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艳
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相信只要导人得好,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人为好呢?几年来,通过借鉴同行的经验与自身的实践,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作了一些尝试,并进行了归纳总结,方法如下:
1.直接释题导入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理解了题目就能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直接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直接释题导入法好处就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在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时,就运用了释题入课法,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名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观美丽的沙漠图,可是你们知道这茫茫沙漠上有哪些奇怪的现象吗?这则导语既引导学生解析了课题,又引起了学生对沙漠的好奇心,进而造成了一种悬念,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把奇怪的现象弄清楚,把学生引入了深深的阅读思考中,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2.新旧纵横比较法。新旧的知识往往存在着异同。我们在讲课时,如果能够通过比较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寻找规律学习,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捕蛇者说》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问学生:“《捕食者说》作者是谁?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文章?这篇《捕食者说》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由此及彼,由陌生到熟悉,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柳宗元的写作心情与意图了。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从横向方面让学生找出两种环境下人物的不同感受,再从纵向方面让学生挖掘出封建时代,教育对人性的摧残,这样纵横连比,学生对作品内容理解得就更全面、更透彻、更深刻。
3.质疑导入法。教师在设计新课导语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我认为采用设置悬念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学习好《孔乙己》一课时,老师分三部分设疑。(1)课文中哪些表述能够揭示作品主人公的特殊身份?(2)孔乙己是怎么样的一种特殊身份?(3)作品主人公的“经典语录”是什么?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且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学生认真思考,能回答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4.叙述故事导入法。课堂教学中,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经常会精心选取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小故事作为开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在学习《谋攻》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孙子练女兵”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子,避乱来到吴国。吴王为了考验他的才能,派三千宫女叫她训练。孙子命吴王左右二妃为队长,击鼓号令,二妃不听。孙子命令按军法斩首。三千女兵无不惊惧,都听从号令,经过训练,都能一可当十。教师以此故事引入本课,他说:“《谋攻》是著名《孙子兵法》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孙子是如何谋划进攻的。”
5.多媒体导入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师直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截取片段,形象生动地再现学习内容需要的情境,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一下子就会吸引学生眼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时,让学生先去看电影《骆驼祥子》,课堂导入时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中艰难挣命的悲苦命运。
6.情境导入法。教师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脑等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台阶》一课时,老师就播放筷子兄弟唱的《仪亲》,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景,提高学习本课的兴趣,具有很好的效果。
7.复习导入法。复习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此类导入法一般用于一个新语法的教授时,老师往往会选择从以往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入手,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在学习《蔚蓝的王国》一文时,老师这样导入:提到大海,同学都会联想到蔚蓝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振翅翻飞的海鸥。在大文豪屠格涅夫的眼中,大海是一个王国,充满了美好与幸福,那么这个王国里有些什么呢?