文绘本
是册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解诸佛故事,是为皇室精心制作的通俗读本。左为磁青砑腊笺,四周环以泥金勾描的花栏,用泥金书写四体文字,右以工笔重彩加金精心描绘图像,令人心旷神怡。此册共绘十三幅佛像。
碧玉七珍
清
通座高32厘米 器高11厘米 最宽10厘米
碧玉制,玉料呈深绿色。七件为一套,分别雕七种宝物:袋、马、象、武士、仙童、侍女、火珠,形态各异。宝物上镶嵌红色珊瑚、绿色松石及蓝色青金石等各色彩珠,并通身描金或填金。其下承紫檀嵌银丝红木座。木座为莲花形,中部有四出戟柱,下面有八方形栏座,栏座上嵌有雕花白玉片及铜镀金柱。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铜像
清/铜铸饰金漆
高64厘米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道教雷部最高神,据《历代神仙通鉴》称他具有“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的威力,执掌雷部神霄玉府,管辖众多的雷神。此像是故宫玄穹宝殿东配殿内主神像,此像白面三目,三缕胡须,面相慈善温和。身着铠甲,右手握钢鞭,左手作独竖一指的手印。端坐在方台上。左右陪侍八位雷神天君。
《玉帝像》轴
清/佚名绘
纵219厘米 横103.05厘米
玉帝即玉皇大帝,也简称玉皇,相传他总管三界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祸福,是道教中职位最高、权力最大的神。
此图设色绚丽,用笔工细。玉皇姿态端庄,丰神高颐,面色润朗。脸、手部用渲染法,刻画玉皇凝重的神色,高贵的气质;服饰以兰叶描绘,显示了玉皇超然、洒脱的神仙风采;背景的帐幔、地毯、座椅、挂屏界画工整,突出了玉皇的气魄和威仪。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三卷/不著编者
清乾隆二年(1737)
张照奉敕写内府刻本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皇经》,是道教醮科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经书,共三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主要内容叙述玉皇的来历和正告读经的善男信女要重视这一部经典。在叙述玉皇的法力时说,玉皇至尊至贵,法力无边,能使日月潜行,五岳移位。上圣奉之以致神,高尊掌之以致真,五岳从之以得灵,天子得之以治国。还有不少的符和咒,最后还有一些持诵灵验的事例。
该经最早的传本为《道藏》本。《道藏辑要》亦收入。此外,还有一些明代以来后人委托的乩注本,流传于民间。
《太上北斗延生真经》
不分卷/不著编者及年代
(清)恽养深泥金写进呈本
卷端题“太上元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道教醮科经典。是经不分卷,传为太上老君授予天师张道陵。此经谓:北斗三官五帝九宿四司荐福消灾,司世人罪福善恶。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主掌。因而要人与本命生辰乃诸斋日,清静身心,焚香诵经,叩拜本命所属星君,随力章醮,广陈供养,陈念真君名号,自可消除罪业,福寿臻身,永离轮回。本经入《道藏洞玄部》。
“太和老君驱邪宝”本章
木质 道教法器纽
长8厘米 宽8厘米 通高5厘米
雍正帝延道士入宫炼丹,制作了道士用印以为凭信。印文除“太上老君”、“宝”字外,还刻有道教符号。
《维摩诘经》经版
三卷/(后秦释)鸠摩罗什译
清雍正十三年(1735)内府刻
梨木 纵8.3厘米 横5.5厘米 厚3厘米
印度佛教理论著作。全称《维摩诘所说经》,简称《维摩经》。维摩诘,意译“净名”、“无垢称”。后用为佛教菩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